记承天诗夜游.短文两篇《答》《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短文两篇(一)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2.品味文章的美、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2.品味文章的美、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读、品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三峡》复习引入课堂。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了解。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句读。四、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描绘山川美景。五、品读赏析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美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找出语句分析。————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第四是动静相衬之美————观察角度:仰视、俯视、平视;时间跨度:早晨、黄昏感官冲击:视觉、听觉景物状态:动景、静景3.动静如何相衬?————形体、光色、声响4.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问题一:“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有何作用?这一句中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渲染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例:“歇”“颓”把晓雾和夕日拟人化了,赋予自然景色以生命力,表现作者对山川心驰神往并完全融入的情感。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5.小结:意境美6.品读语言美、结构美、情感美(1)四字骈句整饬生动清丽明朗————语言美(2)总分总,首尾呼应层次分明————结构美(3)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感。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情感美六、总结,预习《记承天诗夜游》。(二)记承天诗夜游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教学难点: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教学方法:读、品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核舟记》的“大苏泛赤壁”引出作者简介导入)。二、解题。三、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四、再读课文(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五、检查字词句的理解。六、三读课文(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件:月色优美,漫步中庭3.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背景展示: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朝廷,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要排遣;二是因为月色很美4.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与下面的“闲人”相应。5.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请从文中摘录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细细品味,简要说明景物特点。————写月而不见月,以“积水”喻“月色”,用水的“空明”展现月的“皎洁”“空明”(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仅此还不够,又以“藻荇”摇曳的动态之美,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烘托月光。静动结合,层层设喻,别出心裁,将这清美的月光写到了极致。笔墨高度凝练,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见:恬淡闲适、心静如水、清新高雅的品格。6.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说说句中的“闲人”的“闲”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之闲,点明主旨。①、反映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②、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闲事。————被贬的悲凉、无奈、寂寞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暇顾及良辰美景————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七、小结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八、拓展与积累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