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及答案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第一篇中国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章(上)中国古代官学教育的发展演变一、填空1.成均是出现于五帝时期的萌芽状态的学校教育。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3.我国真正意义的学校出现于商朝。4.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由大司徒掌管。6.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以六艺教育为主,西周的经济实施奴隶主贵族的土地国有(井田制)制,政治上实施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教育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学在官府。7.稷下学宫位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为一体的学校,曾经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的是儒家的荀子。8.“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9.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10.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博士。11.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12.汉灵帝时设立的鸿都门学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13.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白虎通义》。公元175年在蔡邕的建议镌刻于太学门外的石经称“熹平石经”。14.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孝经》,颁布行天下。唐文宗还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开成石经”。15.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14.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范仲淹主持发起,史称“庆历兴学”;第二次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熙宁兴学”;第三次由蔡京主持发动,史称“崇宁兴学”15.清代的官学除国子监还有宗学、觉罗学和八旗学。二、选择(C)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B)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C)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A)4.“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A、汉武帝B、秦始皇C、周文王D、唐太宗(B)5.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B)6.、“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A、唐代B、汉代C、秦代D、周代(B)7、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C)8、“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A、隋代B、宋代C、唐代D、汉代2(B)9、“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B)10.“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D)11下列学校中,不属于清代官学所独有的是哪一种?A、国子学B、觉罗学C、八旗官学D、俄罗斯馆三、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2、六艺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3、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4、六学二馆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监统领。此外,唐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属于旁系。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5、苏湖教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6、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7、监生历事它是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实习制度,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此制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8、积分升斋法3元代实行“积分升斋”法。元代太学分作上中下共六斋,每月考其所习,按成绩可以依次递升,升至上两斋后,只要两年未曾犯过,则允许参加“私试”。每月考试,采用积分制,一年内积满八分以上者,可升充高等生员,与举人有同等资格。9、文翁兴学汉代蜀郡太守先从郡吏中选派人员到长安就学于博士,这些人学成归来后,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学生,学成者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的办学措施,文翁兴学的措施到汉武帝时得到推广。四、问答1.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1①礼乐。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②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③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2)“六艺”教育的特征: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2.简述唐朝官学管理制度P17a)行束脩礼b)制定教学计划c)推行考试制度d)建立假期制度3.概述宋代三次兴学运动的内容及其改革措施P23a)(1)庆历兴学和胡瑗苏湖教法:①令州县立学,规定应试科举的士人须在学校习业300日,方许应举。这项措施旨在避免学校流于形式,沦为单纯培训应试举人的场所,进而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和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③改革太学,将胡瑗的“苏湖教学法”引进太学,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体现对当时教育空疏、流于形式的批判。庆历新政实施不过一年多,便在旧官僚权贵集团的强烈反对下失败,兴学也告夭折。但毕竟促成了宋代学校教育的兴起,一些改革措施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b)(2)第二次兴学: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改革太学,创立“三合法”。②整顿地方官学。一是设置学官全权负责管理当地教育,地方当局不得随意干预学校事务。朝廷还为地方学校拔充学田,从而在物质条件上为州县学校的维持提供了保障。③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④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为了统一经学,熙宁六年设经义局,王安石亲自修撰《诗》、《书》、《周礼》三经义。由朝廷正式颁行,成为官方考试、讲经所依据的标准教材。c)(3)第三次兴学: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至此,形成了遍布全国州县的学校网络,无论在数量上、规模上,还是在分布的范围上,都远远地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兴学。②建立县、州、大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县学考生考试升州学,州学学生再根据成绩升入太学的不同舍,成绩上者升上舍,中者升下等上舍,下者升内舍,其余升外舍。③兴建辟雍,发展太学。④恢复医学,创设书画学。⑤罢科举,改为县学取士。4第一章(中)中国古代私学教育的发展演变一、填空我国古代私学最早是在春秋时期出现汉朝的私学在形式上主要包括蒙学和精舍,蒙学读物《千字文》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南宋著名的四大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书院和象山书院。北宋著名的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和茅山书院。汉朝经馆的弟子有两类:“及门弟子”和“著录弟子”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二、选择(B)1.“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A)2.“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D)3.《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A、王守仁B、湛若水C、阮元D、朱熹三、问答1.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的主要特点:第一、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学田和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第二,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第三、宋代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第四、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大多数情况下,书院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2.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历史意义是什么?P38一、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经济上:由于铁制工具和牛耕犁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经济形势的变化打破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孕育成熟。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为保护自己的利益,积极要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进行政治改革。这种经济下移和政治下移是私学产生与发展的先决条件。文化上: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4年)是社会急剧动荡时代,官学衰废,奴隶主贵族子弟享有世袭特权,不需学习也能成为统治者,这样原来的官学失去了存在的阶级基础,官学名存实亡。西周时期的礼乐典章制度根本不能适应“礼崩乐坏”的形势,孔子称春秋是“天下无道”时期。各国统治者急需“贤人”辅政。此外,战乱与官学的废弛使得文化典籍和文化职官流落民间,原来西周时“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变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开始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称为“文化下移”。民间学者开始出现,他们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立了各种新学说,推动了私学的兴起。即社会动荡——王权衰落——官学衰废——文化下移——私学兴起二、私学的兴起1、士阶层的崛起春秋时期是私学的兴起阶段,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私学的繁荣阶段。私学的兴起与士阶层的崛起有关。“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处于贵族的下层和平民的上层。它本来只是奴隶主贵族中的低级官吏,即“公卿大夫士”中的士,又是四民之首,即“士农工商”的士。“士”有文士和武士之分。5在社会剧烈变动时期,文士的队伍不断扩大,成为有影响的阶层。春秋时期人们大多把社会上一批不狩不猎、不农不工、不贾不商,脱离生产劳动的人称为“士”。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他们大多能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或有一技之长,他们四处游说,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求进身之阶,成为社会上非常活跃的一股势力。2、养士之风盛行在诸侯争霸,七国称雄的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和公卿大夫为了壮大势力,扩大影响,都争相养士,于是不管王室还是私门养士之风盛行。当时的王公大人和卿大夫都能“礼贤下士”,实行“尊贤”的政策。采用“选士”和“养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