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标准化工程目录6.1标准化工程概述6.2标准化的基本方法6.3标准的分级、分类和标准体系6.4标准化的实施6.5国际性民间标准化组织简介6.1标准化工程概述6.1.1标准和标准化的概念标准: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标准化: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6.1标准化工程概述标准化工程的意义:标准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水平的尺度。对产品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适应性、经济性有重要影响。标准化是:①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政策。②促进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③在技术上联系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纽带。④实现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⑤现代化大生产的关键措施。⑥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保证。⑦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的有效途径和前提。目录6.1标准化工程概述6.2标准化的基本方法6.3标准的分级、分类和标准体系6.4标准化的实施6.5国际性民间标准化组织简介6.2标准化的基本方法1.简化缩减事物的类型,使社会整体效益达到最佳。简化的对象:产品或原材料的品种和规格、零部件的规格和数量、工艺装备的种类和规格、工艺或管理工作的方法和程序。简化对象也可以是标准本身。6.2标准化的基本方法2.统一化在一定范围内,将需要取得一致的事物和概念合并成一种或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统一化的对象一般包括:①计量单位、术语、图形、符号、代码、标志等。②产品、零部件、元器件、结构要素、形状尺寸等。③产品的接口部位和配合部位、产品的质量指标、产品的试验方法和检验方法等。6.2标准化的基本方法3.系列化对同一品种或同一型号产品的参数、结构型式、尺寸等做出合理规划,建立一个规格不同但搭配合理的、能以较少种类满足绝大部分需要的总体效益最佳的产品体系。是一种高级的简化方法。一般将对产品性能起决定因素的基本参数(如电动机的功率和转速,电视机的屏幕尺寸,电冰箱的容量)的数值进行合理分档,形成不同规格的产品和基本参数系列标准。6.2标准化的基本方法4.通用化在基于互换性原理,分析系列产品中的零件、部件和组件的一些特征(如形状、尺寸、功能等),经过优选、统一,找出其最佳的典型结构,使其最大限度地扩大使用范围。尺寸互换性指零部件互相连接部分的线性尺寸要有一定的加工精度,以保证在装配和维修时能互相替换,无须补充加工。功能互换性指除了要求连接尺寸能互换外,还必须要求其功能可以互换,而内部结构则无关紧要。6.2标准化的基本方法5.组合化(积木化)把两个或多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单元,按照事先预定的要求有选择地组合成一个新的功能体或产品。组合化常常是某些标准功能单元、通用功能单元以及个别专用功能单元的结合。这里所说的功能单元,不仅仅是硬件,也包括软件。6.程序化把工作的全过程按照严格的逻辑关系形成规范化程序,制定出最佳的规划并安排实施。6.2标准化的基本方法7.综合标准化对标准化对象及其要素所形成的系统进行整体标准化,使整体效果最佳。综合标准化的对象一般是重要的、复杂的、效益显著的、专业化生产程度高的、横向经济技术联合广泛的或兼而有之的产品、产品组、工作体系、综合体。物质性要素对象:产品、原材料、零部件、组件、配套产品、工艺装备及工具、包装及运输设备等。非物质性要素对象:情报资料、术语、符号、图形、代码、管理方法、工艺方法、试验方法、检验方法、人员培训等。目录6.1标准化工程概述6.2标准化的基本方法6.3标准的分级、分类和标准体系6.4标准化的实施6.5国际性民间标准化组织简介6.3标准的分级、分类和标准体系6.3.1标准的分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低级别标准不得与高级别标准抵触。1.国家标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制、审批、发布、管理。在全国范围内适用。主要包括:①互换、配合、通用技术术语要求;②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技术要求;③基本原料、材料、燃料的技术要求;④通用基础件的技术要求;⑤通用的试验、检验方法;⑥通用的管理技术要求;⑦工程建设的重要技术要求;⑧国家需要控制的其他重要产品的技术要求。6.3标准的分级、分类和标准体系6.3.1标准的分级1.国家标准我国的国家标准代号:GB—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性国家标准;GB/T—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荐性国家标准;GB/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为适应某些领域标准快速发展和快速变化的需要,我国于1998年增加,作为国标的补充,供使用者参考)。6.3标准的分级、分类和标准体系6.3.1标准的分级2.行业标准对没有国家标准又需要在行业内统一的技术要求,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标准。当相应的国家标准实施后,该行业标准应废止。行业标准由行业标准归口部门编制、审批、发布、管理。部分行标代号:汽车—QC、石油化工—SH、化工—HG、石油天然气—SY、有色金属—YS、电子—SJ、机械—JB、轻工—QB、船舶—CB、电力—DL、商检—SN、包装—BB。行业标准主要包括:①主要的产品标准;②通用的零部件、元器件、构件、配件、工具量具标准;③通用的设备和特殊原材料标准;④通用的试验方法和检验方法标准;⑤通用的工艺标准;⑥通用的管理标准;⑦通用的术语、符号、代码标准。行业标准对于该专业范围内所有企事业单位以及使用该专业产品的其他专业的企事业单位都应执行。推荐性行业标准在行业代号后加“/T”,如“JB/T”6.3标准的分级、分类和标准体系6.3.1标准的分级3.地方标准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由省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地方标准的制定范围有: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药品、兽药、食品卫生、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种子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地方标准在本行政区域内适用,不得与国家标准和标业标准相抵触。6.3标准的分级、分类和标准体系6.3.1标准的分级4.企业标准是对企业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企业制定的产品标准,其要求不得低于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要求。企业标准由企业制定,它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由企业法人代表或法人代表授权的主管领导批准、发布。企业标准主要包括产品、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元器件、工具、量具、设备、工艺、安全、卫生、环保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标准。6.3标准的分级、分类和标准体系6.3.2标准的分类按照标准化对象的不同,标准可以分为:技术标准(以物为对象)管理标准(以事为对象)工作标准(以人为对象)6.3标准的分级、分类和标准体系6.3.2标准的分类1.技术标准基础标准: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具有广泛指导意义。例如:术语、符号、图形与代码标准;量和单位方面的标准;互换性和结构要素方面的标准等。产品标准:对产品必须达到的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包括品种、规格、技术性能、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储藏、运输等。方法标准:以试验、检查、分析、抽样、统计和作业等为对象所制定的标准。制定方法标准的目的在于使这些方法优化、严格化和统一化,使所得到的结果具有可比性。卫生标准:对食品、医药等方面的卫生要求等制定的标准。环保标准:对大气、水、土壤、噪声、振动等环境质量、污染源、检测方法等制定的标准。技术标准是在充分运用基础标准的情况下,以产品标准为中心展开的;基础标准、方法标准等都是为产品标准服务的;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标准则是对产品以及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使用全过程的约束,起到制约的作用。6.3标准的分级、分类和标准体系6.3.2标准的分类2.管理标准基础管理标准:术语、符号、图形和代码,通用的指导性管理大纲或规程等标准。经济管理标准:消耗与占用、生产率与利润、计划与核算、财务与审计等标准。生产管理标准:生产周期和间隔期、工时定额、生产组织、半成品与库存管理等方面的标准。技术管理标准:科研设计、技术文件、情报资料、能源、设备与工具管理等标准。质量管理标准:产品质量保证大纲、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信息、不合格品处理等方面的标准。物资管理标准:物资消耗定额与储备定额、仓库管理、物资运输等。安全、卫生、环保管理标准:保证人身安全与健康、改善环境管理方面的标准。行政管理标准:人员调配、培训、考核,人事劳动管理制度,行政事务和后勤部门管理,行政文件、报表、档案管理等方面的标准。上述标准应该协调并配套实施。6.3标准的分级、分类和标准体系6.3.2标准的分类3.工作标准对标准化领域中需协调统一的各类人员的工作事项所制定的标准。一般包括:基础工作标准:通用的、具有指导性的大纲或规范等。工作质量标准:在各种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范围、内容、要求、职责、权限、考核、奖惩等方面的标准。工作程序标准:工作过程的安排和程序要求、协调要求等方面的标准。工作方法标准:在完成各项工作中所运用的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标准。工作程序标准和工作方法标准又是保证工作质量标准得以实现的前提。6.3标准的分级、分类和标准体系6.3.2标准的分类对于工业标准化来说,技术标准是主体,而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为技术标准服务的。但三者又常常有交叉和重叠,有时不能严格地按物、事、人划分标准的类别。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6.3标准的分级、分类和标准体系6.3.3标准体系和标准体系表标准体系由若干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所组成的、完成特定标准化功能的有机整体。按照适用范围划分为国家、行业、专业、门类、企业等不同层次的标准体系;也可以按照标准化对象划分为不同产品的标准体系。标准体系表是把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按照系统原则和层次结构,排列成图表,从而清晰、迅速地了解已经制定和正在制定或修订以及将要制定和修订的标准,从而提高标准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6.3标准的分级、分类和标准体系6.3.3标准体系和标准体系表我国标准体系表包括三部分内容:①全国通用综合性基础标准体系表。这是我国标准体系中的第一层次的标准体系。②各行业标准体系表。这是我国标准体系中的第二到第五层次的标准体系,其中:第二层次为行业基础标准;第三层次为专业基础标准;第四层次为门类通用标准;第五层次为产品、作业、管理标准。③企业标准体系表。这是全国通用标准、行业标准、专业标准的集中与综合,同时还包括许多上级标准所没有的、必须由企业自行制定的标准。企业标准体系表一般包括企业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等。目录6.1标准化工程概述6.2标准化的基本方法6.3标准的分级、分类和标准体系6.4标准化的实施6.5国际性民间标准化组织简介6.4标准化的实施6.4.1企业标准化企业标准化是国家标准化、行业标准化、地方标准化的基础。贯穿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批量生产、市场销售和使用维修的全过程。以全过程中各种要素(原材料、零部件、工艺、工装、检测、产品、技术管理等)为对象,以高质量、低消耗、低成本地获得理想的技术经济效益为目的,由企业标准化机构和企业各技术管理部门及全体工程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工人共同参与的技术立法、技术执法的统一行动。6.4标准化的实施6.4.1企业标准化1.企业标准化的任务①原则:有国家标准的,应首先贯彻国家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则应贯彻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以上标准均没有时,则应制定、贯彻企业标准。②制定和修订企业标准。每个企业都应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做好企业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建立、健全企业的标准体系。企业标准是制定上级标准的基础。③承担上级标准的制定、修订和试验工作。不少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都是在总结企业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是在企业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和发展的。6.4标准化的实施6.4.1企业标准化2.企业标准化的组织形式(1)集中制。企业设立标准化(科、室),与职能部门平行,直属企业总工程师领导,统管全企业的标准化工作。(2)二级集中制。将企业中唯一的标准化机构归属于设计部门,但总工程师统管企业的标准化工作。(3)分散制。各职能部门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