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若干技术措施(试行)-厦门市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厦门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若干技术措施(试行)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2目录第1章总则第2章地基基础工程下沉或变形过大防治的技术措施2.1一般规定2.2天然地基2.3桩基2.4建筑回填第3章地下室裂缝和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3.1一般规定3.2地下室顶板3.3地下室外墙3.4地下室底板3.5地下室防水工程第4章墙体裂缝和外墙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4.1一般规定4.2现浇钢筋混凝土墙4.3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第5章钢筋混凝土现浇楼、屋面板裂缝防治的技术措施5.1一般规定5.2厕浴间、厨房、阳台楼板5.3现浇屋面板第6章楼地面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6.1一般规定6.2楼板6.3墙角6.4管道穿越处第7章钢筋混凝土现浇屋面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7.1一般规定7.2卷材防水屋面37.3涂膜防水屋面7.4刚性防水屋面第8章外门窗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8.1一般规定第9章室内标高和几何尺寸偏差防治的技术措施9.1一般规定第10章室内初装修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技术措施10.1一般规定10.2地面找平层起砂、空鼓、开裂10.3墙面、顶棚抹灰空鼓、开裂第11章外立面装修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11.1一般规定11.2阳台等临空处设置玻璃栏板的安全隐患11.3飘窗弧形玻璃的安全隐患11.4建筑饰面和装饰构件安全隐患第12章给排水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12.1一般规定12.2给水、排水管道渗漏12.3排水系统防臭、排水管道堵塞或排水不畅12.4管道安装通病12.5给排水系统噪声12.6消防隐患12.7给排水设备安装不到位第13章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13.1一般规定13.2防雷装置的连接(焊接)13.3桥架接地13.4电气线路连接13.5配电箱安装13.6开关、插座安装413.7照明灯具安装13.8电气线路配管第14章通风与空调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14.1一般规定14.2通风与防排烟系统及各风口的风量与设计要求偏差较大14.3风机、冷却塔噪声太大,影响使用14.4住宅的分体空调,其室外机布置不合理,影响空调制冷效果14.5室外竖井风口或外墙风口风速过大,产生噪声,影响系统风量14.6管道及风机房内设备离墙体距离未满足安装要求5第1章总则1、为提高住宅工程质量,克服住宅工程质量通病,规范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制定本技术措施。2、本技术措施是结合本地区住宅工程质量实际,对住宅工程存在的裂缝、渗漏、堵塞、脱落等影响正常使用功能和社会公共安全的质量通病进行有效的控制。3、本技术措施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新建的住宅工程,同时可供改扩建住宅工程参考。4、在住宅工程建设过程中,除执行本技术措施外,尚应符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工程技术标准等规定。第2章地基基础工程下沉或变形过大防治的技术措施2.1一般规定2.1.1设计要求1、住宅工程的地基与基础设计应按变形控制设计,沉降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120mm,并应严格控制沉降差异值。2、符合以下条件的住宅建筑桩基础设计时,除应进行沉降与差异沉降的计算以外,桩基结构的重要性系数o不应小于1.05。(1)标志性或纪念性住宅建筑的桩基;(2)2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60m高层住宅建筑的PHC管桩;(3)体型复杂且层数相差超过6层的高低层连体住宅建筑的PHC管桩;(4)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超过8000kN的住宅建筑桩基;(5)施工桩长超过40m的泥浆护壁的冲钻孔灌注桩;(6)岩土条件复杂的6层以上住宅建筑的桩基;(7)坡地、岸边住宅建筑的桩基;(8)受相邻环境或工程施工影响较大的住宅建筑的桩基;(9)场地土质或地下水具有中等、强腐蚀性的住宅建筑的桩基。3、当采用新型的复合地基、复合桩基设计方案时应组织专门的技术论证,技术论证通过后方可实施。4、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明确有关地基与基础沉降变形监测内容,明确变形量和变形速率等预警值指标等,并对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时的应急措施提出设计指导性意见。2.1.2施工要求1、地基与基础施工的施工组织方案中应编制排(降)水专篇,明确基槽(坑)各种工况的临时排(降)水措施及其平面与剖面图,施工中严禁基槽(坑)底积水。2.2天然地基2.2.1设计要求61、单体建筑中天然地基持力层存在承载力差异或其下卧层可压缩量较大时,设计应计算地基的差异沉降变形。2、扩展基础的设计宜优先采用台阶状型式。2.2.2施工要求1、基础开挖时严禁使持力层受到浸泡和扰动,机械开挖时应留300mm厚度土层由人工清理,开挖完应及时通知监理单位组织验槽并浇筑垫层。2、基础混凝土构件的浇水湿润养护应不少于14天,混凝土浇注完成应养护不少于36小时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2.2.3检测要求1、天然地基的承载力必须通过现场浅层载荷板静载试验的检验。2.3桩基2.3.1设计要求1、当采用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以下简称管桩)基础设计时,应执行以下规定:(1)第一节应采用整体式带桩尖的管桩,或采用厚度不小于12mm的钢板桩尖封闭桩端,不应采用分体式预制桩尖或开口型桩尖;(2)抱压式沉桩施工的终压力宜控制在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2.1~2.2倍。2、当设计泥浆护壁的冲(钻)孔混凝土灌注桩基础时,桩径不应超过2.0m。3、泥浆护壁的冲(钻)孔混凝土灌注桩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应对桩端(或桩端和桩侧)采取预埋导管后注浆处理。(1)施工桩长大于40m;(2)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大于8000kN;(3)设计认为应采用后注浆工艺的情况(含施工异常情况)。4、混凝土灌注桩设计时,对于容易造成基桩缩径的、中等或强腐蚀性场地,其钢筋保护层厚度应增加不少于20mm。5、桩周围较厚的软弱土层因自重固结或者基桩及场地周边的(堆)填土、地面大面积堆载、降低地下水位等原因而产生的沉降大于基桩的沉降时,应计算桩侧软弱土层的负摩阻力对基桩的影响。6、当采用管桩作为抗拔桩设计时,除应符合第1条的规定外,接桩均应采用机械啮合接头方式,不得采用焊接方式;当采用锚索、锚杆作为抗浮措施时,应优先采用三级钢或精轧螺纹钢抗浮锚杆。2.3.2施工要求1、基桩施工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并设观测点和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监测,必要时应对周边环境有关对象进行加固、改造或暂停使用等处理。当周边环境特别复杂时,应组织专家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72、挤土桩对周边环境有影响时,成桩施工速率不宜超过8根/天,并配合采取消减孔隙水压力及跳越施工成桩等措施。当地基为饱和淤泥、淤泥质土、粉质粘土及黏性土时,应设置塑料排水板、袋装砂井或疏干井消减超孔压等措施;在压桩施工过程中,应对不同日期施工具有代表性部位的桩设置上浮和水平偏位观测点。定时检测桩的上浮量及桩顶水平偏位值,若上浮和偏位值较大,应采取复压等措施。3、泥浆护壁的冲(钻)孔混凝土灌注桩施工中,护壁的泥浆应采用膨润土拌制,并严格执行采用反循环的施工和清孔方法;对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冲(钻)孔桩,循环出的泥浆应采用泥浆过滤机处理后,方可再进入循环。4、管桩静压施工中发现异常情况时应报勘察、设计单位复核或处理。5、护壁式干作业成孔灌注桩施工时,应对成孔后的截面直径与中心线偏差情况进行复核;对于偏差较小且可安全修复的,应进行修复,以确保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满足要求;当成孔变形(含局部变形)较大时,不可安全修复或经安全修复后、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仍不能满足要求的,应报设计处理。2.3.3检测要求1、管桩施工后应进行施工桩长检测,检测数量为基桩总数的10%。必要时可进行基桩孔内摄像检测。2、桩基检测的选桩应严格执行代表性和随机性相结合的原则,不得采用预留检测桩的方法。3、对于大直径桩无法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时,应取得同一场地相同持力层采用相同工艺施工的较小直径桩的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结果,并结合大直径桩桩身及桩端施工质量,作为验收综合评价的依据之一。4、复合桩基中基桩的承载力原则上应通过静载荷试验确定,当场地环境条件限制或者成桩质量可靠性高且单桩竖向承载力小于3000kN时,可通过钻芯取样、低应变动力测试和桩端土层深层载荷板(长螺旋板)等综合测试评价作为验收依据。2.4建筑回填2.4.1设计要求1、室内回填应根据回填对象的使用功能要求和施工环境条件,确定回填材料、设计指标;当施工环境条件限制不能采用与压实系数相匹配的机械设备施工时,应改用施工可行和能够满足质量要求的回填材料和设计指标,不得盲目制定指标要求。2、地下室外墙与基坑侧壁间隙回填材料及其技术指标,应根据基坑支护型式、间隙空间大小和基坑侧壁外侧与地下室底板以下岩土层等情况综合确定。2.4.2施工要求1、建筑回填之前,应排除积水,清除虚土和建筑垃圾,回填材料应按设计要求选料,严格分层夯实(或捣实),对称进行。82、当回填材料采用土质材料时,必须采用最优含水量的素土或砂土,并进行试填检验合格后方可施工,严禁采用建筑垃圾、杂土、淤泥(质)土、耕植土代替。3、每个分层回填掩蔽前均应进行拍照或摄像,作为验收旁证依据;照片或摄像内应有可靠的参照物、标尺牌和有关人员。第3章地下室裂缝和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3.1一般规定3.1.1设计要求1、钢筋保护层及绑扎位置控制(1)墙体两排钢筋网片间应设置支撑筋,支撑筋直径不小于φ12,间距不大于1200mm,呈梅花状布置。(2)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面层钢筋应采用支架支撑。2、当地下室混凝土采用60天强度进行配合比设计、强度评定及竣工验收时,其28天同条件养护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混凝土设计强度一个等级。3、后浇带间距不宜超过40m。4、地下室顶板不应采用空心板。5、对地下室顶板覆土厚度,景观绿化设计单位应提出明确要求;用于抗浮作用的覆土,应明确施工期间的覆土时限要求。3.1.2施工要求1、地下防水层、底板混凝土施工期间,必须保持地下水位稳定在基底500mm以下。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包括对配合比的要求),并经专家论证后方可实施。3、对于厚度不小于2m的大体积混凝土应进行温度测试以指导混凝土的养护,以保证混凝土内外温差不大于25℃。4、水泥出仓使用温度应控制在60℃以下。5、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60天同条件养护强度检测要求:应及时进行钻芯取样检测,每500立方米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1次,且不少于3组。6、支撑楼板面层钢筋的支架间距应满足:当采用Φ6分布筋时,不大于500mm;当采用Φ8分布筋时,不大于800mm;当板面受力钢筋和分布筋的直径均不小于10mm时,不宜大于1000mm。且支架应与受支承的钢筋绑扎牢固,当板厚度不大于200mm时,支架可用Φ10钢筋制作;当厚度为200~300mm时,支架应用Φ12钢筋制作;当厚度不小于300mm时,支架应使用型钢制作或加大钢筋直径的方法。3.1.3检测要求1、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对用于同一主体结构的混凝土配合比、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的验证应不少于一次。92、严禁把清洗设备回收的水用于拌制混凝土。3.1.4材料要求1、梁、板、柱、墙、基础的钢筋保护层控制宜选用塑料垫卡作支垫,严禁使用碎石及短钢筋头作梁、板、基础等钢筋保护层的垫块。2、选用外加剂时应根据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施工工艺及气候条件,结合混凝土的材料性能、配合比以及对水泥的适应性等因素,控制掺合料的总掺量。(1)大体积混凝土粉煤灰掺量不宜超过胶结料用量的30%,粉煤灰和矿渣粉掺合料的总量不宜大于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的50%,粉煤灰等级应不低于Ⅱ级。(2)防水混凝土中粉煤灰掺量不得大于配合比实际水泥用量的20%,硅粉掺量不得大于配合比实际水泥用量的3%,每立方米混凝土配合比实际水泥用量不得少于280㎏,粉煤灰等级应不低于Ⅱ级。3.2地下室顶板3.2.1设计要求1、地下室顶板厚度应不小于200mm,采用双层双向配筋,钢筋间距不大于150mm。当为种植顶板时,其厚度应不小于250mm。2、地下室顶板内严禁水平埋设给排水管。3、当有管道穿越地下室顶板时,应采用套管,套管与管道之间环缝间隙宜为10~15mm,顶部高出装饰地面20mm,卫生间或潮湿场所高出装饰面50mm。3.2.2施工要求1、混凝土顶板养护不得少于14天,当处于暴晒环境中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