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荆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目录一、发展基础和环境(一)发展基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乡面貌明显改观改革开放富有成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二)发展环境扩大内需战略带来的机遇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带来的机遇“两圈一带”建设带来的机遇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带来的机遇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三大计划五大目标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一)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加强园区建设发展产业集群培植骨干企业(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通用航空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现代信息、房地产、金融保险、商贸、中介、社区等服务业2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三)建设新农村村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四)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五、加快推进城镇化(一)城镇体系(二)荆门城区加快发展南城区规划建设西城区改造提升老城区(三)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等城市建设特色城镇推进试点示范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电力七、建设生态荆门(一)循环经济建设循环产业园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推动循环经济进社会(二)节能减排实施重点工程淘汰落后产能加强专项治理(三)生态建设生态保护3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四)环境保护资源管理污染防治环境管理(五)应对气候变化八、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一)自主创新(二)教育(三)人才强市九、保障和改善民生(一)劳动就业(二)收入分配(三)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四)文化体育(五)医疗卫生(六)住房保障十、深化改革开放(一)深化改革创新行政社会管理机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创新环境保护机制(二)扩大开放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市场主体提高经济外向度优化发展环境(三)区域协作对接“两圈一带”加强区域合作十一、建设和谐荆门(一)人口与计划生育(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三)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四)民主法制建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4加强廉政建设(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六)社会管理和服务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推进“平安创建”加强公共安全(七)国防动员与双拥工作十二、规划实施(一)规划体系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二)规划支撑项目支撑政策支持资金保障(三)规划管理规划协调机制考核评估机制规划修订机制附:1、荆门市“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执行情况表2、名词解释根据《中共荆门市委关于制定荆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一、发展基础和环境(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巨大变化、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自然灾害频发的不利影响,全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荆门崛起”的总目标,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强市、现代农业强市、文化旅游强市和生态宜居城市战略,全面超额完成了规划目标任务,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得实惠更多的五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2010年达到730.0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000元(约3940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2010年达到23.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8%,2010年达到252.9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1%,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257亿元。经过五年发展,形成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产业比较优势,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173家,其中亿元企业188家。新洋丰肥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荆门石化等55家企业进入全省100强,金龙泉、新洋丰、国宝桥米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洋丰、国宝、广源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县域经济取得新突破,东宝、钟祥、京山3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5.2:36.2:38.6调整为19.9:48.4:31.7。石化、磷化、食品等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37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地方企业、民营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72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80.56亿元,荆门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和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以文化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启动了“133”旅游计划,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65.9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0.51亿元;房地产、金融、保险、商贸、物流等产业快速成长。产业集中度不断增强,形成荆门经济开发区、荆襄磷化循环产业园、钟祥经济开发区、京山经济开发区、沙洋经济开发区、东宝工业园和屈家岭现代农业示范区七大园区。循环经济建设成效显著,启动建设了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荆襄磷化循环产业园和格林美电子废弃物循环产业园三大循环经济特色园区,初步形成六大循环经济产业链,荆门被确立为湖北省唯一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被确定为国家节水型试点市。国家现代林业湖北东宝森工科技产业园成立,漳河水库入围国家湿地公园。节能减排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城乡面貌明显改观。推进以荆门城区为重点,钟祥、京山、沙洋3个县城为骨干,钱场、胡集、后港等10个工业重镇及新市、客店、纪山等10个旅游三产重镇为重点的城镇建设,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42.3%上升到45.5%。荆门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荆门城区建成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48万人、绿地率达33.6%、绿化覆盖率达39.93%。建成随岳高速荆门段、沪蓉高速荆门段,形成了“两纵一横”的高速公路网。葛沪直流团林换流站特高压线路工程顺利实施,国电长源荆门热电厂三期投产。实施农村“水、电、路、气、房”改造工程,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除险加固病险水库83座,解决96.42万人的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全面完成“户户通电”工程。通村公路完成92%,通油路(水泥路)行政村达1229个。广播电视基本实现“村村通”。农村“一建三改”加快推进。掇刀区被确定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彭墩等22个村成为全省新农村示范村,杨竹流域生态文明新农村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富有成效。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行政审批首席代表制度,基本建立了电子政务运行机制,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扎实开展“能力建设年”、“作风建设年”活动,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进一步增强。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建立了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和“以钱养事”新机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基本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与就业政策联动机制,全市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力度加大。推进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体制改革,启动多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凯龙、新洋丰、博士隆、宝源等优势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新进展。中粮、中集、中海油、李宁、福耀、德力西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投产。成功举办第二十三届中西部经济技术协作区年会。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17亿美元,年均增长16%。荆门成为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3.88亿美元,其中出口2.98亿美元,年均增长25.5%。对6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新进展,累积外派劳务1400人次,对外投资起步良好。抗震救灾对口支援任务提前一年完成,援疆工作全面展开。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五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18.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扩大,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机制初步确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1%和96%。城乡低保对象达到15.5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高等教育取得新进展,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合并成立本科院校荆楚理工学院。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组建荆门职业教育集团。新建、改建、扩建中小学校300余所。科技开发应用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机制初步建立,格林美、福耀、新洋丰、国宝桥米、大峪口化工等5家企业通过省级技术中心认证,荆门第五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队伍建设、基本工作规范建设计划全面实施。新建或改建以生态运动公园为代表的体育场馆,成功举办湖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在北京残奥会上取得4金2银2铜的好成绩。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荆门油菜花旅游节”,圆满完成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荆门分会场承办工作。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十二月等郎》荣获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金奖和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六大文体惠民工程。国防教育、双拥工作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取得新成绩。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8585元增加到15272元,年均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738元增加到6951元,年均增长13.2%。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创业促就业活动延伸到农村,荆门被确定为“全国创建创业型试点城市”。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条件、就医环境、服务水平明显改善,每千人拥有床位3.15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1.45人。居民健康总体水平显著提高,平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3岁。初步形成了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梯次住房消费体系,五年共建设经济适用住房8618套、81.45万平方米,建设廉租住房5966套,竣工1069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32789户、3723万元。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改造农村土坯房1.3万户。综上所述,“十一五”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进入了跨越崛起的关键期;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一个新层次,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攻坚期;人民生活质量达到一个新水平,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二)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荆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扩大内需战略带来的机遇。“十二五”时期,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市场总需求将不断扩大,对以内生性经济为主的荆门来说,有利于现有石化、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工业进一步拓展空间、做大做强。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迅速提升,将出现新的消费热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带来的机遇。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国际和沿海地区的资本和生产要素将向中部加速转移。荆门作为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面临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的重要机遇。“两圈一带”建设带来的机遇。荆门是“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要节点城7市,立足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能够充分利用两圈资源和市场,推进汉江中下游综合开发,促进“宜荆荆”城市群融合,加快江汉平原经济发展,更好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加速与两圈各城市的对接和合作。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带来的机遇。“十二五”时期,国家将加大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的政策扶持力度,荆门作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有利于现有重化、建材等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有利于农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变,也有利于通用航空、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推进城镇化战略,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将大大增加,必将拉动荆门建材、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和配套服务业。城镇化进程加快,为健全城镇体系、完善城市功能、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供了巨大机遇。“十二五”时期,荆门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区域竞争压力加大,各地在新一轮发展中对资源、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争夺日趋激烈,城市地位和产业格局将面临新的调整变化,荆门有被“边缘化”的危险,提档进位的要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压力加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荆门作为重化工业主导型城市,要素制约和环境约束的问题将异常突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完成扩张总量与调整结构的双重任务更加艰巨;社会建设压力加大,人口老龄化引起的支出增加、社会保障负担加重,财政收入的增速与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更高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同时,居民收入差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