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1《针灸医籍选》—10针推葛生虎医学课件2上篇医经选灵枢素问下篇歌赋选中篇医论选黄帝内经难经千金药方针灸甲乙经铜人针灸图选针灸资生经针灸问对行针指要歌百证赋针经指南针灸大成席弘赋医学课件3第一节《黄帝内经》的针灸学理论体系医学课件4概述《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论述医学内容的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基础。该书自问世以后的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在中医学领域一直居于首要地位,为我国医学理论的传播和推广,起到巨大作用。医学课件5黄帝内经灵枢素问成书时间基本内容:西汉中后期具体内容:经历很长时期,多人手现在内容:流传过程后人增补医学课件6⑴《黄帝内经》为何冠以黄帝之名?西汉时期托古以抬高身价有关。⑵“内”则是与“外”相对而言,《黄帝内经》之所以称“内”,完全是为了与《外经》相对应。⑶“经”字是学医的人们内心尊崇这些医家宝典,故把它称之为“经”,即“习是术者,奉为依归”。医学课件7《素问》名称在《汉书.艺文志》提到,北宋林亿所说:“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疾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称“素问”而不称“问素”,日本人丹波元胤:“犹屈原《天问》之类也,倒其语焉尔。”《灵枢》,以前称《九卷》或《针经》,称《九卷》者以卷数命名,称《针经》始根据该书多论及针道,与针刺关系密切。今天出现的“灵枢”大多数学者同意丹波氏观点(“灵枢”者,实出自道家之手,道家中人收入该书,而将其改名“灵枢”,与道家特点相符)。医学课件8《黄帝内经》主要涉及养生、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及疾病的诊治、论治、运气学说等内容。这些内容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在引用大量前人文献的基础上,汇集了不同的流派观点,并吸收了相关科学知识形成的。《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形成,除论述基本中医理论外,针灸是其主要内容。医学课件9一、经络理论㈠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和络的合称,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在《黄帝内经》中并没有提出,对于他的内涵,在不同的篇章中有不同的论述。《黄帝内经》中对经的含义是从多角度来论述的,或从气血运行方面,或从分布层次方面,或从是否可见方面。对络的论述也是多角度进行的,或经脉的区别方面,或功能方面。可以说,《黄帝内经》中对经络的论述因篇章的不同而所指不同,由此说明,古人对经络的认识是多层次的,不是一个单一的组织结构。医学课件10㈡十二经脉循行《黄帝内经》经脉循行主要涉及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黄帝内经》中尚无“奇经八脉”这一提法)《灵枢经脉》或《灵枢营卫生会》提到是十二经脉或十四经依次交贯循行。㈢经脉病候既有经脉循行所过路线功能失调出现的病候,也有经脉所连属脏腑功能失调出现的病候。《灵枢经脉》中论述十二经的病候以“是动”及“所生病”。《黄帝内经》中不但论述经络的病候,还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医学课件11㈣奇经八脉的循行及病候循行:基本上提出了相应的循行路线。病候:论述了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维脉、阴阳蹻脉。功能:部分奇经八脉功能进行论述。㈤络脉循行及病候详细叙述十五络脉循行、病症、病候。《灵枢经脉》对每一络脉的主治分为虚证和实证。《素问缪刺论》对邪客十二经络脉的病候进行说明,并以此提出治疗这些疾病的取穴及针刺方法。医学课件12㈥经别循行经别,作为十二经脉在体内深部的另行部分,起着加强表里两经及脏腑之间联系的作用。经别作为不同于十二经主干的经脉部分,《黄帝内经》中对其循行特点做了十分详细的说明,简而言之,其特点就是离、入、出、合。而具体到每一经别,则均有非常明确的循行路线。㈦经筋循行及病候《黄帝内经》中详细描述了经筋的循行路线,从其论述中可以看出,经筋是人体内一个联系十分广泛的系统,主要维系人体的肌肉和关节。另外《黄帝内经》中还对经筋的病候进行系统论述,并指出此类疾病取穴就是“以痛为输”。医学课件13㈧皮部分布《素问皮部论》中明确指出:“皮者,脉之部也。”这说明,皮部是经络在体表的分部。皮部居一身之表,为人体的屏障,有卫外固表、保护机体的作用。对皮部的功能特点在《黄帝内经》中阳明为“害蜚”,少阳为“枢持”,太阳为“关枢”,少阴为“枢儒”,厥阴为“害肩”,太阴为“关蛰”。尽管后世医家在解释这些内容是说法不一,但从六个不同名称均涉及“关”“害”“枢”来看,不同部位做比喻,来说明人体皮部对疾病预防作用,因为邪气侵犯人体,均是从皮部开始,向里传变。医学课件14㈨经络功能《黄帝内经》中不但论述了经络的循行及经络组成,而且还对经络的功能进行了阐述。①联系功能。主要包括联系人体内外上下和表里相合。②运行气血。《黄帝内经》中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主要指运行营卫之气和运行水谷经气两方面。③传变病邪,反映病候。《素问缪刺论》中论述了这种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④防御疾病。经络分三阴三阳,三阴主里,为内门,三阳主表,为外门,如同人体的二层门户,一内一外,构成了除皮部之外的又一道疾病防御屏障。医学课件15㈩根结、标本、气街、四海一般认为,根结、标本、气街、四海应是经络理论的一部分。实际上,在《黄帝内经》中这些理论均有特定意义。①根结理论:强调“跟”和“结”两个部位之间的联系,表示经气由肢体末端起始,向上结聚胸腹头面部,即头面胸腹部有赖于四肢末端经气的滋养。古人是根据“比类取象”思想指导下提出这一理论的。医学课件16②标本理论:从标与本的含义及内容看,与根结理论相似,也是强调四肢末端与头面躯干部的联系。从标本理论的具体内容来看,“本”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标”则散于头面胸腹部。如同树干和树冠一样,“标”部有赖于“本”部滋养,表示起于四肢的经气对全身的濡养作用。与根结理论不同的是,表面上,标本理论除完整提出了十二经的标本外,还在各自的部位上存在差异。医学课件17③气街理论:气街理论将人体分为四段,每一街基本上都有自己所属的部位。与经脉纵向循行不同的是气街理论强调的是每一部位的经气是横向互通,每一街前后呼应,内外相通。从气街所分属的及特点来看,相应气街中的腧穴应对本气街相关脏腑疾病及局部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这是因为相关脏腑或局部有病,均是相应气街中经气通行发生问题所致。从这一点看出,该理论应是指导针灸临床的一个理论。医学课件18④四海理论:四海理论与气街理论一样,也是强调经气在四个不同部位的聚集、通行。所不同的是,四海是用“髓之海”、“气之海”、“水谷之海”、“血之海”来表示四个不同部位,而且,更加强调经气在这些不同的部位的集聚。实际上,四海理论是借用自然界的海来表示经气在这四个部位的集聚、通行。从四海的具体内容来看,四海理论是将人体分为:头、胸、腹、下腹部四段。从涉及的部位来看,与气街理论所涉及的部位非常相似。另外《黄帝内经》中就四海功能失调出现的病症进行了说明,每一海功能失常出现的疾病多与本海中相关脏腑有关。临床治疗四海中的疾病除选取四海内容所提到的具体腧穴外,还可取每一海所分布的其它腧穴。医学课件19二、《黄帝内经》中的腧穴理论㈠腧穴含义经络是经和络的合称,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在《黄帝内经》中并没有提出,对于他的内涵,在不同的篇章中有不同的论述。《黄帝内经》中对经的含义是从多角度来论述的,或从气血运行方面,或从分布层次方面,或从是否可见方面。对络的论述也是多角度进行的,或经脉的区别方面,或功能方面。可以说,《黄帝内经》中对经络的论述因篇章的不同而所指不同,由此说明,古人对经络的认识是多层次的,不是一个单一的组织结构。医学课件20㈡腧穴数目《素问气穴论》“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年代作者书名穴位穴名总数增加单双战国前475-前221黄帝内经25135160三国魏晋256-260皇甫谧针灸甲乙经49300349宋1026王惟一铜人单穴灵台、腰阳关双穴膏肓俞、厥阴俞、青灵51303354宋1226王执中针灸资生眉冲、风市、督俞气海俞、关元俞51308359明1601杨继洲针灸大成51308359清1742吴谦医宗金鉴去眉冲,加中枢、急脉52308360清1817李学川针灸逢源曾加眉冲52309361医学课件21㈢腧穴定位方法①骨度分寸法《素问血气形质篇》“预知背俞,先度两乳之间,中折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②自然标志取穴法《灵枢寒热病》说人迎穴:“颈侧之动脉,人迎,足阳明,在婴筋之前。”③以痛为输④骨度与“以痛为输”医学课件22㈣腧穴分类①腧穴功能《黄帝内经》提到水俞五十七穴、热俞五十九穴及今天称之为特定穴的原穴、五输穴等。②腧穴的分布特点经脉的纵向归类经脉的横向归类㈤腧穴主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侯,取之三里也。……其寒热者,取阳陵泉。”论述六腑下合穴主治的病症特点。医学课件23三、《黄帝内经》中刺法灸法理论㈠针具根据考证,古人最初使用的针具是石头磨制称的砭石。至《黄帝内经》时期,金属针具成为当时针刺的主要工具。《黄帝内经》记载金属针共有九种。这九种针具各有不同形状和尺寸,其形状和尺寸是根据不同情况和不同病情需要,模仿生活中的不同物品制成的。尤其提到,选针不当,不但不能治病,反而会伤及人体正气。医学课件24㈡针刺原则①明确辩证《灵枢官能》:“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正是为了确保辩证的正确,同时强调,辩证精当,是能否正确针刺的前提条件。②法天则地“法天则地”是“天人相参”思想的具体体现。《素问八正神明论》:“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凡刺之法,必侯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也。”医学课件25基于这一原则,《黄帝内经》出现了根据不同时间经行针刺的的理论。按时针刺理论在《黄帝内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根据月之盈虚变化来决定针刺的具体措施。二是根据四时来决定针刺的具体措施,即根据四时季节不同,刺腧穴、深浅不同。③补虚泻实《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灵枢根结》:“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针刺补写的总则,是基于病人产生虚实的基础上所遵循的一种针刺原则。医学课件26④因人制宜针刺时视病人不同情况而定。一是根据病人体质决定针刺施治的具体措施。二是根据病人性情不同决定相应针刺措施。三是根据任的体质不同而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⑤因地制宜即根据地域特点而制定不同治疗方法。医学课件27㈢针刺及灸法操作①针刺前的准备对环境的要求,要求病人接受治疗的环境应该是安静的,因为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达到治神和守神的要求。《灵枢刺节真邪》:“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指,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素问离合真邪论》:“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医学课件28主要强调针刺前先要施行一些手法操作,以使被针处经气散开或聚结,避免针刺时伤及正气,或有利于散邪。②进针《灵枢九针十二原》:“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进针时要求医者精神专一,进针后细心观察病人神色变化,借以了解病人对针刺的反应。③手法一是针刺操作过程中一般性手法,如前面提到的切、循、弹、按、抓、扪及推引。二是针刺操作过程中的补泻手法,后世的徐疾补泻、开阖补泻、呼吸补泻。医学课件29④候气《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气至与否是保证针刺取效的重要因素。⑤治神守神所谓治神,就是医者全神贯注,将注意力集中到针和病人身上。《灵枢终始》:“专意一神,精之气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治神贯穿整个针刺过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细心体察持针之手的手下感觉,以了解病人得气情况。医学课件30所谓守神,是指在进针后要求医者和病人用心体察针下情况。《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⑥具体刺法涉及的具体方法有:“九刺”、“五刺”、“十二刺”。⑦针刺禁忌《灵枢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