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赏析题问答模式例析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1诗歌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与训练一、就古诗赏析题而言,大体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仅供大家参考。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应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第二种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应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寓情于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含蓄蕴藉.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描写手法主要有:1.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2.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高三诗歌鉴赏专题2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4.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5.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6.细节真实准确传神7.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修辞手法1.比喻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4.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5.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反问加强语气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要特别注意以下高考常见的六种表现手法(1)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2)各种修辞手法(比喻为更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3)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4)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5)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6)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回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应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词句的语言把握如:----词类活用-修辞效果-绘声绘色绘形绘态高三诗歌鉴赏专题3----句式省略-句式倒装-节奏音韵对仗平仄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示例: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提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回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第四种模式:分析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应答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提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回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第五种模式:分析关键词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应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提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回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高三诗歌鉴赏专题4附:练习1、请谈谈你对“病牛”这一形象的理解。病牛(李刚)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答:2、下面是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读后回答问题。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1)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2)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析。答:(1)(2)3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答:4、下面这首绝句写风雪行军,十分壮美。试从语言角度,分析一下,“壮美”的特点。从军行(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答:5、杳杳寒山道(寒山)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高三诗歌鉴赏专题5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这首诗通篇充满了“寒意”,句句通过使用叠字的艺术显示了威力,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答:6江村即事(司空曙)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问:你喜欢句中哪个词语或句子?简要说明理由。答:7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暗几重”的理解。答:8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官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问: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答:高三诗歌鉴赏专题6答案1、诗中的“病牛”,是一位甘心奉献而又无怨无悔的志士仁人的形象。它耕种了千万亩田地,收获了千箱万箱粮食,劳累一生,一身病残,但仍然想到的是大众的温饱。2、(1)诗中的环境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井边梧桐、秋深叶黄、夜深霜重。其作用有两点:○1点明题意,向读者暗示,这是一首宫怨诗;○2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2)这首宫怨诗,描写了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寂寞孤单的少女的形象。少女的形象可以通过“无颜色”和“卧听清漏”两处来表现。“无颜色”既是说明了室内用具的灰暗和夜已深,更向读者暗示了主人公心情的黯淡。“卧听清漏”“漏”前加“清”字,由于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觉漏声凄清,漏声漫长。3答:本诗写诗人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又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是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是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触景生情,景中含情。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孤寂之情。4、首句用一个“裂”字,次句用了一个“折”字,点染了严酷、悲壮的背景;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尾句用了“直上”一词,展现出一幅壮美的行军画面;只见在天山折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这“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5、同意。“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渲染了“寒”的气氛;“落落”言涧边寂寞冷落,给人以空旷落寞之感;“啾啾”状鸟鸣之声,以有声写无声,衬托环境的寂静;“寂寞”直接描写寂静无声;“淅淅”以风声描写风的动态之感,从声音上渲染环境的肃杀;“纷纷”绘雪飞舞之状,从视觉上表现环境肃杀;“朝朝”“岁岁”时间上渲染寒意之久。这些叠字从不同角度运力,共同强化了整首诗歌的寒冷氛围。6喜欢“纵然”和“只”。“纵然”是让步假设,“只”表示为一结果。且不说尽也没有风,即使有风也不会出现恶果,最多会把船吹到浅水边。运用这两个虚词,表达了渔人悠然自得,心情放松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安静优美的景色。7①主要用了侧面描写手法(步骤一)。②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步骤二)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步骤三)。8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