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校对)总结报告一、校对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熟悉语言文字的各种规范,掌握语言文字的出错规律,对语言文字使用错误有较强的辨识力。2.通晓图书版面格式知识,能敏锐地发现版面格式错误。3.熟练掌握各种校对方法,并善于综合运用。4.具备比较广博的知识积累,不同学科图书的校对人才还必须熟练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5.能够熟练地使用工具书(地理学科应熟练使用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等工具书)。6.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耐得住寂寞,注意力集中,能自觉地控制情绪,并能及时调整心态,以保持良好的状态。7.有大局观和集体意识,有较强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二、校对的基本工序及流程校对由一校、二校、三校、通读、誊样、核红、文字技术整理、对片八个基本操作工序组成。(一)需要严格依次进行的校对操作基本工序:一校、二校、三校、通读、对片。1.一校一校也称“初校”,是校对人员对排版人员初排出的稿件进行的第一次校对。一校的主要任务是“校异同”,校对人员须将校样与作者的原稿进行比照,以原稿为准(原稿中的明显错误需改正),将发排稿中与原稿不一致之处用红笔在发排稿中标出。在“校异同”的同时,需兼顾“校是非”,对原稿中存在的多字、漏字、错字等明显差错进行修正;根据稿件整体的版式要求,解决标题、表题、图题、字体、字号等使用不当的问题;检查插图、配图的图片质量(地理教辅书应特别注意),其安放位置的合适性以及与相关文字的对应性;同时对稿件中出现的一些人名、地名、数字等常用字,提出统一使用的初步意见,并进行处理。一校是整个稿件校对流程的基础。一校是否认真仔细、是否能按要求完成,直接影响到校对后道工序的繁简,也直接关系到稿件质量的优劣。因此一校不能理解为是整个校对程序中最机械的一个步骤,而需认真对待。将校样与原稿逐页、逐行、逐字进行比照,对校样中与原稿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标注、改正。在一校过程中,需要注意:(1)校样必须齐全,即目录、正文、答案等缺一不可。(2)同步类稿件需将稿件目录与最新版本的教材进行比对,以教材为准,保持一致。(3)若原稿为电子稿,则其中的纯文字部分在排版时由排版员直接从电子文档中导入,可以省去“校异同”的环节。但是正文中的公式、造字及图片(含文字)等,需排版员、绘图员用专业软件进行输入、排版,此部分内容必须视同手写稿,逐一和原稿进行比对。(4)改正内文中明显的差错。①发现并改正常见错别字。②发现并改正量和单位、标点符号等使用明显违反国家规范标准的错误。③发现并改正明显的格式错误。如:同一级标题字号、字体错误,图表及注释、图说的位置、内容错误,序号排列错误,答案格式不统一等。(5)注意版式是否与样张一致。①开本版式。开本是指每一本图书开切而成的不同大小的面积。当我们拿到校样时,首先关注相关稿件的开本是否符合相关体例要求。②目录版式。目录是图书内容体系的缩影,体现全书的结构层次和标题级别,除要求标题必须与正文统一外,本身还须眉目清楚(即从字体、字号和版面格式三方面体现标题体系),并且目录的级别结构应与正文的结构保持一致。此外目录自身页码的标注格式必须准确(只有1页的无需标注页码)。③书眉版式。书眉是正文章节变化的反映,除必须与正文章节标题文字保持一致外,还有其固定的版式。书眉一般印在版心天头空白处,可以是书名、章名、节名等,其中的书名要保持全书一致,章节标题应与目录、正文及答案的章节标题在文字上保持一致,不可多字、缺字。④边栏版式。边栏有时是正文章节变化的反映,充当页眉的角色,有时体现试卷的分值等。⑤标题版式。标题是反映图书内容的纲,而且是成体系的。标题应以不同的字体、字号、占行、位置等来体现其隶属关系,各级标题用字的字号必须符合大小有序的规则,并且标题转行时应严格遵守不害文意的原则,即标题转行不可割裂词义,虚词不可转行为下一行的第一个字。此外,稿件中不能出现背题(即章节名、文章标题、栏目名称等在前一页的末行,而正文在下一页首行)的情况,要将章节名、文章标题、栏目名称等移至下一页。2.二校二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校是非”,一般脱离原稿,直接对校样内容进行校对,注重对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等差错的把握。须完成以下几点:(1)拿到一份稿件,首先要对标题进行“三对”,即目录标题与课本标题核对、正文标题与目录标题核对、页眉标题与正文标题核对,确保它们的文字表述形式完全一致,答案部分的标题也需核对,以确保相关内容的一致性。同时需注意目录中标注的页码需与正文标题所在的页码相一致,书眉的内容需符合“双高单低”的规则,即保证双页码书眉所列标题的级别高于单页码页面书眉所列标题。接下来,就是进行稿件正文和答案的校对。(2)精读稿件,做题验题。在进行二校时,一般将答案抽出放在一旁,一边阅读正文,一边核对答案。二校做题不同于学生做题,学生做题只要保证解答过程及答案正确即可;而在二校做题时,不仅需关注参考答案中作者提供的解答过程、答案是否正确、唯一,还需检查题目本身是否存在问题,如题目的规范性、严谨性等。需要把在稿件中隐藏较深的问题挖掘出来并改正,杜绝政治性问题,清除科学性、知识性差错,如:重题、错题、文理不通、版本不符、表述不清及在句段中的常识性、语法性差错。一般在二校做题时,需先独立思考,捋清解题思路后再对照答案进行逐字逐句的校对,若稿件中存在明确的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差错,则直接用红笔修订;若有疑问,可查询相关资料(含原稿)或用铅笔进行标注,待二校完成前与责任编辑集中商议或提请作者审核、修订。(3)二校改动往往比较大,应注意校对符号的合理使用及标注符号的整洁有序;另外,二校应将校对过程中发现的重题、不能解决的疑问及内容质量方面的问题用铅笔在题旁标注清楚。标注重题时,应在稿件相应位置做上记号,以“章(单元)-节(课时)-题号”的形式标注(不推荐使用“页码-题号”的标注形式,以免改红时涉及版面调整,导致校样中页码的变动),重复的内容需前后都进行标注。对存有疑问的地方不能只打一个问号,而应用文字表述清楚,以便责编在核查校次稿时能够理解其问题所在。(4)稿件中的试卷部分,需检验分值的准确性及合理性。3.三校三校是指校对人员对图书校样进行的第三次校对。三校应由与二校不同的人员完成,其要求和具体操作与二校相同,要求对稿件进一步校正,排清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差错。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三校这个环节可以弥补二校的缺漏。三校人员发现的问题应与二校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二校人员也应对三校人员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三校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对稿件进行逐页、逐行、逐字校对。确认校样中字词、句段的精准性,答案的准确性、唯一性及完整性,版式的规范性和统一性。(2)对于一些修订稿件,在进行三校时,则可将“做题”环节略为简化,将全面做题改为重点做题,重点关注修订部分的题目和未修订部分的易错题。三校结束后,稿件质量应能达到出版要求,即没有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差错,校样页码也应调整完毕,和最终付印样的印张相符。4.通读通读环节是校对人员对校样的最后一次精加工,由稿件的责任校对完成。通读时要求把稿件从头到尾读一遍,并重点检查校样中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语言文字、逻辑等方面的错误。通读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通读时不需要像二校、三校那样逐一验证答案,但实际操作中必须将答案抽出放在一旁,通读正文的同时,也应将答案再与正文对应地核对一遍。特别关注答案的题号、内容与正文是否对应,有无缺、多答案的现象,题空是否合适。对于三校时内容有大改动的地方,特别是有题目删除、调换的,须格外关注。(2)通读正文时应严肃认真、字字落实、个个看清,必须读通文句,读懂含义。对模棱两可的字、词,多加考虑,查对确凿。遇到资料性的文字(含引用的已有出版物中的文字)要查证,特别注意对民族、历史遗留、政策法规、政治术语、国家领导人名讳、重大科技成果等内容进行审查。年、月、日、数字、地名、符号、专有名词、术语和单位等,还要注意前后统一。(3)除了文字外,对单位符号、大小写、正斜体、标点符号等都要进行严格检查。另外,校样中配套的图形是每一个校次都需要关注的,通读时应再检查一下有无图形错误,图形是否清晰,进一步修改没有画到位的图,答案的图应在正文的基础上画。有分值的,再次计算分值是否正确,包括总分是否正确,各大题、各小题分值是否正确,分值分布是否合理等。(4)通读除了对字符、图片进行再次加工外,还需对校样的版面格式进行最后调整。根据不同系列图书的版式要求,调整每一页的版面,使版面美观。尽量做到每一页都比较紧凑,空白不宜偏多(一般不超过页面的四分之一)等。同时,梳理稿件中题号、图说,并消除标题沉底、背题、单字成行的现象。(5)在通读时,需再次确认校样的目录、页眉、页脚的准确性。校样目录要与教材目录一致,尤其要注意一些虚词,如“的”“与”“和”等有无错漏。目录中的文字要与正文、页眉、答案中的标题一致,目录中的页码要与正文对应,目录和页眉的字体格式要符合最新的版式要求。校对人员在完成通读后,应对稿件的整体质量有所把握。如果在通读过程中仍发现有较多的问题,应及时告之责编,提请学科室主任注意,必要时可申请增加一个校次。(二)可穿插进行的校对工序:核红、誊样(过红)、文字技术整理。1.对红对红是指检查、核对前次校样上色笔批改之处在后次校样上是否已经改正,并校正其未改或错改之处的工作。校对人员对校样的改动会使用几种不同的色笔,而红笔是其中经常使用的,这项工序被称作“对红”。对红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如果稿件中存在捅行、捅版的情况,不能仅仅核对改动之处,还要对牵连到的相关字、行、面作全面检查核对;第二,如发现应改而未改或不应改而改的情况,必须在上下各三行中检查一遍(尤其要注意相同的字),以免改错地方,造成新的错误;第三,如改样后页码或版面有变动,应检查目录、书眉、索引中是否已作相应改动。对红时,除了对新校样中该改而未改的地方要用色笔进行订正,还应对已经根据前校样作了较大改正的地方通常用铅笔作出标记,如换题、答案改动等。这往往是对校样内容质量的修正,在对红时需用铅笔标明前次校样的此类改动之处,便于后续校对时进行重点关注。付印前的最后一次对红,为了保证图书质量,必须格外重视,一般由责校先核对一遍,再由责编核对一遍。遇到应改未改处,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以免错改别处。页码、四边、全书版式,均宜逐一检查,防止有误。有时通读稿件上并无差错,但清样稿上却可能会因改红误操作、计算机兼容性不好或者在运行过程中发生错误而出现一些莫名奇妙的差错,如:选择题的选项重叠、字母的正斜体颠倒等。一旦发现一处,就一定要作全面检查,以免遗漏其他差错。2.过红又称“过录”“誊样”“并样”,是把不同来源(作者改红、外校改红等)的几份校样上的必须改动的部分,合到一份校样上以便交排版人员改样。一般是把副样(作者看到的校样和外校看的校样)上所作的改动誊录到正样(校对人员看的校样)上。如果正样改动少、副样改动多,也可以将正样过录到副样上。过红时对改动部分不能照搬照抄简单地过录,还要判断其改动是否合理;若有疑问,需提请责任编辑解决。有时因校样改动较大,如删去篇幅较大的图表,或增加大段文字、公式、图注等,导致版面变动,就要精心安排、调整版面,尽可能地减少捅版,并保持版面美观。过红一般由责校承担,责编复核检查;合红时所用的色笔,应有别于正样上已有的色笔,以分清职责。三、图书的结构组成一般图书的结构部件主要包括:封面(含带勒口和不带勒口)、扉页、版权页、序(前言)、目录、正文、附录、反馈表。其他的还有环衬(封面与扉页之间)、插页、护封(包封面外面的)、腰封、书签、辑封(正文内标明“篇”“章”名称的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