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版语文第六版习题册答案-《语文习题册(与语文(第六版下册)配套)》--A01-272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语文习题册(第六版下册)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雨中登泰山一、基础知识1.C2.C3.A4.A5.(1)不是就是(2)不但还(3)只有才(4)不管都6.李健吾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二、课文理解1.B2.D三、语段精读(一)1.B2.B3.D4.C5.D6.白纱比喻水气花纹比喻水流(二)1.本小题选项设计有误,正确答案为(4)(5)(1)(2)(6)(3)。也可让学生将C选项中的(1)(5)顺序颠倒,这样就可选C。2.B3.A14.C四、拓展训练1.(1)×(2)×(3)√2.这些事物可以形容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和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得更加强烈而鲜明,更能引起美的想象。3.用这些动物来比喻,显示了一种极其活跃,而又变幻莫测的日出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时候景色的奇丽。2故都的秋一、基础知识1.B2.(1)冷落、寂寞(2)着,穿(衣)(3)抑止(4)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5)长久3.C4.(1)排比(2)比喻(3)拟人(4)反问5.(1)创造社沉沦(2)秋尽江南草木凋(3)欧阳修秋声赋二、课文理解1.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雨后话凉秋枣奇树(意思答对即可)。2.这样写,就把自己对于秋的感受提高到一个理性的高度,抒发对于北国之秋的特殊情感。这段文字的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3.C三、语段精读(一)1.B2.A3.C4.C25.C(二)1.B2.A3.C4.C5.C(三)1.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2.对比手法。3.排比句“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从多个角度说明南方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酣畅淋漓地对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描写。比喻句“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表现了南方之秋秋味的平淡、稀薄、柔软和范围的狭小,北国之秋秋味的浓烈、厚实、刚强和范围的广大。四、拓展训练1.“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2.北平的秋郊视野高阔,金风肃杀,色彩浓烈,表现出十足的秋味,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3.北平的秋天更能给人以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更能给人以严肃、凄凉、沉静之感。4.A3都江堰一、基础知识1.庇邈濡缮浚圭韬遴嚣锸隅掬睽睽2.垣:矮墙,也泛指墙,多指废墟。3邈远:年代久远;历史悠长。隅:角落。圭臬:古代测日影的仪器。后来比喻标准、准则和法度。衮衮,相继不绝。浚理:疏通治理。3.D4.B5.文化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二、课文理解1.C(通过表现都江堰的低调与实用来展示其伟大)2.D三、语段精读(一)1.BCA2.作者总的态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3.①长城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②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使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为我们的民族提供庇护和濡养。4.将都江堰比喻为乡间母亲,显示了它不炫耀、无所求、默默地奉献的精神。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都江堰的本质特征:它像母亲一样滋润和濡养着中华民族。5.“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是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是指都江堰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将一直延续下去。(二)1.一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二是让有所执持的学者因官位而成为实践科学家。2.在李冰看来,当官就是要做事儿。这位市长只在名片上印自己的专业技术职务,这与李冰的治政理念一致。43.“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是指把为民造福作为从政的职责。4.“长锸”代指为民造福,为民消灾的政治理念和实干精神。“金杖玉玺”是权力的象征,“铁戟钢锤”武力的象征,二者代表的观点是:做官就是为了权势、金钱、地位,就可以进行算计、倾轧、拼杀和征战。说李冰失败了,是说李冰不受统治者喜欢,被派到边远的蜀地任郡守;说他胜利了,是因为李冰坚持为政要为民办事,他们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千百年来一直灌溉着中华民族,他的功勋与人品深受人民爱戴,他符合人民对好官的评判标准。5.这句话采用了类比的手法,高度评价李冰主持绘制水系图谱的难度及其意义。6.李冰的学问(成果),渗透着利民富国的思想,造就了都江堰的辉煌,当然水汽淋漓,永远滋润着中华大地。后辈的那些受统治阶级喜欢的看似堂皇的大部头著作早已腐朽不堪,没有任何价值。7.指李冰的学问具体、朴实,以人为中心,处处为人民的生计着想。8.他对后世的影响力仍然存在,泽被千秋,精神永存。四、拓展训练1.D2.D3.B4.C4故乡的野菜一、基础知识1.(1)xíng(2)zān(3)cuán(4)yuè(5)pái(6)fú2.(1)风雅:文雅、雅致的意思,即富有文学、文化意味。(2)游:玩耍。斯:代词,这里。(3)三春:这里指春季第三个月。繁华:这里是“盛开”的意思。(4)侵:接近。(5)弗:吴方言常用字,表示不。5(6)瀹:煮。(7)习见:常见。(8)姣姣:漂亮的女孩。3.作翻译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二、课文理解1.“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故乡和我的关系也不像“亲属”般亲密。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欲扬先抑,突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略)三、语段精读1.引出作者对故乡的野菜、童年的生活及有关民俗的回忆。2.这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故乡妇孺采菜图,把乡间一种枯燥无味的劳作形容得意兴盎然,给人一种温馨、和谐的感觉,自然而然表现浓浓的思乡之情。3.增添了文章的趣味,同时表达了对故乡的怀想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4.引用的好处:一是以古证今;二是把吴地和浙东一带民俗提高到了文化史的层次,从而将古今打成一片,增加了文章的雅趣。四、拓展训练1.作者写了鸡、鸭、鸽子、麻雀、啄木的呜叫。因为这些鸣叫声都不能报春。2.一是引用斯密士的《鸟的生活与故事》的中记载,说明第三鸟属于猫头鹰之类;二是说观颓道人的《小演雅》中没有记载猫头鹰的鸣叫,说明古人视之为不祥物;三是引用诗人谢勒的话,表明作者喜欢它们的叫声。3.作者不喜欢乌老鸦的叫声,因为它“一点风雅气也没有,而且是通年噪聒,不知道他是哪一季的鸟”;对麻雀、啄木鸟的叫声勉强还能够接受,因为“在那琐碎和干枯之中到底还含一些春气”。4.表达到作者对报春小鸟鸣声的怀想。5职业一、基础知识61.C2.D3.A4.受戒大淖记事二、课文理解1.C2.B三、语段精读1.意在表现男孩“看马”的专注与投入,表明他好奇心强,童心未泯。2.尽职尽责,不忘工作。3.年纪虽小,却没有了玩耍的自由,要承受不该承受的大人的负担,每天需要劳动。4.前者是工作,是谋生的手段,后者是游戏、玩耍;前者是老板要求的,不喊不行,后者是自由自在的;前者是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后者是暂时的解脱;前者是机械枯燥的,后者是活泼开心。(能写出一两点即可)四、拓展训练1.写了一个叫刘小红的女孩子和一个卖熟藕的老头之间的忘年交情谊。2.王老是一位孤苦、勤劳、淳朴(如写善良、本分等也对)的社会底层劳动者3.这句话是指人间美好的情感是永远不会消失的。4.D第二单元6神奇的极光一、基础知识1.魆曳萦皓陨竭遁覆72.B3.A二、课文理解1.“极光是出现在南北半球高纬地区的高空大气的产电辐射现象”;或“极光是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聚集在地磁的极区上空,造成的一种大气发光现象”。(意思答对即可)2.课文由神话传说引出说明对象——极光,然后描述极光的形状、亮度、色彩,最后解释它的成因及形成条件,是按照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写作的。三、语段精读(一)1.B2.这段文字采用了分类别的方法,说明极光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形状。3.说明极光运动能造成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4.把自然界比喻成魔术大师,是为了说明极光变化莫测,景象壮观。把自然界比喻成超级画家,是为了说明极光的色彩丰富彩,令人叹为观止。(二)1.A2.是为了说明极光的成因。这样写,将复杂而深奥的科学道理说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3.D四、拓展训练1.A2.D3.C4.B7动物游戏之谜一、基础知识81.嬉坠聒鳍契厮舀嚼馈峭2.A3.本题因排版时去掉了句末的标点,导致答案有误。要在A、B两个选项后面加上句号,C选项后面加上问号,D选项句末的“演习”后加句号(写在引号前),这样即可选B。4.C二、课文理解1.先列举动物游戏的一些现象,然后介绍动物游戏的类型及特征,最后介绍人们对动物游戏目的的几种看法。全文按照先摆现象,再深入地分析探究原因的顺序写作的。2.“学习说”是关于动物为什么游戏的一种假说,这种观点认为动物的游戏行为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躲藏能力、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的能力很有效。三、语段精读(一)1.B2.D3.“演习说”是关于动物为什么游戏的一种假说,这种观点认为动物的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4.论证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无关的观点,从而进一步说明“演习说”的漏洞。四、拓展训练1.注射“溶瘤病毒”使肿瘤溶解2.加热肿瘤部位产生热克体蛋白3.热克体蛋白训练免疫系统消除肿瘤残部8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基础知识1.A2.(1)宗旨、目的(2)胜境,优美的境界(3)看(4)突出的(5)类93.D4.(1)建筑建筑史学人民大会堂国徽(2)舒伯特(3)知鱼之乐二、课文理解1.“千篇一律”指的是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的是艺术创作中的变化。2.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三、语段精读1.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2.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3.整齐和谐的美感。4.混乱不堪(或杂乱无章)。5.从“大同小异”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千篇一律”的审美规律。四、拓展训练1.C2.①动态美;②造型美;③构图美。9森林写意一、基础知识1.兢兢奢阿房沧褶涵蛰瞠藉2.(1)被古人尊崇为典范的著作(2)山头的树木被砍光(3)历来的制度、事迹(4)瞪着眼睛看(5)自然界的规律3.C4.B二、课文理解1.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苛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情趣的抒发。课文以写意为题,并不单单是为了简练地介绍森林,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森林某些方面的生动描述,勾勒森林的精神、内涵和价10值,表达自己的领悟和慨叹。全文采用文艺性的笔调来写,很好地体现了“写意”的风格。2.第一,人类,以及土地、庄园、农作物,因为有了森林的庇护而祥瑞、安宁。第二,森林是博大的,它是物种宝库,动物的天堂。第三,森林是无法描绘的,更是无法替代的。三、语段精读1.D2.第一,语言明快流畅,使文章“写意”的特色更加明显;第二,采用排比段,语气强烈,感情丰富,含蓄而深沉地表现了森林生生不息,给人类带来庇护和关爱。3.这里是比喻的说法,因为森林长久地守望和庇护着人类,像人类的“父亲和母亲”。作者意在提醒人们对森林要怀有感恩之情,爱护之情。4.森林可以朝朝夕夕、年复一年、几百年上千年地护卫着人类,不仅是过去、现在,还包括未来。四、拓展训练1.写冬景是为了把莺置于具体季节的背景之下,像舞台人物的出场一样,先有一个造声势的过程。2.作者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冬景。特别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所描写的动植物“活”起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处于特定季节中动植物的生态特征。3.它的主要特点有:喜爱唱歌、活泼好动、生性胆小、无忧无虑。最突出的特点是喜爱唱歌。4.这一结语是作者无限感慨的自然流露。汲汲奔忙于这个俗世,为争名逐利而苦费心计的人们,面对这样的幸福鸟的歌唱,面对这样美妙的文字,是该好好反思一下了。10中秋月一、基础知识1.D2.(1)刚巧(2)争论,辩论(3)认为(4)到了(5)11热水(6)判定,判断(7)手掌的老茧脚底的老茧3.(1)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南宋吴自牧《梦梁录》。(3)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的标题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4)唐代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