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建设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武汉市人民政府令第248号[键入作者姓名][选取日期]1目录第一章总则..........................................................................................2第二章建设用地....................................................................................3第三章建筑规划设计............................................................................7第四章建筑间距................................................................................11第五章建筑日照................................................................................15第六章建筑退让................................................................................16第七章城市交通工程规划设计..........................................................19第八章市政公用设施与管线..............................................................25第九章附则....................................................................................28附录1名词解释.................................................................................29附录2附图.........................................................................................32附表6-1..................................................................................................402武汉市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工作,实现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的标准化和法制化,保障城乡规划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进行各项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应当遵守本规定。涉及建设、消防、人防、绿化、抗震、环保、节能、交通、防洪、燃气、风景名胜、文物保护、信息网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第三条本规定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土地、建设、公安交管、消防、园林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第四条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应当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保持武汉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和“江、湖、山、城”的自然生态格局,体现低碳环保、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建设工程规划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公众利益的公共政策作用,创造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形态,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3第二章建设用地第五条本市建设用地分类,按照《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执行。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建设用地的使用,应当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并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建设用地使用性质可按照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设用地兼容性规定确定。第六条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建设用地的使用应当符合集约利用、整体实施的原则,除公益性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外,建设项目的用地规模应满足最小开发单元的要求,其中,居住项目应不小于8000平方米,商业、服务业等公共设施项目应不小于10000平方米。下列情形可适当突破最小开发单元的要求:(一)因街区内邻近土地已经建成,规划期内不具备扩大建设可能性的;(二)因街区内邻近用地实施特殊功能控制(如市政公用、公益设施等),不宜扩大、合并实施的;(三)中心城区零星合法建筑被鉴定为D级危险房屋的(个人建房除外),未压占规划“五线”(即红线、黄线、蓝线、绿线、紫线),且所在区政府出具不具备纳入征收条件说明的;(四)按照批准的总平面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分期实施的;(五)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确需进行建设的。4第七条单个建设项目办理出让前规划设计条件的,其地块建设强度指标应根据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本市用地建设强度管理规定论证后确定。结合有关专项规划、城市设计等要求,在满足日照、交通、消防、安全等法律法规及规范要求前提下,下列项目的建设强度可根据实际需求适当放宽:(一)保障性住房项目;(二)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等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三)国有土地资产变现项目;(四)为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需要的项目;(五)经市政府认定同意的项目。工业用地的建设强度同时应满足国家、省、市关于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有关规定。第八条建设项目选址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单位总平面规划及有关规划要求,优先建设现状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区域。特殊地段的建设项目选址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在历史文化风貌街区范围内,应以旧城更新、整治为主,新建、扩建不得破坏街区原有历史文化风貌和空间格局,对涉及在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的,应先审查规划建筑方案,建筑高度、体量、色彩和建筑风格等与历史文化风貌不协调的建设项目,不得选址建设;(二)在湖边、山边、江边等“三边”地区,应注重保护自然山水风貌、塑造特色城市景观,临“三边”地区新建建筑的建筑高度、5建筑面宽、后退绿(蓝)线距离等方面应满足本市有关规定;(三)在规划划定的生态底线区范围内,除具有系统性影响、确需建设的道路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生态农业型设施、公园绿地及必要的风景游赏设施、确需建设的军事、保密等特殊用途设施外,禁止建设其他项目;在生态发展区范围内,除风景名胜区、公园配套旅游接待和服务设施、生态型休闲度假项目、必要的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服务设施、必要的公益性服务设施及其他经规划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论证且经市政府批准同意的项目外,禁止建设其他项目。第九条建设用地规划条件一般应当明确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绿地率、停车配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建筑退让、规划控制绿化带、公共通道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其他要求等内容。居住项目还应按本市有关规定明确幼儿园、养老服务、社区工作服务用房、等配套设施和建筑户型比例、保障性住房配建等建设要求。第十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贯彻统一规划、平战结合、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优先的原则,并符合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的要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当优先保障市政公用设施和公益性设施,适度安排经营性项目,横向相关空间应统筹衔接,地上与地下工程应相互协调。建设项目涉及地下空间(包括连建式和单建式),应根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关规定明确地下空间使用性质、用地范围、建筑规模、出入口设置等要求。6第十一条建设项目应遵循统一规划建设的原则,确因先期建设还建房或实现城市建设计划目标等需要分期实施的,在符合下列要求的情况下,统一规划后可分期实施建设。(一)各期用地均独立成宗、具备可开发建设的条件;(二)优先建设幼儿园、养老服务、中小学、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商业服务用房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三)各期用地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指标必须满足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第十二条同一建设单位取得相邻的两块或多块用地,在符合下列要求的情况下,可统一规划建设。(一)各地块规划用地性质满足用地兼容性的要求;(二)总建设规模不突破各地块原批准建设规模之和;(三)若各地块规划用地性质或控制要求不同,并宗后各功能建筑面积的比例应不变,并应符合相关规划控制要求。不同建设单位的相邻地块,在各土地权属单位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统一规划建设的,应保证各地块指标不发生变化。7第三章建筑规划设计第十三条建筑工程使用性质应与规划条件的建设用地性质相符,对建筑使用性质的表述应准确、规范、涵义明确,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的定义。第十四条建筑工程规划设计应当符合相关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者城市设计要求。临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临江、临湖、临山地区的建筑界面应当协调有序,主要生态景观廊道应保证视线通透。第十五条建筑物的面宽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居住建筑高度在20米及以下的,其最大连续展开面宽不得大于80米;(二)居住建筑高度在20米以上的,其最大连续展开面宽不得大于70米;(三)临城市主干路一线的,建筑高度在20米及以上建筑最大连续展开面宽之和,不得大于其规划用地临路一侧宽度的60%;(四)临江一线的,建筑高度在20米及以上建筑最大连续展开面宽之和,不得大于其规划用地临江一侧宽度的50%;(五)临湖、临山地区一线的,建筑最大连续展开面宽之和不得大于其规划用地临湖、临山一侧宽度的50%。位于城市重要景观控制区或者具有城市标志性意义、影响城市生态景观的建筑,以及对建筑面宽有特殊要求的其他建设工程,应通过城市设计研究论证来确定建筑面宽。第十六条临湖规划用地内新建建筑的高度不得大于该建筑至湖8泊绿线的距离;文物保护区、历史文化风貌街区、机场、气象台、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控制区范围内,新建建筑的高度应当符合经批准的专项规划对高度限制的规定。按前两款执行确有困难的,应通过城市设计论证确定建筑高度。第十七条联排式住宅设计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不得在底层设置院落;(二)不得设置住户独立使用的地下室;(三)相邻套型至少共用一处山墙且共用部分标高贯穿室内正负零至屋顶部分。第十八条办公建筑设计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办公建筑应当按层集中设置公共卫生间,并不得设置飘窗;(二)办公建筑内设置单元式办公空间的,其建筑面积总和不得大于办公总建筑面积的50%。第十九条属于下列情形的,计入容积率:(一)办公、酒店建筑的阳台按水平投影计算的建筑面积;(二)在规划设计条件中未明确地下空间使用用途和建设面积的情况下,除连建式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作为车库、设备用房及人防工程以外的其它用途的建筑面积。第二十条属于下列情形的,不计入容积率:(一)按国家规范要求设置的设备层、结构转换层、避难层的建筑面积;(二)作为公共通道、休闲廊、景观透视等功能使用的架空层按9水平投影计算的建筑面积;(三)结构连系梁、联系板如确属结构需要,在提供具有相应资质审图机构出具证明文件的情况下,并在后期建设中不能将其转换为功能空间的建筑面积。第二十一条建筑色彩应当符合下列原则:(一)除消防、派出所、邮政等国家规定的有统一标识色彩的建筑外,位于城市主干道、城市广场及城市公园绿地周边等大型城市景观节点区域建筑色彩的色相选择不得采用如红、黑、绿、蓝、橙、黄等大面积高彩度的原色或深灰色;(二)同一用途相邻的建筑色彩应选择同一色系,同一建筑的主要色彩组合一般不得超过3种,塔楼与裙房之间的色彩应协调有致;(三)位于滨江、滨湖地段、山体周边等景观控制区域建筑色彩应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滨江、滨湖地段建筑色彩宜选用淡雅明朗的色系,山体景观区建筑屋顶色彩应考虑城市俯瞰效果。第二十二条建筑后退城市规划道路区域内应当进行景观工程建设,其规划设计应符合武汉市城市设计编制与管理技术要素库。武汉市城市设计编制与管理技术要素库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第二十三条城市规划道路沿线控制的公共绿化带内除确需设置的市政公用设施外,不得设置停车位及建(构)筑物。城市规划道路、城市绿道及城市公园沿线需设置围墙的,应当采用通透、半通透或绿篱等形式。第二十四条城市规划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