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专题三: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朝的政治制度•考点二:西周分封制•考点三:西周宗法制考点一:商朝的政治制度1.王位的传承:父子相传与兄终弟及并行。2.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3.行政管理:中央设有相、卿掌管政务。地方封侯、伯,定期向商王纳贡以及出征。考点二:西周的分封制度•概况:•1.目的:对地方进行统治,拱卫王室。•2.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3.义务:镇守疆土、随从征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4.权利:诸侯在封地内可以对卿大夫再次分封。考点二:西周的分封制度•影响:•1.积极影响:在前期加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2.消极影响:由于诸侯拥有较大的独立性,在后期诸侯逐渐做大,王权衰落,分封制瓦解。考点三: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财产继承权上的矛盾。•2.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真题链接(2017·全国卷I)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点一:秦朝的统一考点二: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考点一:秦朝的统一•条件:•1.各诸侯国企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2.人民渴望统一。•3.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强盛。•4.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定都咸阳。考点二: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内容:•1.皇帝制度,取自于“三皇五帝”。•2.三公九卿:•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为副职丞相,执掌奏章,下达诏命,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3.郡县制:长官为郡守与县令。考点二: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影响:•1.军政大权先朝议再有皇帝最后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2.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3.奠定了中国二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完善。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考点二:君主专制的演进•考点三:选官制度的变化考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加强。•2.唐朝:中后期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军事上将主要将领的兵权和地方精锐收归中央编为禁军;行政上派遣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小部分留归地方,大部分归属中央。考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4.在中书省之下设立“行中书省”,长官由中央任命,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设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考点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内外朝制度。•2.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制度。•3.隋唐:正式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都为宰相,相权分散;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考点二:君主专制的演进4.宋代: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盐铁、户部、度支)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政权。5.元: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考点三:选官制度的变化•1.西汉: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依靠门第。•3.隋朝:隋文帝开始采取分科取士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4.唐宋元:完善了科举制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点一:明朝废宰相和设立内阁•考点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考点一:明朝废宰相和设立内阁•废除宰相制度•1.原因:宰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导致社会动荡。•2.时间: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考点一:明朝废宰相和设立内阁•内阁的出现•1.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政务繁多。•2.过程: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正式出现内阁;明代中后期内阁有了票拟权。•3.评价:加强了君主专制;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考点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背景•1.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2.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3.康熙帝时为了扩大皇权,在宫里设南书房。考点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建立•1.时间:雍正帝时期•2.原因:办理西北军务•3.职权: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传达诏令。•作用•1.提高了行政效率•2.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考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考点二:先秦诸子思想考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背景(原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士阶级活跃,受到各诸侯国重用•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考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2.概况:不同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考点二:先秦诸子思想•儒家•1.孔子:核心思想为“仁”即爱人,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社会秩序上主张“克己复礼”,重视教育主张有教无类•2.孟子:主张实施“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伦理主张“性本善”•3.荀子:施政主张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思想,伦理主张“性恶论”考点二:先秦诸子思想•道家•1.老子:世界观方面认为世界的本原为“道”,政治观为“无为而治”,哲学观认为世界万物、人类社会总处在不断运动中,有无、难易等相互依存,不断变化•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考点二:先秦诸子思想•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子主张“依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念;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发展趋势。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纲要求:了解汉代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考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考点二:儒家主流思想的确立考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且土地兼并剧烈,北方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安危•文化: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考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2.内容•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维持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考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3.特点: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考点二:儒家主流思想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政治:起用儒生参与国家政务;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文化:规定儒家经典为“太学”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二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第3课:宋明理学•考纲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考点一:程朱理学•考点二:陆王心学真题链接(2015.全国乙卷)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可以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真题链接(2014.全国乙卷.25题)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缘B血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考点一:程朱理学•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3.唐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考点一:程朱理学•思想观点•1.二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把天理和封建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探究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2.朱熹: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考点一:程朱理学•影响•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2.朱熹编撰的《四书章句集注》成教科书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的学派考点二:陆王心学•背景•1.明中期后,阶级矛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2.王阳明认为只有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考点二:陆王心学•思想主张•1.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将人心与心外无物联系起来;穷理不必想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2.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将人心和伦理联系起来;“致良知”即去掉私欲恢复良知,“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真题链接(2014.全国乙.17题)明清时期,篡修族谱以尊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族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真题链接(2014全国一卷26题)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是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真题链接(2014.全国甲卷.25题)唐高祖自认为是老子的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期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的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教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础社会基薄弱专题三: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4课:古代经济政策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考点一:耕作方式的演变•考点二:耕作技术的演变•考点三:水利灌溉•考点四:经营方式的转变考点一:耕作方式的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使用石刀、石斧砍树木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2.石器锄耕: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耒耜与石锄•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发明犁壁及播种工具耧车;•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考点二:耕作技术的演变•1.商周:人们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2.春秋战国: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3.汉朝:出现了二牛一犁和代田法•4.魏晋: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5.耕作技术:两汉为一年一熟,南宋以后江南形成麦稻轮作的一年两熟,一些地方一年三熟考点三: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出现了都江堰,汉朝出现漕渠、白渠、龙首渠•2.灌溉工具:曹魏时期改制的翻车,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水利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考点四:经营方式的转变•1.集体劳作:商周时

1 / 7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