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说》原文+解释+翻译+重点问题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解释: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而:表转折。可是,但是。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2.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解释: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称:著称。翻译: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3.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解释: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食,吃。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翻译: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4.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解释:食马者:食,通“饲”,喂。其:指千里马,代词。翻译: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解释:是:这样,指示代词。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能:本领。足:足够。才:才能。美: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求:要求。翻译: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6.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解释: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之:代词,指千里马。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食之:食,通“饲”,喂。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鸣:马嘶。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执:拿。策:马鞭。临:面对。翻译: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7.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解释: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其(2):恐怕,表推测语气。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翻译: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重点问题解答1.能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句?答: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或: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食马者”各喻指什么?2答:“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有突出才能的人;“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3.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答: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4.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答: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5.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6.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答: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7.文章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答: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8.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答: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9.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答:言之成理即可。不同意。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10.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答:形象塑造: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饲马者——专横残暴,无知狂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以马喻人,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环环相扣。阐明的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1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答:识别人才,善待人才,善用人才。12.读了此文后,你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答:“食马者”即统治者的昏庸浅薄,不识人才,埋没甚至摧残人才。13.第三段中的四个“不”字有什么作用?答:增强语势,痛斥统治者的昏庸浅薄,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14.作在文中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种种遭遇,寄寓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15.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答:一致,《马说》认为通过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认为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即应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人才,范围更广泛。16.有位名人说过“世上不是没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能够联想到马说中的一句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7.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一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18.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19.写出“食马者”平庸浅薄(“食马者”“不知马”的愚妄表现)的一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陋室铭》原文+注释+翻译+重点问题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解释:①在:在乎、在于,动词。②名:名词作动词,著名。3翻译: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解释:①灵:名词作动词,②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翻译: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解释:①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②陋室:简陋的屋子。③惟:只有,只要,唯独。④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⑤德馨:品德高尚。⑥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⑦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翻译: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解释: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翻译: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解释:①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②鸿:同“洪”大。③儒:旧指读书人。④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翻译: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解释:①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②金经:泛指佛经。翻译:(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解释: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②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③乱耳:扰乱耳朵。乱,扰乱。④案牍(dú):官府的公文。⑤劳形:使身体劳累。⑥形,形体、身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翻译: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解释:①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③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④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⑤芦,简陋的小屋子。翻译:(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9.孔子云:“何陋之有?”解释:①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全句意为“有何陋”。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②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翻译: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重点问题解答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生活愿望,流露出作者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2.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从中看出室主人怎样的性格特征?答:(1)从自然环境优美、往来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三方面进行描写的;(2)室主人的性格特征:热爱自然,孤芳自赏,清高独傲,从容淡静,对世俗生活的厌弃,不慕荣利,安贫乐道。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言外之意?答:①表现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②作者对官僚们的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对官府公事的厌倦。44.文章是在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还要提到“诸葛庐”“子云亭”?答:此句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的原因。5.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作用何在?答: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6.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你觉得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情趣?答:作者身居陋室,但是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也就不感到它简陋了。作者并用自然环境的优美、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等来烘托陋室不陋。这样的陋室就如“诸葛庐”“子云亭”一样,所以作者最后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作者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7.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答:运用类比的写法,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托“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陋室不陋”。从而点明文章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8.作者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世事俗务缠身。9.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10.本文作者所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答:提示:正直、善良、上进等,对自己的成长有利。11.本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涉及到“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答:示例一:我认为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示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1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答: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