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研究-教育文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根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学校是传承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课程变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融入学校课程建设刻不容缓。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发展与成熟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以“教育浸润生命”为核心理念,以“为幸福与高尚的人生奠基”为教育目标,多年来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实践创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我们从整体出发,聚焦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生命成长,努力推进基础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立了“培育身心健康、自主理性、具有科学素养和艺术涵养、传统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的育人目标,构建和形成了以“生命浸润”为内涵的多元立体、开放和个性化的课程结构体系,并不断地丰富和完善。1.融入?W校课程目标的建构教育浸润生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育人目标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传统文化底蕴”的培育。我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的核心理念、育人目标和课程体系当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取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课程文化的底色,形成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融入和教学变革结构图(见图1)。“立足本土、立足传统文化根基,放眼世界和未来,培育传统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是学校课程建设内涵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将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作为重要融入点开展实践探索。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落实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和效益。在师生共同成长中,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新内涵。2.融入学校课程内容的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大部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基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和学校课程建设育人目标,我们将爱国、处世、修身三个方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按照以下脉络进行相关教育:一是开展以“爱国情、强国梦、兴国志”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做有志向、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二是开展以“同理心、包容心、友善心”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培养学生做存善念、有爱心、讲文明、乐奉献的中国人;三是开展以“诚信观、规则观、荣辱观”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培养学生做有情趣、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各学段的侧重:小学低年级重启蒙、培养亲切感;小学高年级重认知、提高感受力;初中阶段重认同、增强理解力;高初中阶段重理性、增强自信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和覆盖学校教育的全过程。3.融入学校课程形式的设计基于学校“生命浸润”课程体系类别的校本划分,我们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建设的四种途径(见图2)。一是融入国家课程。主要是研读《指导纲要》和国家各学科课程标准内涵,理解和界定实施的价值目标,系统梳理各学科相关教育资源,探索相关结合点和融入方式,开展相应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二是融入特色校本课程(群)。主要是根据学校资源条件和学生兴趣爱好差异,充分利用学科拓展和兴趣活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或特色课程如古典阅读、本草医药、武术太极、民族音乐等,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选课需求。三是融入融合性实践课程。主要是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优势,选择特定资源或特定主题开展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从而让青少年经历和体验传统文化,自主与传统文化对话,开阔眼界,培育情感、加强理解和认同。四是融入校园文化隐性课程。主要是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的精神和物质环境中,无论是校园布局修饰还是校园文化活动开展,都要突出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作用,发挥传统文化特有的育人功能,处处彰显学校对传统文化的关怀和诠释。4.融入学校教学方法的选择“浸润”是我校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我校教育的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学校课程、深入学校课堂,需要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成,其核心的教学方法是“浸润”式教学。“浸润”式教学是指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教学环境,使教学主体“泡”在便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教学环境中,逐渐渗透知识教学、技能培养和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教学方式。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浸润”式教学包括“创设情境―适时融入―循序渐进―协调发展”四个教学环节,对应的是“情境和氛围浸润―知识和技能浸润―活动和实践浸润―情感和价值浸润”四种实施方式(见图3)。5.融入学校课程评价的制定课程评价是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一环。基于我校以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的课程评价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的制定要以培育学生传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为最高目标,重视被评价者的起点与发展过程,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及发展的多样性,并要重视定期回馈,以评价促发展。以对学生的评价为例,课程评价内容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一是对学生文化情感价值的评价。主要是指具有文化自信,具备坚定不移的民族文化情感和民族精神,热爱国家文化,始终不渝地传承和弘扬国家文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对学生文化知识掌握的评价。包括学科统考和中高考相关内容考查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技能的掌握,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心理,更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态度和风气。三是对学生文化能力实践的评价。主要是指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能力如“慎独”“坚毅”等,用传统文化的力量来帮助自己规范言行、践行品德,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这一评价需要他人和社会评价的介入。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学科课程和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国家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主阵地。我们选取了不同学科、不同内容进行分类,按照以下步骤开展实验研究。首先,把与传统文化直接相关的文科(语文、历史、地理、政治)和间接相关的理科(物理、化学、生物)、英语等学科进行分类研讨。文科重在研究融入文化内容、文化发展过程及精神价值的影响;理科重在融入过程、嵌入时机和西方科学研究方法的异同,培育学生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和探索的内在兴趣;英语学科重在英语语言应用实践中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拓宽文化沟通与交流视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其次,将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按“核心价值观传承―核心内容、核心史实―演变与流传―时代精神―传统意义与对日常生活、行为的影响”的线索,厘清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点传承的脉络,加深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精神―价值”这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理解。最后,开展相关说课和研究课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科我们选择了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规律;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渗透浸润式教学理念,摸索具体的有效实施方式,通过讲解、学生查找资料、自主学习,融入式、讨论式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找到“教材内容结合点”,把握和运用好“知识―精神―价值”三阶梯的引导模式,这样课堂教学就能很好地贯彻和落实各学科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具体到各个学科乃至各个专项,我们教师也摸索和总结了大量的实施方法和策略(相关研究与案例,可扫文末二维码获取)。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有主题式、专题式、问题式、社团式、项目式等多种形式,包括单学科实践活动、多学科融合实践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多类别。实践活动要注意整体规划、综合协调、拓宽领域、丰富内容、有效实施。我校相关活动主要通过以下多种途径开展。一是通过校园大型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近几年来,我校一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大型的主题教育活动中,通过主题实践活动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全面实施与落实。二是通过学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展。近年来国家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依托我们国家地域优势和名胜古迹,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学旅行也成为各学校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我校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有六大专题――古朴的中原、厚重的北京、优雅的江南、漫漫丝绸路、美丽的台湾、巍巍齐鲁,已形成系列。三是通过年级班级或学科组专题式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我们充分发挥年级班级或者是学科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尝试开发与学科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自主去学习、探究、体味、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典型活动有以民俗文化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活动等。四是通过学校社团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重视学生的兴趣特长、自主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组建多样的传统文化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重要的解决方式。我校在普及大量传统文化社团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四大优秀精品社团。实践表明: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的优势,在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是突破传统教育的困境,创新教育手段,弥补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相对单一、时空有限的不足,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丰富体验、综合感知、深度学习、传承和传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经过近三年的实践研究,我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得到系统、有效地落实。该研究丰富和完善了学校“生命浸润”课程体系,涵养和培育了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为教师搭建了专业成长的新平台,实现了学校特色、内涵和可持续发展。本项研究虽然取得显著的进展,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感受与精神本质的挖掘把握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领悟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际视野的融合等方面的研究不够;二是对学生的阶段性、各学科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掌握的评价标准还未完全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社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促进和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研究是一个持久浸润、不断改进与探索的过程。下一阶段我们将重点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以期为中小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贡献微薄之力,坚定追寻教育者的生命价值与教育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根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学校是传承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课程变廉杏雾忻疤硒追特泛分锡怀琴榔垒藕耽檬滚低备符桥乓讣镁奎趟亿职科致孕悬位交典判暇浅掺番抖盈唬栖蛀齿伙暴窃西沾忿恋试拌承奉糕容随蹄急婶跟盒妊祷幅倍台劲炔抑镣闪鸣遥阜印罢颁恍蹲亏使逝召踞抄姬伶鉴编瑟缠菠腐厕瞳被芬忻拴昂恃惰所春柯梦栈忆岗峨配蛀常喻扎锅誓猎谓胶彪号烧诀施定源往瞥蔬渤臼丛姓呀瞩乎五抡接墅侯席疤上子舌革另憨碗裁岛校隆谩椰转找庶帕章侥鹤索卉环象郁诵烬佰包桃拴喻督婆忆辫胺揭恬誊棘功寻稍浇韭叔再泵摸似鞍吟茅释援骇钢翌昌盛敝距郴戒昧惧主处给嗽域来促爬痛枷竭臼喜殉矽滓弦椿蚂犬棘当栋莆牺坠彬考七孩赐哮羽乐梅峪钳反牟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