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差异教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数学教学中的“差异教学”摘要: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若在教学中继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究,认为在课程中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实施“差异教学”,使他们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上学有所得。关键词:差异因材施教分层铃声一响,教师走进课堂,就好像一架机器开动了,课堂上既要复习知识,又要讲解新课,既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题,又有一些难度稍大的思考题,既有口算,又有笔算,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达到什么要求,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掌握到什么程度合适,对求知欲强的学生怎样满足他们的要求,对那些贪玩调皮的孩子又该怎样引导……这一切都摆在教师面前,在一节课上看你是否能像一名灵活机动的指挥员,头脑清楚,眼光敏锐,语言精练,津津有味地把几十个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在你的周围,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适应学生的差异,尊重差异,合理运用差异,把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一、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首先,我们要相信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学好中学数学。教学实践表明:数学成绩不佳的学生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由于自身的智力因素造成的,主要是由于他的非智力因素和教学条件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差生形成的原因完全归结为智力上的原因,更不能将差生和“弱智”简单地划等号,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起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搞好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保证。其次,我注意到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在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的结果必然要反映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气质和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这种客观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去有针对性地实施中学数学教学工作。二、对学生进行分层对学生分层次教学与以往分快慢班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往重点班、普通班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的,所以往往可以通过一般性的考试选拔,而对学生-2-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依次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学生的认识规律,利用学生的个别差异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进行因材施教,逐步递进,以便“面向全体,兼顾两头”,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利用学校建构的异质构组,实施分组教学,克服了教师精力有限,课堂时间有限从而教师关照学生不周的不足。有力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同质走读,对各层次学生进行专项辅导,以弥补学生由于课堂教学形成的不足。这样做的效果应该说比较好,作为任课教师还应当加强课前准备,尽管这项工作非常繁重,但这是提高课堂效率所必需的;专项辅导的时间有限,影响了这一工作的效果。三、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弹性化教学目标,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各自的能力教学目标是教学质量的指令期望,它对教学具有诱发、导向、调控、激励等功能。由于学生个体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技能也不是彼此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是不能“一刀切”,而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弹性化教学目标,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要求,使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全面提高。教师备课时既要把握课标的最低要求,又要考虑适当提高的范围,教学时要以后进生能“吃得了”、优秀生能“吃得饱”、中等生能“跳一跳摘得到”为原则,既要有统一的教学活动,又要对后进生及时辅导,在全体学生都能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优秀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如:“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目标可分为:共同目标: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A层:记住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B层:理解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稍为复杂点的实际问题C层:熟练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有一定难度的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3-按这种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能是全体学生都不是旁观者,通过主动的参与,产生了协同共鸣,从不同程度体会到成功后的喜悦和自信,同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有所得,各有所获。四、设计针对性练习,从而树立学生学习成功的信心教学过程的责任就是帮助和指导学生获得成功。从这一点出发,教学必需尽量地为学生获得成功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树立成功的信心和希望,使他们在成功的激励作用下更出色的学习。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学中既要注意环节安排,更要精心设计练习,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开始,但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自卑甚至恐惧时,它将直接阻碍、削弱思维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注重激励因素的作用,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越来越爱学,越来越想学,提问时思维有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让C层学生回答,适中问题让B层学生回答,这样使每个层次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各类学生都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领略到获得学习的愉悦和欢乐,从而在愉快中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完成向高一层次的转化。例如在介绍较复杂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时,让后进生做2422xx。让中等生做(xx32)+2(xx32)-24,让优等生做(xx32-2)(xx32+4)-16,不仅使问题层层加深,便于理解还使每类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信心。五、作业和单元考核分层教师首先摸清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能力后将学生按学习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组,一般分三个层次,第一组是学习优秀的学生,而第二组是中上或中下的学生,第四组是学习差的学生,然而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实行分层教学。课堂作业是由教师事先根据各层次学生的知识情况和教学内容分组编写不同数量和难度的习题刻印好,于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每一层次的学生唯有在专心完成本层次的教学目标后在向高层次挑战,这样的训练目标明确、有针对性、高效,且不易有挫折感。每一单元学完后,均安排一次过关考核。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4-完成,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可用附加题形式)。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课堂分层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随着教学活动层次化的由低到高的发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各自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自然地、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分层次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工作量更大.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总之,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水平,在普通数学教学中正确地运用“分层次教学”,能将学习中的个别差异减少到最低限度,促使优秀的学生更加提高,学习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使全体学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登上成功的顶峰。参考文献:1、徐崇文初中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发展与教育。百家出版社2、付裕东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最佳途径——分层次教学。中国教育品牌在线3、李丽洁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索[J]科技咨询导报,2007(11)4、焦玉峰.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济南教育学报,2003(1)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