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摘要:主观能动性也是意识的能动性,充分地、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社会和人类的发展,但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这便是二者的辩证关系,正确把握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十分重要。关键词:意识规律辩证关系一、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1]。能动性的主体是意识,而意识的本质又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在其漫长的发展中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从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应与心理,再到人的意识,在这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意识逐渐形成;其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当人类开始从事不同于动物活动的劳动时,人类开始学习抽象思维,而在劳动中产生的语言也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人类的意识在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再者,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就是意识,人的意识过程也是一种生理活动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想问题、办事情。其实,也就是说,人类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这一特点表明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认识作用,能使人们了解事物之间和事物内各部分的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根据自己的判断而有计划地去选择做什么;意识具有创造性,人类在把握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同时也能动地创造着;意识还可以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以及指导和控制人们行动的作用。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它的基本秩序,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过程本身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人为加上的,也有稳定不移的趋势,而且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同特性。规律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但又不同于现象,它是事物内部的联系,而不是表面的特征。规律的根本特点是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不管人们承认与否,规律都存在着,并起着它的作用。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起作用的规律。但是,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而另一方面,人类可以认识和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使事物朝着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根据主观能动性的定义,人们可以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发挥自己的活动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为所欲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人类的活动会受到客观规律的限制,毛泽东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及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正确地认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才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2]而且人们对客观规律性的理解越深刻,才可以在实践中找到正确的目标,而朝着正确的方向往前走,也只有这样,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得更加充分。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性,就会受到惩罚,比如说,“拔苗助长”就是没有尊重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而禾苗也只能死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尊重客观规律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在科学发展中,每一个突破和进步,都是经过了非常曲折的过程。所以,人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必须承认并且尊重客观规律,但这并不代表人类在面对客观规律的时候是完全被动的,人们依然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及一切社会活动中,人们必须去发现,去理解规律,同时也要利用事物的发展规律,对自己的计划和想法做出修改,使之能真正的实现,并且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类。因此,人们不能忽视自己的力量,而是应该借用自己的力量去改造世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必须注意要从实际出发,要不断实践,当然也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总之,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的,而其自身的充分发挥同样可以造福于社会。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但客观条件虽然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却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三、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正确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非常重要,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但是,在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不要走向两种极端。一种是借尊重客观规律之名而完全否认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过分夸大客观规律性,认为人类在客观规律面前毫无力量可言,过分相信命运,不知道自己的力量其实是可以改造世界的。另一种是完全不顾客观规律,片面地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力量十分强大,然而,历史也已证明,不顾客观规律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这两个极端都会给社会、给国家带来极大的伤害,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地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必须防止和克服这两种极端思想。只有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正确把握两者的辩证关系,人们才能在生存与发展中,沿着正确的道路去改造社会和自然,才能在认识和理解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社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的发向发展。参考文献:[1]苏星主编,199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述.中国青年出版社.[2]郑国玺主编,2005.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3]李秀林、王于、李怀春主编,198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