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四川省南部县盘龙镇小学1.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2.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单靠学校内部某一部门努力就能收到应有效果,它与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关系。3.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四川省南部县盘龙镇小学一、关于校园文化的需求与疑虑为什么要研究和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有什么样的意义?对此,陶行知有一个精辟的说明:“鄙人谓教育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能造国家。”在陶行知那里,人是文化影响的结果,而这个文化需要教育去创生。可见,教育自身必须是一种类型的文化,教育还应该发展和创新文化;教育对于文化的创造,正是教育力的根据。古人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是这个意思,这句话蕴涵的意思可能有:第一,说明人文进步的动力。这人文世界是发展来的,“化”就是天下的改造。第二,说明“人文—化”即社会进步的规律。天下积累着人文因素,也就是以文化天下。胡塞尔等人研究“格调”一类的文明现象,认为格调是文化的一种表现;而文化又因为特定人群聚集在一起生活而产生和形成。这聚集着的生活,重复体现为某种特有的固定模式、习俗和价值倾向等,渐渐地培植起了阶层,从而生长出阶层的格调。比如,中产阶级的格调,军人的作风,官僚主义的形式和因循,学校应有的书香气……都是“化成”的。由于对文化的理解有所加深,特别是由于行业包装的需要,近年来流行着一个口号,叫“打造”企业、机关和学校的文化。无论其字面意义和实际行为怎样,打造者都希望这文化迅速地生长出来,成为手段。又有人担心,高速产生的文化属于“没有文化的文化”,这“更加可怕”。于是,我们面前出现了关于文化建设的需求和疑虑,恐怕与解读文化的取向和社会功利行为有关。有人反驳地问:“教育就是文化及其传承,学校能够没有文化吗?”,这太过自视甚高,属于无知。这个认识与资质的文野高下有关,不过,只要不自我封闭、不是不思进取就好。二、校园文化的意义按陶行知的见解,学校原本是培育文化的处所,自然要更深地理解文化。教育的功能表现在许多方面,文化最属基本,主要指潜移默化,陶冶磨砺,往往在无意识中养成。教学也有文化的功用,这靠教师的功夫和用心;在一些情况下,教学活动可能是非文化和反文化的。文化对于人和学生的意义主要在形成性格、风格、格调、品行、操守、举止、态度、境界、品位、胸襟、抱负、坦荡、仪态,能够改善气质,等。文化在其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有些重要表现,这可以作为参照,提供给判断者以说明文化发育的程度:第一,文化的影响应该在人的意识上产生积累意义的变化,如心领神会,体悟渗透,这种状态靠机械诵读形成不起来。背书也可以“化”人,使他们成为书呆子。但是,这就不是我们追求的文化了。第二,文化要影响人的心绪和情感,使之更高尚,更细微,更豁达,更敞亮,更有韵味……。除非遭遇重大变故,这高贵的情绪必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养成的。用例子容易说明问题:学校讲究寝室文化,淡雅宁静,陈设宜人,张挂意深,书有层次,一瞥可以见修养。有一种人,有知识而没有文化:在他们的寝室里,电脑、书籍应有尽有,但是,整齐清洁全无,衣服鞋袜乱扔,污言秽语漫天,起居进出无序;向别人介绍自己,口吐狂言,论及室友,损人为乐而已。作报告的人中,也存在文化的分野:能够娓娓道来,行云流水,不离主题,旁征博引,发人深省,开合有度,把握分寸,这是学者风范。不能阐述,不知道应该阐述和如何阐述,反映文化的不济;言不及义,东拉西扯,吹嘘自己,则属张狂浅薄。最近,常常谈及大学生和硕博等,有生活而不能讨,这可能是文化倾向不适应或者能力不足。新的课程改革偏重外来教育现象和手段,忽视本土构成,左右不适,失在定力不够,一味求新求奇。有人以教化区别文化,前者偏重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传授,就是传道,让人懂得道理。文化更在对于性格和气质的熏陶养成,与掌握知识时自己的心得体悟相关,与日常所受的习染和积淀有关。有没有文化,可以从四个方面看;建设文化也应该从这四方面着手:第一是取向。文化一定是高追求的结果,是能够青史流芳的事物。怎样才能具备这种境界和品位,建设文化的人必须自省。第二是程序。文化反映在思想行为中,得体得宜就是基本的文化素养,怎样才能为社会采取,必定需要研究和实践的考验。第三是变异,推陈出新才能够进步,也就是“化”。是否有文化肯定与能否创造新的意义和价值有关,创造无大小粗细先后,但这趋向是必须保有的。第四是积累,文化在于丰富和坚实,必能给人以厚重感和贯穿力。学习是文化的重要标识,善于学习的人,善于选择学习方向的人最能积累,也具文化。“阵有阵容,校有校容”,“以校舍论,宜如何构造,才能使它合乎卫生、美术、经济、教育的原理……”,这些都包含着价值、程式、出新和渐蓄。在陶行知的时代,他的学校必然不可能追求校园和设施的富丽堂皇,豪华高档,但是,也要追求文化意义,可见,其关于文化的见解与贫富没有多大关系。“在陋巷……不改其乐”的人文化深沉。校园文化是一种富含意义的文化,既形于外,更积于内,关键在积于内。形于外的东西好做,有钱,请人设计施工就行,做出来的东西自己可能并不理解,好看而已。至于校园文化的内涵主要在增加功能,要在积于内上努力。校园文化,常指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在这四个方面,都有必要下功夫去研究和建设。精神文化指学校成员内心世界的品质和水平。权衡精神世界有无文化修养首先要注意价值取向。具有公益服务精神的学校拥有高洁的本质,而不择手段和不顾质量去捞取经济利益的学校已经被玷污;具有爱满天下品质的学校肯定和谐向上,而津津乐道于个别学生的成绩而对其他学生较多放弃的学校难有优良的校风;善待学生和熟知学生的教师为后进指示了前方的道路,并培植着智慧和勇力,而平庸和低趣味的教师却可能耽误学生一生……精神世界的内容丰富,程度可能悬殊,也可能只有细微的差别,色彩更有不同,其文化意义绝对难以历数,很能吸引研究者。行为文化反映精神状态,受到训练的影响,是一组便于观察的特质。师生员工的言行举止,交谊礼节,衣着打扮,风度气质,清洁整齐,情绪神态都传达着学校的文明修养。行为有细节,行为反映习俗的积淀和影响,行为是教养的标志,行为是精神和心态的写照,行为更关乎人际和影响,都可以在教育上找到答案。优良行为的养成可能使学生出入于社会,受人尊敬而自信,可以影响他们的群属并成为和谐可心的所在。培养行为,也在于积累素质使达于精神,如果行为成为自觉,学校文化会出现新的境界。制度文化就是学校的程序、规矩和手续,属于维系学校生活的依据和准则,应该为相关者所信守。制度应当经过变革逐渐完善而存留下来,是特别能够反映学校文化水平及其厚重感的财富。制度的缔造积累了代代学人的认知、经验和技巧,而且已经贯穿到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当中。有些制度虽然刚刚形成,也必然不能粗制滥造,亦反映着文化底蕴、学识功底以及态度。良好的制度使生活于其中的个体拥有成为好学生、好少年和好公民的意识基础,是特别要紧的教育,对于营造好社区也是一种助力。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对称,是可看可听可触摩的实在,现在这段时间,学校热中打造的大都属于这一方面,比如,美化、绿化、净化、香化、无障碍化、便捷化、分区化和高功能,等等。重点学校的大门可以花数以十万计的资金去重建;重点学校的设施可以应有尽有,成为奢侈社会。然而,我们必须提倡办“省钱的、平民的教育”,追求一种质朴、雅致、安全和方便的物质环境。在教育上,过犹不及,不可使学生忘记了大千世界存在的艰苦和贫困,所以,在校园的物质文化上,要力求实用、简便、深刻,符合主流的审美观,决不可奢侈浪费。构建学校的文化蓝图,从这样四个方面去考虑应该比较充分而清晰。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文”属于外在,而“化”追求内蕴。有了外在,怎样使之成为内蕴的素质,是另外一桩事,其中必然有一个过程,否则不能为“化”。三、文化的影响必须假以时日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曾经沧海难为水”,都认为需要磨针和穿石的工夫。读书不必多,但是,理解和体悟则非短期可以成就;认识沧海的性格,也决非倏忽间就能够完成。陶行知读王国维《人间词话》,对于“古之成大事业者,必定要经过三种境界”深有感触,说是年年要“细细的将这几句念念。”可见境界需要时间才能“化”成,境界就是文化。实质上,所谓文化是一种多方面的、渐进的浸润和展开。在认识上说,在于达到体认的程度;从情感上说能够臻于依恋;从意志上说可以慎其独,从信仰上说需要做到“力从心不逾矩”。教育工作者需要理解文化影响的时间特征,把工作做细致、做扎实;既要说服,又要感化;既要塑造,又要矫治;既知道,更要实践。“怀疑与信仰,都是应生活需要而来的,都是在教学做合一上面发现的”,通俗地说,文化是“干”出来的,不实践,不经过较长期的磨砺就没有文化。在学校,知识技能的学习可以通过一学一练而获得;但是,德育的期待,人格的培育,气度的养成就不一样了。在这方面,文化的时间特征非常明显。有时,在谈到学校文化的功能时主要指它的德育意义,尤其包括着内心世界修炼方面的德育意义,即有人说的大德育方面的意义。然而,文化对于智育、美育、体育的意义也不能忽视。研修“三十六计”意在掌握谋略,这就是发展智慧文化的运用本领;养成良好的饮食起居健身习惯就发展着个人体育文化的根基;学习美术能够积累审美经验和养成审美情趣,而研修、养成和学习都需要时日。学校布置和陈设于学生之外的一切因素,包括精神的、行为的、制度的、物质的,可以简单地称为“文”,它们影响于人的心灵就是在“化”。教师也处于“文”的地位,是文的代表和楷模。师生朝夕相处,影响方式多样、灵活和经常,浓妆淡抹、直白隐喻,皆可以产生终身印象。学校和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研究怎样去“化”:一方面要建设校园文化,一方面还要发挥好既有校园的文化作用。不考虑后者,前者可能仅仅是一种摆设,一种形式。文化建设有四个方向,就是承续文脉,优化文思,养成文质,造就文成。历史较长的学校应该注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延续文脉。珍惜并利用这种传统,使能凝聚人心,启示来者,形成经过检验的价值标准。做人做事都要讲究方法方式,重视科学优美的程序行为,培养和锻炼品质和作风,使学校中人文质彬彬,气度非凡。在人的所有文明品质中,特别要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如果善于深刻而广泛的思考,稳定而灵活地运用,这样的文思才最为珍贵。继而,学校和师生不断求取成就,积聚真实业绩,练就真才实学,达于出类拔萃,这样的文化建设才能够叫做达到目标,并臻于完美。校园文化是一种时间文化,是一种悠长文化,是一种浸润文化,是一种内蓄文化。朝着这样的方向培植学校,必定能够担当素质教育的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