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市场和国家》读书笔记§1关于公共选择的含义按照布坎南以及其它公共选择的研究者的看法,所谓公共选择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研究政治现象,主要是研究集体或非市场决策所产生的一系列观点。也就是说公共选择是研究人们的政治行为的,且主要是研究在政治中的个人行为的。由于政治行为都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行为,所以冠以“公共”。所谓选择,就是指人们在行为中对成本和收益的计算。即希望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这种用经济学的方法对政治现象的分析是具有合理性的。因为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本来就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经济生活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是政治活动的最根本的动因。经济利益不仅制约着政治利益,而且还不可避免地要转化为人们的政治要求,从而构成人们的政治利益。特别是在个人身上,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是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个人利益的整体的。对个人来说,他根本不会、也没有必要去划分哪些是经济利益、哪些是政治利益,他所感到的属于他自己的一切。从理性方面,就表现为对获得和丧失的计算,从非理性方面(在心理因素的作用下)表现为满足感和丧失感。这样一种情况就为经济分析在政治学中的运用提供了基础。使得这种方法上的引申具有合理性。也就是说这种分析方法能说明实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实际的情况。根据这种分析方法,布坎南把个人在政治生活中活动的性质划分为三类或三种角色,即私人角色、代理人角色和集体决策者角色。在每一种类型中,选择的责任与后果同个人的关系是不同的。每个人或者处于某种角色之中,或者体现一种混合的角色,形成政治生活中的各种复杂的现象。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个人在政治生活中的选择都是在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为了说明人们的这种相互作用,布坎南特别分析了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区别。经济学把它的研究对象完全看成是纯客观的东西,其目的在于研究各种经济政策和措施在客观对象中所引起的反应,并运用数学的方法把这种客观的反应数量化和公式化。因此,他们俨然是以真理的追求者自居的。但是经济学家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并不是纯粹客观的东西,而是人们的经济行为,即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这样所呈现出来的便是人们之间(包括决策者和被决策者以及被决策者之间)互为研究对象、互为作用对象的画面。其中所产生的任何一种状态,都是原因和结果的复杂交错多次转换而产生的。布坎南认为,对于这样一种状况的研究,就不是经济学可以胜任的了,而必须由政治经济学来完成。所以,他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追求真理,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则是人们围绕着利益问题的相互作用。所以,公共选择理论不是属于经济学的范畴,而是属于政治经济学的范畴。为了说明这两者研究对象的不同,布坎南用很大的篇幅来阐述利益、价值与真理信念之间的区别,并强调信念的排他性和利益的可融性。作为与真理相联系的信念是绝对排他的、不可妥协的。在信念问题上是没有民主可言的,只能是一种信念战胜另一种信念。而利益就不同了,利益虽然也具有排他性,但同时它也具有可融性。所谓可融性就是指利益具有可以通融和妥协的可能性。这种对利益的分析正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出发点。这种理解对我们是有启发的。过去我们过多地强调在竞争的条件下个人利益之间的排他性,强调这种状况是竞争的前提,是产生利益竞争中各种问题诸如寻租现象等的根源。这当然也是对的。但是如果仅仅强调利益排他性这一面,就无法解释交换行为。因为交换恰好体现了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另一方面的特性,即利益的可融性。正因为如此,才能有交换行为,才能达成一定的妥协。也就是说这方面反映了人们之间在利益上的相互依赖性。当然,利益的两种性质是互为条件、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如果不是利益具有排他性,就不需要交换而可以无偿赠与了。相反,如果利益没有可融性交换也无法成立。交换既体现了利益的排他性又体现了利益的可融性。因为交换是通过一种利益的丧失来取得另一种利益的,这正说明处于交换中的两种利益的不可兼得的排他性。而交换既然可以通过一种利益来换取另一种利益,说明不同的利益之间又是可通融和妥协的。公共选择理论在借用经济学的理论来对政治现象进行分析中产生两个要素:即交换理论和经济人假设。所谓交换理论是把经济领域中的交换关系引申到政治领域中来,形成政治交换的理论。也就是把政治过程看作是人们在政治问题上的利益交换过程。这是因为人们在政治上的各种利益不能自给自足的,许多政治利益都需要取之于他人、团体、国家和社会的。这样除了交换之外没有办法取得自己所不拥有的其它利益。这体现了人们在政治利益上的相互依赖性。这种把政治过程看作是在政治问题上的利益交换过程,是否合理呢?我们知道,在政治领域中,是充满了权力关系的。而权力关系则往往造成人们在利益上的对立。在这种情况下有什么理由把政治现象视为交换过程呢?实际上这是一种期望。布坎南很清楚,政治领域中的权力关系是无法消除的。他说:“请注意,对政治应用交换经济学观点时或者应用公共选择观点时,我们不需要和的确不应该错误地暗示、推断或使人联想起,似乎某些方法上的魔法能把政治关系中的权力要素挤出去。”也就是说公共选择的观点并不能完全排除权力的分析,但是它期望着政治问题不以权力的方式来解决,而是以一种双方或各方互惠的方式来解决。政治互惠的方式就是交换。也就是说,通过交换来化解由权力支配所造成的利益的对立,使人们在政治问题上的各种利益能够相互妥协和通融。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才能实现交换以及如何通过交换来化解人们在利益上的对立?在布坎南看来,这一切都要通过规则来实现。只要能制定出一定的规则来,人们就能够进入交换并通过交换来达到互惠。布坎南说:“要改进政治,有必要改进或改革规则,改进或改革作为政治游戏的构架。”“一场游戏由它的规则限定,而一场较佳的游戏只产生于改变规则。”“公共选择观点直接导致人们注意和重视规则、宪法、宪法选择和对规则的选择”所以,不能认为布坎南在公共选择理论中把政治作为交换过程来对待是一种简单的、武断的类比,而应该看作是对于改进政治的一种愿望和努力。这种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努力不仅在理论上开辟了一条新路,而且在政治实践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试想想,如果在建国以后我们在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的时候,能够用交换的方式而不是用斗争的方式,中国的历史的发展将会是另一个样子。公共选择理论的另一个要素是经济人假设。我们以前讲过,经济人假设所强调的并不是对人性的概括,而是作为制度建设的逻辑前提。经济人假设所要解决的是人们的利益追求与规则之间的矛盾。这一点古典经济学家是很清楚的。正如布坎南所说:“这个行为的假设是经济学理论知识遗产的重要部分,它的确对经济学家十分有用。它起源于古典经济学家本身的最早贡献,他们的伟大发现是:只要有适当的法律与制度的构架,个人追逐他们自己利益的行动可以无意识地产生有利于整个‘社会’利益的结果。”布坎南在构建公共选择理论时对经济人假设所强调的也在于此。他指出:“对现代经济学家来说,”“他们中许多人把人塑造成在行为的所有方面纯粹是一个财富的最大化追求者。他们看不到人是不能‘自由的’(在任何标准意义上地自由),除非他在相互有利的限度内受到制约。不受制约的人是野兽,这是一个简单而基本的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以上说的是经济人假设在经济上的意义。公共选择理论的特点在于,它把经济人假设引申到政治领域中来,认为,人们在政治领域中的行为也具有经济人的特性。这不但包括普通的人,而且包括作为政治代理人的政治家和公务员。他们在政治问题上同样存在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问题。这是产生政府的各种短期行为、权力膨胀,以及产生政治腐败的根本原因。这方面对于理解我国机构改革的阻力是很有启发的。为此,也必须用各种规则去进行约束,其中最重要的是宪法的约束。§2关于政治交换理论。在分析了规则对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性之后,我们应该分析一下作为公共选择理论支柱的政治交换的理论。大家都知道,我是主张用权力分析的理论来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关于权力分析的问题,我在本课的序言中已简单地讲过。这里,我要把权力分析和交换理论作一个比较。在进行这种比较的时候主要涉及的是关于权力运行所引起的社会后果的问题。一般容易认为权力关系都是零和博弈的关系。因为权力关系既然是一种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因此一般地说支配者和被支配者的利益是相互对立的。支配者所得到的利益也就是被支配者失去的利益。所以权力的运行机制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意志和利益的对流。主体施加意志于客体,并从客体那里吸取利益,而客体则在接受主体意志的同时向主体提供利益。所以这一切都是因为主体与客体的力量的不平衡造成的。特别是权力往往还与一定的强制联系在一起,这就更会造成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不平等。因此,权力关系一般并不被解释为一种交换的关系。因为,交换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平等互惠的行为。然而公共选择理论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政治交换的理论。如前所述,他们把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和交换理论引进政治学领域,用来解释政治现象。他们认为人们在政治领域中也和在经济领域中一样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为了更好地追求利益,就必须进行平等互惠的交换。因此,在他们看来,政治过程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交换的过程。只要有一定的规则制约,政治交换也可以平等互惠地进行。例如选举的过程等等。很显然,这种理论和一般意义上政治权力的理论是矛盾的。然而这两种理论是否完全不可调和呢?我以为这两种理论在一定条件下还是可以沟通的。作为政治交换理论来说,它们并不认为交换理论可以完全把权力从政治领域中排挤出去。而是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规则使原来不平等互惠的政治关系,变成平等互惠的政治关系。这样一种认识在微观甚至中观的政治领域中是有其合理性的。从权力分析的观点来说,它所揭示的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不平衡性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利益的不平等,是指一种客观存在的趋势,并不是人们的愿望。作为愿望来说,即使是持权力分析观点的人也不一定希望人们之间的关系都是权力关系。如果人们之间能够建立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不是更好吗?因此,即使是持权力分析观点的人也会愿意把权力关系变成交换关系的。问题在于能否实现这个转变。我们说,权力关系虽然普遍地包含着不平等的关系,但却并非所有的不平等的关系其不平等的程度都一样。也并非处于权力关系中的人们都同样具有不平等的感受,有的人虽然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并不一定会感到明显的不平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把权力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交换关系,使双方都能得到一种互惠的结果。另外,即使在明显的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也可以渗透进交换关系。这就表现在被支配者对支配者的反作用上。如果使这种反作用不采取对抗的形式,而是采取谈判、讨价还价的方式就可以使权力关系中包含着一定的交换关系也就是互惠关系了。这样,权力关系与交换关系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了。所以,权力关系虽然从本质是反映着一种不平衡、不平等和非互惠的关系,但在具体的过程中却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使其变成某种互惠的关系。只不过这种互惠并不是平等的。这样我们就可以运用权力分析的观点对政治交换理论进行一项重要的修正,就是:在政治领域中的交换虽然可以互惠,但不可能象在市场中那样平等。也就是说在政治领域中虽然可以引进交换理论,但不能将它与市场中的交换完全等同起来。在作了这种修正之后,权力分析理论和政治交换理论就可以比较好地结合起来了。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对于权力分析理论就可以有进一步的认识了。权力分析的形象也就不是冰冷的面孔,而是带上一些慈祥和温馨的色彩了。§3从人性的角度如何认识经济人问题。我们在前面讲了经济人假设主要是作为建立制度的逻辑起点而提出的,而不应将其看作是对人性的全面的描述。但是经济人假设是否与对人性的描述完全没有关系呢?也非如此。这些经济学家在作这种假设的时候,也曾说过经济人的假设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这就是说它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倾向。这一点从直观上也可以感受到。的确,社会上的芸芸众生都在追求着自己的利益,而且希望实现得越多越好。这实际上反映了人们生存的需要。因为利益是人们生存的基础。但是如果因此就得出结论说每一个人都是经济人,就未免失于偏颇了。在这个问题上必须进行以下的一些具体的分析:首先,在现实生活中的经济人倾向是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