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社九年级(上册)畅言教育用心用情服务教育《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杨庄中心学校苏凤教材分析:本课是岳麓书社2011课标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上古亚非文明”第2课内容,本课从“楔形文字与苏美尔人”“古巴比伦王国的崛起”“汉谟拉比法典”三个子目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及其创造的楔形文字,理解楔形文字对于两河流域文明形成发展的作用及其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2.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及其统治。3.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目的、地位、作用,了解古巴比伦文明。【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查学诊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导学施教”,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2.通过对《汉漠拉比法典》内容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评价能力。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的相互印证,再现历史,培养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认识古代西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地区之一,为人类岳麓书社九年级(上册)畅言教育用心用情服务教育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2.通过学习《汉漠拉比法典》,认识到法律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正义和公平观念的进步。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汉漠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实质。【教学难点】《汉漠拉比法典》的作用。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示标导入:(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歌手周杰伦演唱的《爱在西元前》,并同步展示歌词。注意重点标记以下歌词:“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摸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底格里斯河、古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泥板上的字迹、楔形文字”。)教师:这是一首具有历史沧桑感的歌曲,歌词据说是词作者在参观博物馆后有感而发创作的。这首歌以独特的想象把西亚的历史文明融入其中,让人回味无穷,它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世界古代文明之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两河流域,去了解那段历史吧!【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吸引学生兴趣,进而产生探知欲望,导入新课。(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及其创造的楔形文字,理解楔形文字对于两河流域文明形成发展的作用及其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2.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及其统治;3.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目的、地位、作用,了解古巴比伦文明。【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而且把学生想知道的作为尝试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查学诊断(PPT出示):一、楔形文字与苏美尔人1.概述岳麓书社九年级(上册)畅言教育用心用情服务教育(1)兴起:公元前3500~前3100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20多个国家,并发明了楔形文字。(2)融合:苏美尔各国之间不断争斗,外部人侵者乘势而人,苏美尔人逐渐消失,融合到其他族群之中。二、古巴比伦王国的崛起2.建立:公元前2000年左右,阿摩利人侵入两河流域,占据巴比伦,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3.发展:公元前1792年,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即位。在他的治理下,巴比伦王国成为囊括整个两河流域的区域大国。三、汉谟拉比法典4.目的:为了强化统治,缓和社会矛盾。5.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已知最早的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6.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贵族的恣意妄为,限制了高利贷和债务奴隶制,缓和了社会矛盾,具有积极意义。学生分组展示,教师补充相关图片,资料。【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三、导学施教:目标导学一:楔形文字17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在两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发现了许多刻有符号的泥版。有人认为这是虫子爬过的遗迹,有人认为是古人的文字。欧洲学者展开了长期、艰苦的破译工作,考证出它是一种古老文字一楔形文字。楔形文字的发明者是哪一古老居民?为什么楔形文字的书写材料是泥土?学生分组讨论明确:苏美尔人。因为古代两河流域气候干旱,缺少书写材料。楔形文字是用削尖的木棍压在潮湿的泥版上“写成的,泥版晾干后成为泥版文书,便于保存。目标导学二:文明更迭正当人们在这片广阔的两河流域上定居、繁衍生息的时候,在这些条件优越的地区以外,土壤不那么丰腴而且更容易受季节改变所影响的地方,正在出现的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人口虽少却更有活力的民族一原始游牧民族。游牧者不可避免地会和定居者发生冲突。——H.G.韦尔斯《世界史纲》为什么说“游牧者不可避免地会和定居者发生冲突”?公元前2000年左右,哪一游牧民族侵入两河流域建立一些独立的国家?学生分组讨论明确:适合于定居生活的古代两河流域对于游牧民族有极强的吸引力。阿摩利人。目标导学三:依法治国岳麓书社九年级(上册)畅言教育用心用情服务教育第一九六条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第二O0条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之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第二O五条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汉谟拉比法典》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是怎样的一部法典?学生分组讨论明确:法典体现了在同等级的公民中实行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对等原则,在不同等级中维护高等级的利益。【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思考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理解和表达、创造与再现的结合,充分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本体观、课堂教学的活动观、学生的主体观。四、练测促学:1.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该地区最早文明的创造者是()A.苏美尔人B.阿摩利人C.加喜特人D.古埃及人2.文字是承载语言的图像或符号。右图是苏美尔人创造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A.象形文字B.楔形文字C.甲骨文D.字母文字3.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建立古巴比伦王国的是()A.阿卡德人B.苏美尔人C.阿摩利人D.雅利安人4.大河流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人类璀璨的文明。在两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类文明是()A.古巴比伦文明B.古印度文明C.古希腊文明D.古埃及文明5.我想研究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奴隶社会的情况,请你告诉我应选哪个作为素材()A.金字塔B.《汉谟拉比法典》C.种姓制度D.《论语》6.《汉谟拉比法典》一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它允许主人买卖或转让奴隶;还规定拐走他人的奴隶或隐藏逃奴者处死。这表明法典()A.维护奴隶阶级的利益B.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C.维护严格的种姓制度D.维护全体居住者利益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岳麓书社九年级(上册)畅言教育用心用情服务教育材料二1901年12月至1902年1月,J.摩尔根指导的法国考古队在埃兰古都苏撒遗址发现以阿卡德语镌刻的汉谟拉比法典石碑。石碑由三块黑色玄武岩合成,高2.25公尺,上部周长1.65公尺,底部周长1.90公尺。石碑上部是太阳神、正义神沙玛什授予汉谟拉比王权标的浮雕(高0.65公尺、宽0.6公尺)。浮雕下面是围绕石碑镌刻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楔形文字是垂直书写的。(1)《汉谟拉比法典》是由谁在什么时候制定的?(2)此法典制定的目的是什么?(3)法典由哪三部分组成?内容涉及哪些方面?点拨:(1)汉谟拉比在公元前18世纪时制定。(2)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3)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内容涉及诉讼、财产、债务、奴隶、婚姻、赔偿等方面的法律规定。【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五、课堂小结:教师:今天我们来到两河流域,探寻了古代西亚这段尘封的文明。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诞生了人类最旱的文明之一。古巴比伦王国在这里勃兴,辉煌鼎盛。透过《汉漠拉比法典》,我们了解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面貌。正是依靠这部法典,汉漠拉比时代的巴比伦成为古代奴隶制国家中统治最为严密的国家。法律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正义和公平观念的进步,正如历史学家们的评价:“法典照亮了当时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照亮了后世的法治之路。”以《汉漠拉比法典》为代表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课件出示本课知识巧记)两河流域地肥沃,苏美尔人先建国;创建文字是楔形,种族消亡因内争。游牧民族乘机侵,阿摩利建巴比伦。汉谟拉比制法典,巩固统治缓矛盾。【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以起到巩固课堂的作用。教学反思:在明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本课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处理:教材的第一子目“两河流域的旱期国家”虽是阅读内容,但仍引导学生梳理出两河流域的概况,以便从宏观上掌握两河流域历史演进的特征。对《汉漠拉比法典》的教学,则重在使学生了解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透过法典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面貌,而非仅仅着眼于其阶级局限性,这也更符合课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