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古诗两首说课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一.说教材(一)说教材分析古诗两首《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题西林壁》记叙了诗人苏轼漫游庐山,在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处俯瞰和山下仰望等不同角度中展现了庐山的千姿百态,从而抒发了蕴含“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一深刻哲理的游山感受。本单元的专题内容是“观察与发现”。专题学法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综合本单元的专题内容和学法要求,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这篇课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明白诗人的观察方法,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二)说教学目标根据三维目标的综合性和整合性,特设置以下具体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生字。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理解诗句意思,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4.体会诗人的心境,明白诗中蕴含的哲理。(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难点:体会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二.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教师可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缩短自身与文本的距离,体验理解文本。这就是本课所要采用的情景教学法。在具体教学中,还将使用到以下一些教学方法:1.重点字词品味法。在《题西林壁》中,重点品味“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观察的仔细和理解因观察点不同而产生不同观察结果的道理。2.角色体验法。采用换位思维,将心比心,引导学生站在诗人的观察角度,设身处地地体验诗人的心境,从而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二)说学法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切教学的设置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在教学古诗时,要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实现读中自学、自悟、自得,在朗读中品味感情,熟读成诵,积累了语言,形成语感。所以,本科将主要采用朗读法。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还将采用以下一些学习方法:1.想象画面法。以《题西林壁》为例,想象如果是你站在庐山之中,从不同角度观赏到千姿百态的庐山风貌,这时你会想些什么?悟出什么道理呢?2.联系生活法。结合已学过的篇目,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生活中何时也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三.说教学程序第一课时:《题西林壁》(一)课件导入,活跃气氛播放课件,展示祖国的秀丽河山。让学生畅谈自己游览过的风景名胜。那么,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了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生畅谈感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看看诗人游完庐山又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诗题)2(古诗的教学,必须通过必要地途径,以展现诗中多姿多彩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为此,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既带来了形象性、直观性,又创设了良好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落实了之前教法中所提及的情境教学法和形象直观法。)(二)细读文本,理解诗意1.让学生自读。要求借助拼音要正确、流利地朗读。2.指名读,进行师生、生生评价,看谁读得正确、流利。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谈谈诗的内容。教师相机引导,点拨。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先学生自愿起来朗读,而后全班朗读。(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有利于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析去了解诗人所表达的诗意。)(三)赏析诗句,想象诗境1.让学生再次朗读诗句一遍,思考“第一、二行诗写了些什么”生发言。(板书:庐山。板书:千姿百态)2.“作者是如何来描写庐山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重点引导学生从横、侧、远、近、高、低等字来理解作者的观察角度,从而得出了诗人观察仔细,和“观察的地点、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会不同”的道理。3.针对这种现象,诗人接下来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生齐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板书:所感)而后让全班再次朗读一遍这两句诗。(体会诗境是古诗教学的一大重点。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赏析诗的前两行,自然地引出哲理诗句的意思,达到体会诗境的目的。)(四)联系实际,品味诗情1.“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针对诗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谈自己的理解,鼓励学生踊跃发言。2.回忆已学过的《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3.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畅谈自己对这一哲理的认识。(哲理句的理解是古诗教学的一大难点。结合已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在缩短文本与现实的距离中帮助学生理解本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使学生对哲理的体会更加深刻。)(五)创设情景,朗读全诗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庐山的美丽风景。教师引导学生:假设你就是苏轼,来到庐山你看到了庐山……生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师再问:那么,你看到了庐山的真面目了吗?为什么?生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同诗人苏轼一起从横、侧、远、近、高、低等角度观赏了庐山的不同风貌,体会了诗人多角度的观察方法,领悟了从不同角度观察所得结果也会有所不同的道理。(六)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2.预习陆游的《游山西村》。四.板书设计题西林壁所见:横、侧、远、近、高、低千姿百态↓原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感)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