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知识点复习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知识点复习整理传染病学是临床执业考试中一门学科,主要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在临床执业考试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对于部分同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帮助考生们更加方便地背诵,小编整理了传染病学知识点复习资料,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1.传染病学知识点: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等)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2.病原体(pathgen):是指感染人体后可导致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朊毒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3.传染病学知识点: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disease):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4.传染病学知识点:感染(infection):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5.传染病学知识点: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infection):当机体防御受到损伤,体内处于共生状态的微生物,或自然存在的隐匿病原微生物而致病。6.传染病学知识点:感染过程的表现:5①病原体被清除:无症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完成。②隐性感染(inapparent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infection),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少数人可成为无症状携带者。③显性感染(apparent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clinicalinfection),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显性感染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可获得较为稳固的免疫力。④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若其携带病原体的持续时间短于3个月称为急性携带者,长于3个月则称为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的共同特征: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是重要的传染源。⑤潜伏性感染(latent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够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以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除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2)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和体液传播。(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susceptibleperson),他们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7.传染病学知识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病原体可以是微生物或寄生虫。(2)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传染性意味着病原体能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他人。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3)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流行需要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这三个基本条件。传染病发病率在时间上(季节分布)、空间上(地区分布)、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中的分布也是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发病可分为散发性发病、流行、大流行、暴发流行。(4)感染后免疫力8.传染病的临床特点:(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①潜伏期(incubationperiod):从病原体侵入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②前躯期(prodromalperiod):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③症状明显期(Periodofapparentmanifestation):此期所有的传染病的症状和体征都充分体现。如随即进入恢复期则称为顿挫型(abortivetype)。④恢复期(ConvalescentPeriod):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复发(relapse):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再燃(recrudescence):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后遗症(sequela):是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①发热:程度,阶段性,热型及意义②发疹:斑丘疹,出血疹③毒血症状④单核-吞噬细胞反应(3)临床类型:按临床过程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按病情分为轻型、典型(中型/普通型)、重型、暴发型。9.传染病的诊断:(1)临床资料(2)流行病学资料(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①一般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血液生化②病原学检查:直接检查、分离培养、特异抗原检查、特异核酸检查③特异性抗体检测:④其他检查:内窥镜、超声、磁共振、CT、活检10.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甲类包括鼠疫、霍乱。城镇要求发现后6小时内上报,农村不超过12小时。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1.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HFRS):是由汉坦病毒(HV)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典型病例呈五期经过。【病理生理】(1)休克:病程的3~7天常出现的低血压休克称为原发性休克,少尿期以后发生的休克称为继发性休克。原发性休克的原因主要是全身小血管广泛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大量外渗使血容量下降。继发性休克的原因主要是大出血,继发感染和多尿期水与电解质补充不足,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2)出血:发热期皮肤黏膜的小出血点是由于毛细血管损伤、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异常所致。低血压休克期至多尿前期,主要是DIC导致凝血机制异常,此外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肝素类物质增加和尿毒症等亦能导致出血。(3)急性肾衰竭:①肾血流障碍;②肾脏的免疫损伤;③肾间质水肿和出血,压迫肾小管,使尿量减少;④肾缺血坏死;⑤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激活,使肾动脉收缩,因而肾皮质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⑥肾小管管腔可被蛋白、管型等阻塞,使尿液排出受阻。【临床表现】典型病例表现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五期经过。(1)发热期:①发热:多数患者起病突然,有畏冷。发热,体温39~40℃之间,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3~7天。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轻型患者热退后症状缓解,重症患者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②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全身酸痛、头痛和腰痛,少数患者眼眶疼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一般称为“三痛”。并可有胃肠道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患者出现嗜睡、烦躁、谵妄或抽搐等精神症状。③毛细血管损害征:主要表现为出血、充血、渗出水肿。皮肤充血潮红主要见于颜面、颈、胸部,重者呈醉酒貌。黏膜充血见于眼结膜、口腔的软腭和咽部,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及胸背部,常呈搔抓样、条索点状瘀点。黏膜出血常见于软腭,呈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呈片状出血。如在病程4~6天,腰、臀部或注射部位出现大片瘀斑,可能由DIC所致,是重症表现。渗出水肿征主要表现在球结膜水肿。④肾损害:蛋白尿、管型。⑤肝损害:ALT/AST升高,黄疸(2)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于病程4~6日,多数患者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表现:血压改变;心血管系统的表现;水电及酸碱紊乱;DIC;脑水肿、脑出血;肾损加重,出现衰竭,少尿或无尿;ARDS;多器官功能衰竭。(3)少尿期:一般认为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少数患者无明显少尿而出现氮质血症,称为无少尿型肾功能不全。少尿期一般发生于5-8日,临床表现为尿毒症,酸中毒,水和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4)多尿期:病程9~14天,分为三期。①移行期:每日尿量由500ml增至2000ml,虽尿量增加,但血BUN和肌酐等反而增高,症状加重。②多尿早期:每日尿量超过2000ml,氮质血症未见改善,症状仍重。③多尿后期:尿量每日超过3000ml,并逐日增加,氮质血症逐步下降。此期若水和电解质补充不足或继发感染,可发生继发性休克。(5)恢复期:尿量恢复为2000ml,精神食欲基本恢复。【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季节,病前两个月进入疫区并与鼠类或其他宿主动物接触史。(2)临床表现:早期三种主要表现(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体征、肾损害)和病程的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尿蛋白大量出现和尿中带膜状物有助于诊断。血清、血细胞和尿中检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抗原和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抗体可明确诊断。特异性IgG抗体需双份血清效价升高四倍以上有诊断意义。RT-PCR检出汉坦病毒RNA有助于诊断。【治疗】“三早一就”为本病治疗原则,即早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1)发热期: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预防DIC。(2)低血压休克期:积极补容、注意纠酸、改善微循环。(3)少尿期: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4)多尿期: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止继发感染。(5)恢复期: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12.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encephalitisB):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所致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经蚊媒传播,流行于夏秋季。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者病后常留有后遗症。【临床表现】分为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四期。极期:病程3~10天,突出表现为脑实质受损表现。(1)高热:体温高达40℃,并持续不退至极期结束,一般持续7~10天。发热越高,病程越长,病情越重。(2)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谵妄、昏迷。多发生于3~8天,通常持续一周。(3)抽搐:病情严重的表现。现有面部、眼肌、口唇部的小抽搐,随后肢体抽搐,强直性痉挛,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可反复发生。频繁抽搐可导致紫绀、甚至呼吸暂停。(4)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和幅度不均,最后呼吸停止。(5)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6)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在病程10天内出现。常有浅反射减弱或消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征阳性,脑膜刺激征。(7)循环衰竭:常与呼衰同时出现,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数,休克和胃肠道出血。高热、抽搐、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表现,三者互为因果。【鉴别】中毒性菌痢:起病较乙脑较急,常于发病24小时内出现高热、抽搐、昏迷和感染性休克,一般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正常。作肛拭或生理盐水灌肠镜检粪便,可见大量脓、白细胞。13.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经性传播。HIV主要侵犯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缺陷,最终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及HIV携带者。病毒阳性而HIV抗体阴性的窗口期感染者是重要的传染源。(2)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经血传播、母婴传播、其他。(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为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