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说课稿语文组张怡君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单元)的第一篇。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这篇课文加以陈述。一、说教材:1、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沁园春•长沙》处于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要考虑到这是本单元的一篇基本篇目,属精讲课文.高中语文教材中中国现当代诗歌单元独此一个,而且这首词作为高一新生高中语文学习的开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本文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课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2、教材简析:《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时适宜用温故知新法,适当涉及一些有关诗词的常识,并指导学生体会词中借景抒情的手法.3、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了解词的常识,掌握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掌握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并能独立分析诗词的能力。b.教学过程:合作学习,把握文中关键词的意思和作用,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怀。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写作背景,让学生在感受词的魅力的同时,体会毛泽东的伟人情怀以及他那种豪放雄奇的风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抱负。(确立依据:新课改《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为主,让学生能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学生想像力和审美力)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1.了解词的创作背景,能够对本首词的内容进行正确地梳理。2.反复诵读并能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难点:1.掌握词中的意象和意境。2.掌握本词借景抒情的手法。(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反复地诵读。而且通过揣摩和分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助于理解意象,感受意境,领会主旨。)二、说教法本课教学我准备采用情感教学法,图表教学法和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教学法.出色的朗读,和谐的音乐伴奏,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案或图画,这些做法都强调了情感的作用,本课在课文导入时,用多媒体显示资料图片,配合时代背景,然后播放配乐朗读。诗配以乐,诗配以画,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在分析这首词的上下阕时,我都使用多媒体显示图表来配合教学,对重点词语作形象的描绘和提点,引导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反复的推敲,进一步领会整首诗的意蕴,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依据:图表教学法,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能使教学过程清晰,重点突出,提高教学效率。)三、说学法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我打算让学生以“朗读——想象——感悟”式的学习方式为主,以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文章内容。(依据:《新课改》要求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了解学习的对象,自主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四、说教学程序1.导入(结合资料图片介绍背景知识导入课文)(多媒体出示一组杜甫等人的诗歌)古代诗人笔下的秋天多是感伤的,萧条的,肃杀的,但我们今天学一首词,一反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赋予秋天新的含义,这首词的秋天在作者笔下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关于秋天的词《沁园春•长沙》。(使用依据:多媒体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2.解题及背景知识简介①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②关于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词牌、沁园春这一词牌的由来,词的分类,词的主要流派等等。(依据: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不能忽视对必要的知识的传授,对于刚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增加知识的积累是必要的。)③关于本词的写作背景(依据:《新课改》提倡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3.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①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播放朗读录音,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②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老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③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请两名同学分别用优美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依据:《新课程》提倡学生要了解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语言含蓄与凝练的特点。)4.文本研习(1)借助问题思考讨论,分析全词。①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②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学生讨论、回答以后,老师加以明确。①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②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依据:诗歌重在多读,并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2)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回答问题。①在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②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仔细品味文中“独立、染、击、翔”等词的好处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意象和意境:意象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象”指的是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是带有诗人情感的客观事物。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依据: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所以对于一首诗词的鉴赏,我们一定要抓住其中的意象和意境,因为诗人的情感是通过意象表达出来的。)⑶词人面对着这一幅生机盎然的秋景图想到了什么呢?生机盎然的景色想到:“谁主沉浮”。(依据: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由上阙的写景转为下阙的抒情)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b、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c、.最后三句有什么作用?老师明确: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词中管这样的句子叫“换头。”b、这些“同学少年”是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c、既是对上阕“谁主沉浮”的回答,也是以有力的问句收束全篇。⑷归纳总结,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5.作业:背诵全文附:板书设计《沁园春·长沙》毛泽东词眼:看忆上阕——看:总领七句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下阕——忆:总领八句回忆了青年时代在长沙的一段峥嵘岁月上阕写景言志——言什么志?心怀天下的宏伟抱负下阕忆事抒情——抒什么情?意气风发的革命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