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册第1课《草原》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草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草原》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课文语言清新优美,线索清晰分明,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本课以简约的文字描写了美丽的草原风光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民族风情。课文运用了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在静与动的变化、对比中,凸显了草原的风光之美、人情之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欣赏图片、诵读,想象等方法走入文本的情境,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2.通过替换、比较等方法体会语言的简约之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情境,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1.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2.体会民族团结之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播放草原风光课件)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着一望无际的草原。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小丘线条柔和、颜色碧绿。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亲眼看到了草原的美景,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的描述走进草原去看个究竟吧。2.板书课题,全班齐读。3.介绍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1966年),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草原风光,把学生带入草原情境,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通过介绍老舍先生的资料,体会老舍先生不仅是文学家,还是语言大师,为后续教学体会语言文字之美作铺垫。二、交流预习,检查字词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2.出示词语,学生认读。勾勒境界洒脱鞭子疾驰彩虹马蹄豆腐拘束羞涩摔跤襟飘带舞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3.指导书写生字。(如:涩)个别展示,集体评议。4.理解重点词语。渲染: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用线条描画出轮廓。回味:在回忆中细细体会。疾驰:飞快地奔跑。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准确掌握本课生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字词的书写,并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汇报。课件呈现: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2.指名朗读,理清脉络。(1)思考: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内→告别草原。)(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3)按第一种分法,分段并概括各段段意。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教师设计了两个步骤,一是默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段并概括段意,理清了文本的层次。总之,在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准备。四、研读课文,加深感悟(一)研读第一部分,体会草原美。1.师:老舍先生到过草原吗?你从哪里知道?比较句子: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师:老舍先生说:“一字末宜忽,语语悟其神”,一个逗号,一个停顿,写出了老舍先生第一次到草原的事实。2.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①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景色美在哪里?请用不同颜色的笔分别画出描写天空、天底下、小丘、羊群的句子。②读一读:这些句子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想象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3.学生在小组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师巡视。4.学生汇报。(1)感悟交流“天空美”。学生交流,师随交流出示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①想一想,“更可爱”的原因是什么?②“那么……那么……”能换成“非常、很”等词语吗?(意思不变,但情感表达得没有原来强烈了)(2)感悟交流“天底下”。生交流,师随交流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①抓住“一碧千里”体会草原的碧绿和辽阔。②联系上文体会“并不茫茫”。③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3)感悟交流“小丘美”。学生交流,师随交流出示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理解两个关于中国画的专业术语。(“渲染”就是用颜色来涂抹画面,而勾勒就是我们用笔进行描边,勾画一层轮廓。)师出示“渲染”“勾勒”两幅中国画进行对比,加深理解。师:老舍为什么会用“渲染”这个词来描写草原?(“勾勒”指划出轮廓,用于描写草原的话说明草原很局限,而草原是无边无际的,辽阔的,所以用“渲染”这个词更恰当。)师:老舍先生非常善于观察,他把这美丽的大草原比作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真是惟妙惟肖,美极了,也让我们来体会着读一读吧!诵读句子,读出小丘的美。(4)感悟交流“羊群美”。学生交流,师随交流出示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句子中“绣”字用得巧妙,妙在哪里?你能想象出来吗?师:一个“绣”字写出了羊群在草原上的流动之美,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比喻非常生动形象。再次出示句子:“这次,我来到了草原。”当我们领略了草原的羊群、小丘、天空之美后,再读这句话,我们读出了什么?师:这一句不仅写出了老舍先生是第一次到草原,更写出老舍先生的欣喜、愉悦之情。3.感悟作者的感受。师:当老舍先生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呢?诵读描写老舍先生情感的句子。句子1: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1)老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2)假如你置身于这广袤的草原上,(播放音乐,出示草原风光画面)你最想做什么呢?请把你最想做的事情写到这个句子中。这种境界,既,又。句子2: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2)这样写,说明了什么?4.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设计意图】因为大多学生没有去过草原,对草原的天空、小丘、羊群等景物缺乏真实的感受,所以在本环节,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草原环境中,对草原天空的“明朗、清澄”之美,对草原的一碧千里及线条柔润的小丘就多了一份直观的感受。学生在整体感受草原美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的感受,细细品味,使学生明白作者的感受正是来源于草原的美丽景色。五、学习写法刚才,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老舍先生领略了美丽的草原风光,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在语言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呢?(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六、课文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教师先是总结写法,读写迁移。然后让学生在音乐中,在诵读中想象、驰骋,不仅拓展了文本情境,更让学生享受了草原的美。七、布置作业:1.背诵第一段。2.抄写本课词语。八、板书设计:1.草原天空更可爱小丘像中国画景色美丽如画羊群绣上大花【设计意图】本环节紧紧抓住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简洁、明了、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文本的写作思路有了更清晰的感知。第二课时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1.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领略了美丽的草原风光,草原的美景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去过草原的人都这样说:(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风儿阵阵,草浪滚滚,像绿色的海洋一望无际;洁白的蒙古包,星星点点,像海洋中的白帆,它们正乘风破浪,向着更美好的未来!)2、同学们,是谁写下了这诗意般的草原童话?是勤劳的草原人民写下的,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草原人民。【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也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学习。二、研读课文,情感升华(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3.讲读第1层课文。(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说明有人了。)(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4.讲读第2层。(1)指名学生读第2层。(2)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3)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二)研读课文第三、四、五部分。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2.读后讨论交流。(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