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第一章导言》习题参考习题3、经济物品是指有用且稀缺的物品。分析:A、有用的物品不正确。比如空气等免费品(自由物品)也是有用的。物品可分为自有物品与经济物品。该选项混淆了物品与经济物品的概念。B、稀缺的物品不正确。经济物品是稀缺的,经济学就是研究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文题。但并非所有稀缺的物品都是经济物品,人们都愿意支付对价来取得,因为有的稀缺物品对人没有可用之处。比如,我穿过的一双旧鞋子,稀缺吧,没有人愿意通过交换得到它。哈哈。。。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不正确。现代社会,更多时侯,商品是通过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取得的。但从历史上看,即使现在,也存在物物交换。经济物品的取得需要付出代价,但代价不一定是钱,钱只是其中一种形式。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正确。经济物品是有用的,也是稀缺的。有用决定了它能够满足人类的某一需求(是有用物品),稀缺决定了需要付出代价取得(是经济物品而非自由物品)。作业情况是,一些同学选了C。习题4B习题5B习题6C习题7B《西方经济学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习题参考习题2、蘑菇的需求曲线分析:(1)卫生部发布报告,食用这种蘑菇会致癌。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或向左移动、向下移动)。原因:消费者偏好发生变化,偏好程度降低。(2)另一种蘑菇的价格上涨了。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或向右移动)。原因:假设两种蘑菇为互替品。大多数情况如此,但有的蘑菇也许不是其替代品,则需求曲线不变。(3)消费者收入增加了。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原因:收入与消费量通常呈同向变动(假定所研究商品为正常品)。但是,如果该商品为劣等品,则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对于市场和大多数消费者,蘑菇为正常品。(4)蘑菇生产工人工资增加需求曲线不变。原因:商品成本不影响需求曲线(参阅: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工资上涨影响供给曲线,使供给曲线向右下左上方移动,从而导致均衡价格提高。但均衡价格是供求相互作用形成的,需求曲线并没有变。换句话说,消费者并不因工人工资上涨而愿意在同一价格下消费更多或更少的蘑菇。只是均衡价格改变导致其消费量的改变,这是均衡点在需求曲线上移动,需求曲线没有改变。消费者仍然保持:当价格为p1时,消费量为q1;当价格为p2时,消费量为q2。只不过均衡价格从p1变到了p2,还是在那条曲线。这就是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明显不同(参考两个概念)。习题3、习题3和习题4都是考察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基本概念,只要基本概念清楚,结论不会错。方法1、如图2-4,设E点的坐标为E(q,p)根据需求的价格弹性的概念:需求曲线AB在E点的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q/△p)*(p/q)=(OB/OA)*(p/q)(线段长度为绝对值,不考虑符号同样,需求曲线CD在E点的弹性==(OD/OC)*(p/q)显然,他们不相等。若加作辅助线EF,根据相似三角形比值,把(OB/OA)和(OD/OC)的比值分别转化为(FB/EF)和(FD/EF),则结果更明显,E点在AB上的弹性大于CD上。因为需求曲线前者平缓、后者陡峭。方法2、直接使用教材21页的结论,则:需求曲线AB在E点的弹性=EB/EA=FB/OF需求曲线CD在E点的弹性=ED/EC=FD/OF显然,FB›FD,得出同样结论。曲线也是用同样方法分析。图2-5。习题4、分析:方法同习题3。不再提供讨论。图见2-6。习题5、考虑增加生产者的收入,对轿车和农产品应提价还是降价?参考:根据“薄利能够多销吗”的推理结论,对需求价格缺乏弹性的农产品,应提价。对需求价格富于弹性的轿车,应降价。至于这个问题,不是这里要解决的:农民的收入提高后,由于农产品在产业链中的基础作用,其涨价势必造成几乎所有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导致收入增加的农民需要面对涨价的工业品,两者到底能抵消多少我们不一定知道,但有抵消是一定的。换句话说,农民增收了,但购买力增加了多少、增加了没有还需要进一步讨论。《西方经济学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习题参考习题2、第四个轮子的边际效用参考:(有点像脑筋急转弯。)正如我们曾经讨论过的,事物不是无限可以分割的。对于物品的功能、效用,我们不能把一把剪刀分解成两个刀刃,因为我们需求的是剪刀而非刀刃,刀刃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同样,我们不能把一辆汽车分解成轮胎和车身,更不能分解成四个轮子,因为我们需要的是汽车。故此,讨论效用大小要按照物品的最小单位讨论,而不能分割它。如果将一个单位的物品分割下去,最后我们得到的是很多的夸克。。。。一个单位的商品是指一个单位的完整商品,完整的商品,才适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第四个轮子不是完整的商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消费者从连续增加的每一个单位物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效用递减。总效用的增加量因此递减。习题3、假设消费者只买xy两种商品。当他购买情况为mux/px超过muy/py,而总支出水平和px、py不变,他应多买些x少买些y才能使总效用增加。分析参考:考察消费者均衡理论。方法1、根据基数效用理论,mux/px›muy/py下,消费者应该更多消费x、少消费y以使全部消费的mux/px=muy/py方法2、mux/px›muy/py,则mux/muy›px/py。根据序数效用理论,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消费者均衡点),边际替代率=mux/muy=px/py。目前mux/muy›px/py,说明消费者的消费组合不在均衡点上,没有实现效用最大化。因此,在预算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会选择同一条预算线上均衡点的消费组合。在均衡点上,mux/muy=px/py,所以会更多消费x、少消费y。选择新的消费组合后,消费者的总效用水平提高,消费组合位于更高水平的无差异曲线上。虽然两种消费组合的预算相同,但原来消费组合的效用水平,可以以更低的预算达到,新的消费组合,无法以更低的预算满足。图解:图3-5在C、D点上,无差异曲线的切线斜率—--边际替代率=mux/muy›px/py在E点上,无差异曲线的切线斜率—--边际替代率=mux/muy=px/pyC、D、E位于同一条预算线上,但不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E点所属的无差异曲线位置更高,代表的效用水平更高。以现有的预算,不可能达到更高地效用水平了。从D到E,消费者减少了Y的消费,增加了X的消费,减少的Y的消费金额等于增加的X的消费金额,但增加的X的效用大于减少的Y的效用。D只和F一样好,E显然比F好。他应多买些x少买些y才能使总效用增加。但不能超过均衡点。即,从C到D会增加效用,从D到E会增加效用。E再往下走就又比E的效用水平低了。习题4、假定消费者购买xy两种商品。最初的mux/px=muy/py。若px下跌,py保持不变。假定x的需求弹性小于1,则y的购买量情况如何变化。参考:考察消费者均衡理论和需求曲线的关系。若px下跌,x的需求弹性小于1,得出:x商品的需求曲线在该点的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q/△p)*(p/q)‹1取绝对值后,不等式变形为:△q*p-△p*q‹0,△q*p‹△p*q即:用于新增加的购买数量的支出小于因跌价减少的支出,用于购买x的支出降价后比降价前要少。这样,△p*q--△q*p›0,△p*q--△q*p的差(用于商品x的支出的减少部分)就会用来购买商品y,商品y的购买量增加,购买支出也增加。习题5、每月煤气开支120元,煤气的价格上涨100%,得到补贴120元,消费者的处境改善了还是恶化。参考:考察消费者均衡理论和替代品的概念.涨价后,消费者收入增加120元,消费者支出增加小于120元。因为消费煤气的数量减少,煤气的部分使用被电代替。这种代替一定会降低成本,否则消费者不会用电代替煤气。消费者增加的支出=(新煤气费+新增电费)--原煤气费=煤气新价格*煤气新用量+新增电费--原煤气费=煤气原价格*200%*(原煤气用量—减少的煤气用量)+新增电费--原煤气费=煤气原价格*煤气原用量*200%--煤气新价格*减少的煤气用量+新增电费--原煤气费=120元*200%-(煤气新价格*减少的煤气用量-新增电费)-120‹120元(由于电用来替代煤气:新增电费‹煤气新价格*减少的煤气用量。否则,消费者不会替代。互替品就是一种商品涨价时,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但总支出比不替代会减少)所以,消费者的处境改善了,可以用补贴的剩余购买其他商品。这里就事论事,不考虑煤气涨价带来的其他工业品涨价。再用消费者均衡的序数效用论解释:1、起初,消费者均衡点在E上,E是消费者对于加热需要的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AB的切点。AB的预算金额为:E点的电消耗量*电价+1202、煤气涨价,预算线改变,向左扭动为AB’,消费者不增加预算,无法消费E点所处无差异曲线的任何一点。3、消费者若要消费E点所处无差异曲线上的一点(即保持效用水平不变),最经济的消费组合就是E’点---预算线AB’平行向上移动,直至与E点所处无差异曲线相切形成的切点。4、涨价后,E点所处无差异曲线上E’点最便宜。E点更贵,E点所处的新的预算线(虚线)预算水平为E点的电消耗量*电价+120*2。5、由此可知,E’点的预算水平低于E点。6、政府补贴120元,则消费者可以不增加支出的情况下达到E点的预算。但满足E点的消费水平地合理点(消费者均衡点)是预算更低的E’点。7、所以,消费者在得到补贴后,不用花掉全部补贴,就可以和原来的E点一样好。剩余的收入可以用于更多的消费(不管消费什么),消费者的总效用增加,改善了。如图3-6。习题10、关于行政配给制减少消费者效用。参考:行者配给制主要有两种方法:排队和配给制。配给制就是政府决定什么人、谁有权利按照确定的限制价格得到物品。配给制政府的最大缺陷是不能保证把物品配给给出价最高的消费者。假定(通过排队或票证)配给给不太需要的甲,则甲本来用这笔钱购买其他物品的效用更高,结果消费了配给物品,形成效用减少。还有,形成黑市。如果甲更需要其他物品,则可能用该配给物品交换其他物品,或直接将配给权利卖掉。假定乙在黑市买到了配给权利,乙最终仍然以市场价格(配给价+配给权价)取得了该物品。这时,甲得到的效用高于市场机制下,乙得到的效用和市场机制相同。但是,配给制的实施政府需要设置机构,专人负责,增加了政府的支出,形成浪费。专人负责,增加了腐败的机会。排队也浪费时间。政府的支出就是税收增加,最终承担者就是消费者,承担更多的税收减少消费者效用,排队减少消费者效用。所以,配给制减少消费者效用。《第四章企业和生产理论》作业参考3、判断正误参考:考察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1)不正确。等产量线上一点,如果切线斜率为-1,则切线为一条等成本线。在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生产者均衡点,生产中投入两种要素的价格比等于边际产量比,而不是数量比。(2)正确。两种生产要素价格相等,则等产量线上的这一点,成本最低。(3)不正确。假定技术系数可变,由于存在替代效应,当要素A降价时,要素B的使用量减少。由于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切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两种要素边际产量的比=两种要素价格的比。所以,A降价时,价格比变化,要求边际技术替代率也变化。根据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变化的方向一定是耗用A更多、B更少。反证法:如果要素A降价时,要素B的使用量增加成立,根据等产量曲线生产要素的替代关系,要素A的使用量减少。这时,要素A、B的价格比降低,而要素A、B的边际产量比增加,导致价格比与边际产量比不相等,所以不是生产者均衡点。另外,技术系数不变的情况也不正确。(4)不正确。方法1、计算:MPA/PA=3/5,MPB/PB=2/4,说明用于A、B的每一元买到的新增产量不等,多买A、少买B更划算。方法2:计算:MPA/PA=3/5,MPB/PB=2/4,MPA/PA〉MPB/PB,目前的生产要素组合不是最佳组合。在最佳组合处,MPA/PA=MPB/PB。价格不变,要靠近最佳组合,需要减少MPA、增加MPB----即多买A、少买B。(5)不正确。企业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大到一定程度,即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出现规模不经济。5、已知产量函数Q=10x1x2-2x12-8x22求平均产量函数和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