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规原理课件-第一章--城市形成与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城市形成与发展一、城市的概念二、城市形成与发展三、城市构成城市的概念1.字源学的解释中文: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英文:urban(城市、市政),源自拉丁文urbs,意为城市的生活。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2.城市定义相关学科理解:经济学——城市是“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社会学——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城市的概念地理学——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城市规划学科的理解: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城市构成的三要素:行政:政府所在地产业:工厂、商业人口:大量人口聚集城市的概念3.城镇设置的标准世界各国的城市设置标准存在着很大差距,大体可分为几种类型①以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②以居民点的人口数量来划分③没有明确的标准来规定,由官方的公布来明确④其他类型,如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相结合;以城镇特征为标准等城市的概念我国城镇设置的标准(1)设市的标准(199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市标准市区非农业人口(万人)25市政府驻地具有非农业户口人口(万人)20工农业总产值(亿元)30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80国内生产总值(亿元)25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35%以上并大于第一产业产值地方本级预算财政收入(亿元)2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400100-400100非农业人口(万人)≥12≥10≥8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人口(万人)≥8≥7≥6自来水普及率(%)≥65≥60≥55道路铺装率(%)≥60≥55≥50县政府驻地城区基础设施较完善、排水系统好非农业人口(万人)≥15≥12≥8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30≥25≥20乡镇以上工业产值(亿元)≥15≥12≥8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80≥70≥60国内生产总值(亿元)≥10≥8≥6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0≥20≥20总值(万元)≥6000≥5000≥4000人均(元)≥100≥80≥60全县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承担一定的上解任务城市的概念(2)设镇标准1984年民政部规定的——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总人口在2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建镇。——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二千,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建制。全乡总人口分类全乡非农业人口(人)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万元)工农业总产值(万元)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乡政府驻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乡政府驻地总体发展规划1万-2万人的乡3000150800070较为完善有2万人以上的乡50002001000070超过本省区平均水平较为完善有城市形成与发展1.城市的形成2.城市的发展农业社会城市: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城市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城市数量和规模都是极其有限的,城市的主要作用是政治的而不是经济的。工业社会城市: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大规模工厂的建立。工业化对于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村的推力”;另一方面是“城市的推力”。没有固定居民点固定居民点的产生城市形成第一次人类大分工第二次人类大分工城市构成及其演变趋势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物质构成城市的物质构成可以分为两种领域:公共领域指社会公众所共享的那部分物质环境,主要是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通常是公共投资和开发的范畴;非公共领域指社会个体所占用的那部分物质环境,一般是非公共投资和开发的范畴。在城市物质环境中,公共领域的开发起着主导作用,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既提供了可能性也规定了约束性。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物质环境的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的开发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应该保持协调关系。城市构成2.城市空间属性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具有空间属性,表现为可达性和外部效应两个方面:(1)可达性可达性是指空间联系的便利程度,主要与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交通网络有关。可达性是城市物质要素空间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城市中可达性比较高的区位(如市中心地区),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也比较好,因而土地价值就会比较高。所以,市场经济下的城市物质要素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是:从城市的中心到边缘,城市物质环境的主要用途依次为商业/商务、居住和工业,因为物质环境的不同用途导致土地利用的不同经济效益,对于可达性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在水平的区位中,从中心到边缘可达性逐渐下降;在垂直的区位中,从下部到上部可达性逐渐下降。城市构成(2)外部性城市作为空间聚集体,物质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具有空间属性,称为外部效应,包括积极的(称为外部经济)和消极的(称为外部不经济)两种类型。城市构成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1)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与城市发展的周期有关。当城市处于生长期,人口迅速膨胀和产业急剧扩大,新开发是满足空间需求的主要方式,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以向外扩展为主。城市进入成熟期后,尽管新开发仍有发生,但城市物质环境的功能失调和物质老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再开发成为满足空间需求的主要方式,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以内部重组为主。城市构成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社会的异质性和城市社会空间(1)作为人类聚居的空间形态,城市社会与乡村社会的本质区别表现在城市社会的异质性远远高于乡村社会。社会学家把城市社会特有的生活方式称作城市性。在城市社会中,人们彼此之间是作为高度分化的社会角色相遇的。换言之,城市居民在判识他人时,更多地考虑他人的社会角色。因此,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在乡村社会,村落是以地缘关系把不同家族组合起来的生活共同体。地缘关系和乡土意识是十分重要的社会认同基础。(2)城市社会的异质性往往表现出空间分布的特征,即不同经济-社会背景的社群聚居在城市的不同地区。对于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北美城市三种典型空间模式。城市构成北美城市的社会空间分异在主要表征及其空间分布模式上具有共同特点:(1)社会空间分异的第一表征是经济地位,其空间分布呈扇形模式,即不同经济收入水平的家庭居住在不同的扇形地域;(2)社会空间分异的第二表征是家庭类型,其空间分布呈同心圆模式,即不同人口结构的家庭(如主干或核心家庭)居住在不同的圈层地域;(3)社会空间分异的第三表征是种族背景,其空间分布呈多核心模式,即不同种族背景的家庭(如黑人或亚裔家庭)居住在不同的核状地域。城市构成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1)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社会趋势。人口老龄化——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呈现“老年型人口”的城市或社区就称为“老年型城市”或“年型社区”。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具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对于城市居住服务设施提出了特殊的需求。尽管我国提倡“家庭养老”,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的居住生活需求必须通过社会方式来解决。社会调查表明,老年社群的生活方式具有特殊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老年社群的余暇时间比例为33.9%,而在职社群仅为13.1%;老年社群的社会交往更多地依赖于地缘关系,生活圈也以邻里和社区为主。城市构成(2)家庭核心化从农业/乡村社会向工业/都市社会的演变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社会趋势是家庭核心化,即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成为家庭结构的主要类型。以上海为例,1983年的平均每户人口为4.0,1990年下降到3.3,1998年进而下降到2.8。核心家庭在居住服务设施需求上具有某些特点,幼托和小学占有格外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整体知识水平的提高和面对未来社会的日益激烈竞争,加上我国实行“一孩化”政策,孩子教育已成为家庭在选择住区时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一社会现象,开发商们已经意识到,教育设施是居住环境品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物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城市构成(3)生活休闲化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食品支出占家庭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或者说恩格尔系数)在逐年下降,用于教育、文化、娱乐和旅游方面的消费比重在逐年递增。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表明了家庭消费模式正在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在1990-1996年期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56.0%下降到50.5%。城市构成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产业结构——是指城市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及其联系。城市产业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相互比例;二是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方式。2.产业结构构成(1)三次产业第一产业,包括农业、畜牧业、林业、狩猎业、渔业;第二产业,一般是指广义上的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采矿业;第三产业,一般是指广义上的服务业,包括商业、金融、保险、运输业、服务业、公务及其他事业城市构成(2)按各生产活动在经济发展的作用划分按照各经济活动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将产业划分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产业三类。所谓主导产业是在经济发展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生产规模大;二是产业关联效应强。所谓关联产业是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按照与主导产业的联系方式,可把关联产业分为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和侧向联系产业。所谓基础产业则是指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按其作用性质可进一步分成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和社会性基础产业。在产业功能分类中,还包括支柱产业和潜导产业。支柱产业是指在经济总量中占有很大比例,但是产品输出率比较低。潜导产业是指规模比较小,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发展潜力比较大主导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前向联系产业基础性产业侧向联系产业提供生产资料或者原材料利用主导产业产品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服务居民生活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社会性基础产业城市构成3.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佩蒂——克拉克定理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时,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如果用ABC分别代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大体上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A占首位,包括:1.ACB;2.ABC第二阶段,B占首位,包括:1.BAC;2.BCA第三阶段,C占首位,包括:1.CAB;2.CBA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