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案例分析《乌鸦喝水》教学片段:师:刚才,大家很快找到了乌鸦喝水的办法。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只乌鸦还有别的办法喝到水吗?你可以先和同桌小伙伴讨论讨论。(这时学生兴趣浓厚,展开了讨论,不久很多双小手举了起来。)生:乌鸦可以用它的翅膀抱着瓶子喝水。另一生马上说:不行,乌鸦的翅膀没那么大的力气。师:你能做做这个动作吗?生:我觉得乌鸦可以用小石子敲掉瓶口,这样就能喝着水了。(马上有几位学生表示反对)生:这个办法不行,瓶口被敲掉以后,破的地方会弄伤乌鸦的嘴。师:你考虑的可真仔细!生:我觉得乌鸦可以把瓶子里的水倒在旁边的小花上,然后在花瓣上喝水。(另一位学生马上说:还可以把水倒在树叶上。)生:老师,我认为乌鸦可以和我们喝饮料时一样,只要找到一根吸管就可以了。师:这个办法可真方便啊!这时,另一生马上说:这个办法不好,因为吸管不够长。生:没关系,只要把瓶子斜一点就可以了。师:这可真是一个好办法啊,你可真聪明啊!生:我觉得乌鸦还可以请其他小动物帮忙。师:你认为哪一种动物最合适呢?(这时,几乎所有的学生一起说:大象。)师:为什么是大象呢?生:因为大象的鼻子可以吸水。我设计以上教学片断的主要依据是:首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的,它把“过程和方法”提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为体现这一思想,当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乌鸦喝水的办法后,我并没有很快结束教学过程,而是设计了以上的环节,使学生在学习与过程中获得真正的体验与思考。其次,课堂教学需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乐学氛围。调动师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我在课堂上始终以学生为本,师生之间像朋友,学生个个踊跃发言,你争我辩,兴趣盎然。看着一只只举得高高的小手,我也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不知该让谁来回答;而被点到名回答问题的学生欣喜之情则是溢于言表。这时,他们最需要的是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地反馈,真诚地赞许,我会时时提醒自己更机智地评价学生的回答,给予他们更热情的表扬和鼓励。再次,注重个性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想像力。求异思维是开放性的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催化剂”。著名的创造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创造性的发展必须在自由、安全的气氛中进行。自由、安全的气氛,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最后,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问题,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针对这种情况,我特别注重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课堂讨论,使他们取长补短,学会协同合作。如让学生讨论“乌鸦还有别的办法喝到水吗?”,我会提醒学生,可以和你的小伙伴讨论一下,看看谁的办法更合理,更巧妙。讨论完毕,各个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这一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汇报交流中获得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