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美术(一)欧洲中世纪美术•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一段时期,史称中世纪。•中世纪——处于文明与复兴之间的时代。•中世纪美术称为基督教美术。•多种文化源流的综合:•①东方文化特征。②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③蛮族艺术。早期基督教美术拜占庭美术蛮族艺术和加洛林的文艺复兴罗马式美术哥特式美术欧洲中世纪美术概述我们把相当于欧洲中世纪的历史时期称为上古。中世纪,一般指欧洲的公元410年西哥德人攻陷西罗马帝国的罗马城开始,到公元1452年土耳其人攻陷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为止的1000年之间。有的西方学者把欧洲中世纪的1000年称为“黑暗时代”,理由是这个时期,光辉灿烂的古希腊、古罗马艺术被入侵的蛮族破坏了。中世纪的欧洲实际上是基督教统治的封建社会。中世纪的美术主要是宗教艺术,特别是成了以基督教的文化艺术为主体的艺术。实际上以基督教艺术为代表的中世纪艺术也有其辉煌的一面,在内涵和形式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尤其在建筑艺术方面较为突出,有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特点的多样建筑,其中哥特式建筑最为典型与突出。中世纪的建筑演变巴舍里卡式教堂(380年的圣保罗大教堂)T字形罗马式教堂,又叫仿罗马教堂,拜占庭式教堂,与东方艺术结合(圣索菲亚大教堂)哥特式教堂分(三阶段:分别代表是巴黎圣母院,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皇家学院礼拜堂.)一早期基督教美术(2世纪-5世纪)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个教派的统称。公元1世纪起源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的犹太民族。早期的基督教是当时还处在奴隶制阶级的罗马帝国阶级斗争的产物。因为处于非法地位,信徒们只能在私人宅邸内举行宗教仪式,这种早期的秘密宗教场所被称为“民古教堂”。后来为了逃避官方的搜查,这种仪式便转移到一种公共地下墓窟,这种墓窟是用于合葬基督徒的,在墓窟的天顶和墙壁上画满了各种圣经题材的壁画,因此它成为早期基督教艺术的宝库。这种形式主要流行于罗马城区,如罗马的普里斯拉地下墓窟,约建于公元3世纪,其闻名于世的是天顶壁画《善良的牧人》。《善良的牧人》《善良的牧人》这是早期基督教艺术中最常见的的题材,在造型手法上还继承着古典的传统,基督身着金衣、头顶金色光圈、手执金十字架,正在植物繁茂的郊野放牧羊群。使人联想到古希腊瓶画,四周的图案暗示出基督教最重要的象征十字架。此时艺术是为宗教服务。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并宣布这一曾经长期遭到罗马帝国镇压的新宗教为国教。基督教合法化之后,它的集会和仪式便回到了地面上,也开始兴建正式的基督教堂。但基督教没有自己的建筑传统,只好借用罗马现成的建筑形式。罗马有一种常见的公共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中廊较宽,两旁有列柱分隔出过廊,平时供市民集会使用,称为“巴西里卡”。公元320年前后开始兴建的圣彼得教堂是规模最大的“巴西里卡”教堂之一,也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建筑样式--圣彼得教堂教堂前面是能容纳30万人的圣彼得广场,广场长340米、宽240米,被两个半圆形的长廊环绕,每个长廊由284根高大的圆石柱支撑着长廊的顶,顶上有142个教会史上有名的圣男圣女的雕像,雕像人物神采各异、栩栩如生。广场中间耸立着一座41米高的埃及方尖碑,是1856年竖起的,它是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的。方尖碑两旁各有一座美丽的喷泉,涓涓的清泉象征着上帝赋予教徒的生命之水。所有走进圣彼得广场的人无不为这宏大的场面而感慨。圣伯多禄大教堂是一座长方形的教堂,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拉丁十字架的结构,造型是非常传统而神圣的,这同时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教堂内部金碧辉煌,光线幽暗,神秘莫测,用大理石砌筑而成,里面的所有画像都是用不同颜色大理石拼接成图,工程十分浩大,不允许使用三脚架和闪光灯拍摄。圣伯多禄大教堂的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古典主义形式,主要特征是罗马式的圆顶穹窿和希腊式的石柱式及平的过梁相结合。二拜占庭美术(5世纪-15世纪)拜占庭是古希腊殖民城市,公元33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迁都拜占庭,改为君士坦丁堡。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后,为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都城。拜占庭美术首先是宗教美术。拜占庭建筑是基督教教会的建筑,绘画作品多取材于《圣经》,其形式和人物表情处理都须遵循具有神学意义的传统模式。拜占庭美术也是封建帝国的艺术。它炫耀帝国的强大和帝王的威严,把帝王表现为基督在尘世的代理人。拜占庭的建筑主要继承罗马风格。早期主要沿用罗马陵墓圆形或多边形平面结构和圆穹顶;中后期,四边侧翼相等的平面取代了圆形、多边形形式,成为教堂布局的主要模式,穹顶被沿用下来,它控制整个建筑,并以不同形式与辅助拱结合,创造出丰富的内部空间组合,如圣索菲亚教堂,高60米、直径33米的大穹顶高耸于中央。在拜占庭建筑中,大理石镶嵌画、壁画和其他艺术品的缤纷色彩互相辉映,造成一派壮丽华贵的景象。镶嵌画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一小块彩色玻璃和石子镶嵌而成的建筑装饰画成为教堂内部装饰的主要形式。以圣维他尔教堂的镶嵌画最为知名。建筑样式圣索非亚大教堂圣索非亚大教堂是位于现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宗教建筑,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长历史,因其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是一幢“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圣索菲亚教堂圣索非亚大教堂内景圣索非亚教堂的历史圣索非亚大教堂内景圣索非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式建筑的代表作,创造了以帆拱上的穹顶为中心的复杂拱券结构平衡体系。圣索非亚大教堂圣索非亚教堂现貌一直到9世纪中叶,教会重新解释,愿对画像给予敬意、信仰崇拜,这才逐渐消释两派间的纷争,而这个日子也被称为“正统的胜利”,每年在信仰东正教的国家里被盛大庆祝。然而雕刻艺术从来不曾得到教会的认可。圣维塔尔教堂圣维塔尔教堂是以内部宽广而著称的,可是从外表上看并不出众:一个八面形的主体建筑被普通的垂直与水平的拉刮线脚所划分。主体建筑是一个经过雕琢的鼓座。教堂的内部设计也较复杂,其穹顶由中央的八个墩支撑着。圆厅周围有两层绕道,绕道的第二层有上敞廊。在半圆室与通道相连,绕道则被切断,而通道也围绕两层连续券。半圆室开有三个窗子,在圆厅的八个墩子间和所有空隙都有两层连续券。这些连续券的平面布局有一个特点,即连续券是按照突出到教堂外墙的弧线相配的。这就取得了一种惊人的空间效果,当参观者一进入教堂,立刻就看到突出到圆厅外面的高耸的连续券所形成的广阔空间。从教堂的中心看去,连续券好象是处在墩与外墙之间的又一个支撑圈,从而扩大了室内的视域。墩的造形也加强了空间效果,观众感觉不到墩的体积。墩向外墙部分的宽面被分割成三个部分,向圆厅的窄的一面形成三角形的凹面。因此观众看不到每一面的透视角度。每一角落都进行了装饰,篮状柱头上刻着精细的透孔花纹,极富装饰美,面料为大理石,加上镶嵌画和各种装饰,内部显得极其华贵,给教堂带来了神奇情绪。圣维塔尔教堂画中正面站立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一种美的理想,他们有着纤长的形体,端正的面孔,专注的大眼睛,庄严的神态和华丽的衣饰。这些人物被赋予神圣的特质:带有圣光环的皇帝和皇后被表现为基督和圣母的尘世代理人。后期拜占庭镶嵌画和壁画强调严格的秩序,以及画像几何关系的完美与和谐。在绘画形式上,线条描绘成为造型的主要手段,空间观念更加抽象,色彩更加单纯。三蛮族艺术和加洛林的文艺复兴(5-11世纪)公元5世纪,来自东方、北方的日耳曼人、汪达尔人等游牧民族部落,大规模迁徙到罗马帝国核心地区,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在蛮族艺术的遗物中,主要是手工艺美术品,大多是以金属摸铸、错镀金银、镶嵌玉石、髹绘漆画等手段制作的日常用品。到公元8世纪,当年的蛮族已成为横行欧洲大陆的封建领主,法兰克国王查里曼经历数十年战争,把西欧大部分地区统一起来,终于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罗马接受册封,成为西罗马灭亡后300余年西欧第一个皇帝。在文化上恢复了罗马的传统,史称“加洛林文艺复兴”。查理大帝统治时期,还模仿当时的拜占庭风格,建筑和修缮了很多精美的宫殿与教堂,因此,加洛林王朝的教堂大多是以拜占廷建筑为样本的“巴西利卡”式建筑。建筑样式︰亚琛大教堂继承加洛林风格的奥托王朝:圆雕《杰罗十字架》、《圣米加勒修道院教堂》。蛮族艺术和加洛林的文艺复兴(5-11世纪)亚琛大教堂文化史上把8~10世纪的查理曼大帝(或称查理帝国)这段时期称为“加洛林王朝”时期。15世纪又增建了哥特式祭坛。近150年来又多次进行大规模修复,但教堂外表的砖石在长期的大气污染下受到损害,教堂中世纪的基础结构也出现了某些风化现象。奥多建造这座教堂时,把欧洲晚期古典主义建筑艺术和拜占庭建筑艺术揉合在一起,使教堂成为一座风格独特的伟大建筑。卡罗林时代平面设计的复兴公元789年,查理曼发布命令,发行皇家标准文书,命令全欧洲遵照标准出版,以统一和提高整个欧洲的文字和书籍手抄出版水平。•统一手抄本书籍的版面标准•统一字体标准•统一装饰标准•形成卡罗林时期书法体欧洲开始逐步走向标准化出版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