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3.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4.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的永恒性;2.教育的历史性;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4.继承性;5.阶级性5.教育的功能分类。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教育的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6.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7.教育的起源学说主张代表人物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美国心理学家孟禄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凯洛夫、米丁斯基8.原始社会的教育。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9.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10.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西周则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西周教育的其典型特征是“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在汉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则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11.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12.在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13.古希腊教育。斯巴达教育以军事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雅典在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14.中世纪的西欧的教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师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15.古代教育的特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16.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友爱反对等级观念,重2视现实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和享乐,反对禁欲主义。17.近代社会的教育的特点。第一,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第二,普遍实施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发端于1619年的德国。第三,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第一个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德国。第四,教育世俗化。18.现代社会的教育。与古代学校教育相比,现代学校教育具有以下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19.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的全球化;教育的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第二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2.孔子的教育思想:①孔子的教育目的:孔子特别重视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②孔子的教育内容: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③教育的功能:论述了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④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⑤孔子的教学方法: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以学为重;学以致用,言行相符;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实际出发。⑥孔子关于教师的论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3.孟子的教育思想:①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②明确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③关于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思想:存心养性、立志养气、反求诸己、知耻改过、磨练意志;④的教学思想:启发教学与深造自得、因材施教与坚持标准、循序渐进与专心有恒。4.荀子的教育思想,性恶论。“礼”的思想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荀子强调,“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即“人道之极”。5.墨子的教育思想教育作用人性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指出先天的人性不过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教育目的培养“兼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教育内容除了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外,墨子还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等技能的训练。例如:“小孔成像”、“三表法”等。教学原则主动(强说人),创造(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强力而行(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言必信,行必果、志不强者智不达)。教育管理领导制度:巨子相承(禅让)。私学管理:教义教规(以求天下之利为核心)。6.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概述董仲舒被称为“汉代孔子”,代表作《举贤良对策》,提出三大文教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兴教化,正万民”。教育目的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地位。明确地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划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三个不同的等级。教学内容“六艺”教育。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三纲包括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德育原则和方法:“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强勉行道”、“必仁且智”、“重义轻利”。3教学方法强勉学问(“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盖明”)节博合宜(学习不能“太博”,也不能“太节”)专一虚静(他认为学习必须专一,始终好善求义,才能知“天道”)教学的作用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兼有善恶的因素,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对教师的要求董仲舒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言传身教,即所谓“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7.韩愈的教育思想性三品与教育作用“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韩愈认为性可移,但尽管性移了,而上下的品级却是始终不可移的。教育宗旨“明先王之教”—“仁义道德”《师说》论师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生关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8.《学记》历史地位我国战国末期出现的教育文献《礼记•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被视为“教育学的雏型(雏形)”,其中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教育的作用1.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2.教育与人的关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师生关系“教学相长”、“师道尊严”。教学原则1.启发诱导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原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3.长善救失原则(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4.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5.及时而教原则(“当期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6.循序渐进原则(“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谓之逊”“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7.相互观摩学习(“相观而善之谓摩”)。8.教学相长原则(“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促进)也”)。9.苏格拉底,古希腊。教育思想:产婆术(苏格拉底教学法):讥讽、助产、归纳、定义。知识即美德。10.柏拉图著有《理想国》,古希腊。教育思想: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渊源;最高目标(主要):培养哲学王;课程体系:“四艺”(算数、几何、天文、音乐);重视女子教育。11.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教育思想: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最早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的人。教育思想的基础:灵魂学说,亚里士多德构建了他的灵魂论。他认为人有三种灵魂:理性灵魂、非理性灵魂和植物性灵魂。实施体、德、智三育,倡导自由教育。教学方法:重视练习与实践。“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12.昆体良著有《雄辩术原理》,古罗马。教育思想:教育目的:培养“善良的、精于雄辩的人”。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教学组织形式:主张实行集体教学,这是班级授课制的萌芽。它反对在教育中实施体罚。《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教法的著作。413.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教育家国家著作教育思想培根英国《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教育学之父”指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1.“泛智教育思想”,即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体现于《世界图解》中。2.自然适应性原则: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3.班级授课制思想: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4.教学原则体系:直观性、循序渐进、启发性、积极性、巩固性。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人,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赫尔巴特德国《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科学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家。提出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在道德培养和知识传授这两个教育教学问题中,把道德培养作为首要基础。“四段学习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他的学生席勒后来又将其发展成五段教学法。提出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杜威美国《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在它之外没有额外的目的。论课程与教材:在活动课程中提出了“做中学”的原则,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提出了“五步探究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种种假设、判断各种假设、验证假设。现代教育的新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13.科学化阶段教育家国家代表作教育思想凯洛夫苏联《教育学》《教育学》中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杨贤江中国《新教育大纲》《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514.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及教育思想教育家教育思想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主持了改革北大教育实践(①抱定宗旨,改变校风,②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③教授治校,民主管理④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提出教育独立思想(教育经费、行政、学术内容、脱离宗教独立);我国最早主张“以美育代宗教教育”的教育家;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晏阳初平民教育家,“国际平民教育之父”;提出了“四大教育(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