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篇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和经济稳定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和高度化,以及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政治经济学需要在上述关系中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本篇各章,主要阐述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经济增长规律,分析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以利于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和跨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3.1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13.2经济增长13.3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13.4经济增长的周期性13.1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13.1.1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划分社会总产品是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c+v+m按最终用途的实物构成生产资料消费资料按价值构成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与社会总产品的实际用途相适应,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简称为第Ⅰ部类另一类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简称为第Ⅱ部类。在每个部类内部,又分为许多不同的生产部门,如第Ⅰ部类中有采矿、冶金、燃料、动力、机器制造等重工业部门和为重工业提供原料的农业生产部门;第Ⅱ部类中有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部门和农业中的大部分粮食生产等。13.1.2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图式Ⅰ:4000c+1000v+1000m=6000生产资料消费资料Ⅱ:2000c+500v+500m=3000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交换过程:Ⅰ:4000c+1000v+1000m=6000生产资料消费资料Ⅱ:2000c+500v+500m=3000123这种社会总产品是通过三种交换实现的。第一,第Ⅰ部类内部的交换。第Ⅰ部类的4000c,是由生产资料构成的,代表本部类生产所消费的不变资本价值,可以在本部类内部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换实现价值的补偿和实物的替换。第二,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第Ⅱ部类的500v和500m,是由消费资料构成的,在第Ⅱ部类内部通过各个部门的交换就可实现价值的补偿和实物的替换。第三,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第Ⅰ部类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1000v和1000m需要与第Ⅱ部类交换,而第Ⅱ部类以消费资料形态存在的2000c,需要与第Ⅰ部类交换,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第Ⅰ部类的1000v和1000m同第Ⅱ部类2000c相交换,两个部类产品便全部得到实现,在价值上和实物上得到补偿。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基本实现条件:引申两个实现条件:I(v+m)=IIcI(c+v+m)=Ic+IIcII(c+v+m)=I(v+m)+II(v+m)I(v+m)=IIcI(v+m)=IIc+IcIc+I(c+v+m)=Ic+IIc这个公式表明,第Ⅰ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个部类不变资本之和。I(v+m)=IIcI(v+m)=IIc+II(v+m)II(v+m)+这个公式表明,第II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个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II(c+v+m)=I(v+m)+II(v+m)13.1.3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追加资本,使社会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过程。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⑴、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Ⅰ(v+m)Ⅱc......(1)这个公式表明,第II部类的生产必须满足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这个公式表明,第I部类的生产必须满足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Ⅱ[c+(m-)]>Ⅰ(v+)......(2)mxmx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G⊿c⊿v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提供追加劳动力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第I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Ⅰ(c+v+m)Ⅰc+ⅡcⅠ(v+m)Ⅱc两端都减去Ⅰc第II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mx表示m中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部分m-表示m中积累的部分mxⅡ(c+v+m)Ⅰ(v+)+Ⅱ(v+)mxmxⅡ(c+m-)Ⅰ(v+)mxmx两端都减去Ⅱ(v+)mx⑵、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图式Ⅰ:4000c+1000v+1000m=6000生产资料消费资料Ⅱ:1500c+750v+750m=3000Ⅰ:4000c+1000v+1000m=6000500(m-)mx500mx400⊿c100⊿vcv=4:1Ⅰ:4000c+400⊿c+1000v+100⊿v+500=6000mxⅠ:4400c+1100v+500=6000mx积累率:50%Ⅱ:1500c+750v+750m=30001100v+500mx100⊿c50⊿v600mxcv=2:1Ⅱ:1500c+100⊿c+750v+50⊿v+600=3000mxⅡ:1600c+800v+600=3000mx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交换过程:123Ⅰ:4400c+1100v+500=6000生产资料mx消费资料Ⅱ:1600c+800v+600=3000mxⅠ:4400c+1100v+500=6000生产资料mx消费资料Ⅱ:1600c+800v+600=3000mx在下一年的扩大再生产中,如果剩余价值率仍然是100%,那么,到年底两大部类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是:1100m800m66003200因此,到下一年末,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规模,就由上一年的9000,扩大到9800,从而实现了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基本实现条件:(v+⊿v+)(c+⊿c)Ⅱmx=Ⅰ(c+v+m)(c+⊿c)(c+⊿c)=ⅠⅠⅡ+引申两个实现条件:+=(c+v+m)Ⅱmx(v+⊿v+)ⅠⅡmx(v+⊿v+)(c+v+m)(c+⊿c)(c+⊿c)=ⅠⅠⅡ+(v+⊿v+)(c+⊿c)Ⅱmx=Ⅰ(v+⊿v+)(c+⊿c)Ⅱmx=Ⅰ(c+⊿c)+Ⅰ+(c+⊿c)Ⅰ这个公式表明,第I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个部类原有不变资本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反映了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v+⊿v+)(c+⊿c)Ⅱmx=Ⅰ+(v+⊿v+)Ⅱmx(v+⊿v+)Ⅱmx++=(c+v+m)Ⅱmx(v+⊿v+)ⅠⅡmx(v+⊿v+)这个公式表明,第Ⅱ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个部类原有可变资本、追加的可变资本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反映了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13.1.4技术进步条件下的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必然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列宁把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因素引入马克思的公式,揭示了技术进步条件下社会扩大再生产必须满足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条件。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社会扩大再生产运动表现为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长得快,在积累起来的资本价值中,转变为不变资本的部分要比可变资本大。这样,如果其它条件相同,对于生产资料的需求要比对于消费资料的需求增加得更快,从而,生产资料的生产比消费资料的生产必然要增长得更快。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不能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的发展,因为生产资料的生产最终要受个人消费的限制。第Ⅰ部类生产的发展,需要追加劳动力,就必须依靠第Ⅱ部类提供消费资料。没有第Ⅱ部类生产的扩大和发展,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迟早会遇到产品实现的困难,而不能持续扩大和发展。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意义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化生产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商品经济社会,社会化大生产按比例发展是自发地形成,通过经济周期波动来实现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平衡都是偶然的,各个领域中使用资本的比例固然通过一个经常的过程达到平衡,但是这个过程的经常性本身,正是以它必须经常地、往往是强制地进行平衡的那种经常的比例失调为前提。”(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2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第562页。)马克思揭示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再生产理论,是研究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琼·罗宾逊认为,扩大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最有价值的部分”,它被“卡莱茨基所再发现,并用来作为解释凯恩斯的问题的基础,又被哈罗德和多马进一步发展成为长期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13.1.5技术进步条件下的两大部类发展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技术进步一般是指技术在实现一定目标过程中所实现的进步与变革。这里的目标是人们对技术应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及其实现程度。在实践中,技术进步表现为对原有技术研究、改造、革新所取得的新成果。技术进步促进了两大部类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两大部类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2)两大部类的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3)两大部类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的适应能力得到提高。(4)两大部类的结构得到提升。三次产业按现代产业结构的划分方法,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三次产业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总称。1940年英国经济统计学家克拉克在《经济发展条件》一书中,又把产业结构划分为三大部门:第一部门以农业为主;第二部门是制造业;其它的经济活动属于第三部门,称为“服务产业”。此后,世界上多数国家在划分产业结构时,沿用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我国三次产业划分我国国家统计局参照国外的做法,对我国的三次产业作了如下划分: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部分。第三产业内部划分具体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生活福利事业;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以产值和就业人口作为衡量指标,三次产业规模发展的顺序为,在经济发展起步之前,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逐渐超过第一产业并居各产业之首;在完成了经济起飞进入了成熟的市场经济后,会形成第三产业为首、第二产业居中、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最低的经济格局。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表现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再生产顺利发展,表现为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1)农业和工业的协调发展。农业和工业是国民经济中两个主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们在再生产中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农业向城市居民提供的粮食和副食品,必须和城市所增加人口数量相适应;向工业提供的农产品原料的数量,必须和工业扩大再生产时对这些原料需要量的增加相适应。同时,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工业向农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必须和农业扩大再生产时对各种农用生产资料增加的需要量相适应,必须和农村居民提高生活水平后对日用工业消费品增长程度相适应。正确处理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不仅有利于工业和农业本部门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协调发展。(2)农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农业内部按照劳动对象、生产过程和产品用途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可划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等生产部门。种植业提供对粮食、经济作物产品和牧业对饲料的需要。林业除提供木材需要外,对发展农业本身十分重要。森林又是能调节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