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地《政治经济学》第四版课件2016年修订:第十四章-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4.1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4.2二元经济结构和新型工业化道路14.3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14.4地区经济和协调发展14.5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4.6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4.1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4.1.1经济发展的内涵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发展的含义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经济发展内涵的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数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通过增加投入或提高效率获得更多的产出,构成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投入结构、产出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各种结构的协调和优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环节。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效益水平、社会和个人福利水平、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经济稳定程度、自然生态环境改善程度的提高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是经济发展的最终标志。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经济增长不仅包含在经济发展之中,而且还是促成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物质保障。一般而言,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经济增长只是指一国经济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进展,其发展程度需要用能反映这种变化的综合性指标来衡量。14.1.2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采取经济、社会、政治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标准来衡量;在第一类指标体系中,获得较好反映的有两种,即由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设计的综合指标体系和由世界银行设计的世界发展指标体系。这两套指标体系尽管所列项目不尽相同,但都包括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估计寿命、死亡率、识字率、就业率、人均热量、人均居住面积等经济、社会指标。另一类是采取生活质量标准来衡量。第二类指标体系,是由美国海外发展委员会的摩里斯博士提出来的,中文译名为“生活的物质质量指标”,简称为PQLI指标体系。它用人们在1岁时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等三项指标组成一套简便的综合指数,每项指数都用百分制表示每个国家的成绩。这一指标体系的特点是简便易算。国内学者近年来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提出一套“社会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人均GNP、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四个部分组成,分解为16项指标。14.1.3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都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内涵要比经济增长的内涵宽得多,因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就要比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多而复杂。其中,自然因素、人口数量、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四大因素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自然因素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构成及其分布状况,对经济发展关系极大。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或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自然资源是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自然资源数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不同,劳动生产率也就不同。第二,自然资源是形成产品实体的物质源泉,其质量决定着社会产出品的效用,数量决定着社会产出品的规模。第三,自然资源是制约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一国自然资源的构成不同,会由此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产业部门。第四,自然资源制约着生产力布局。自然资源利用、开发的原则从效率优先的原则出发,客观上要求根据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状况来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良好的自然资源只能提供经济发展的优越基础和可能性,只有把潜在的资源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起来,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现实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必须遵循以下六项原则:第一,立足基本自给与适当进口相结合的原则。第二,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开发与节约相结合的原则。第四,因地制宜的原则。第五,综合利用的原则。第六,开发的超前准备与后续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人口数量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人口发展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相适应。一方面,人作为生产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一定的人口数量是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适应的人口增长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人作为生产者又是有条件的,不仅要同生产资料相结合,还要受年龄、体质和技能的限制。而人作为消费者又是无条件的,从生到死整个周期都要消费。人口的过快增长的影响人口的过快增长对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第一,使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如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更加短缺。第二,削弱了资金的积累能力。第三,阻碍了人力资源的发展。第四,给社会吸收劳动力就业和提高就业效率带来了困难。第五,限制了社会和个人福利的增进以及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的提高。第六,造成了自然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受人为破坏。此外,还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有的甚至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安定。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强大武器。第二,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第三,能改变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的构成,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第四,它是促进生产关系变革和制度创新的有力杠杆。接上页第五,它是促进文化教育知识的不断更新,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培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的强有力的手段。第六,为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奠定了基础。第七,能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第八,能引起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使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日趋国际化。第九,它还是一国国防现代化的基础,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文化教育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是通过人力投资实现的,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力投资,一是智力投资。教育是对人的智力投资,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各种途径中最重要的途径。教育虽然不能直接提供产品,但能提高生产产品的劳动者的智力素质和思想素质,从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源泉。尤其在当代,如果说科学技术是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那么,教育则是推动这个火车头的动力源。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85年的统计,文盲数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相反方向变化。经济发达国家平均文盲率为2.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8324美元;发展中国家平均文盲率为38.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则下降为656美元;最不发达国家平均文盲率为67.6%,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195美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育能够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素质。经过教育形成的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的存量越大,越来越成为当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现代经济增长有两个趋势,一是从资本——收入比率的长期变动来看,资金相对于收入而言使用得越来越少;二是国民收入相对于国民资源(用于生产收入的土地、实际劳动量和再生产性基金的数量)而言增长得越来越快。产生这两个趋势的根源是人力资源的增长,人的能力的改进,这最终是教育的作用。第二,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唯一途径。为加强综合国力,世界各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发展高新技术的竞争,其实质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是人们掌握和运用最新技术能力的竞争。在这场世界空前的、全球规模的经济和科技激烈竞争中,竞争的焦点是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的核心则是人才竞争。为在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发达国家都在大幅度地增加教育投资,大力培养年轻科技人才。14.1.4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基本内容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深刻论述过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形成了关于发展问题系统而丰富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战略设想,并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关于发展问题的很多重要思想。接上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正是在继承和发展上述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党的十八大报告则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是适应国内经济社会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在一定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关乎经济健康、稳定、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经济发展理念、路径、内部动力、外部环境等方法、手段的组合或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认识的深化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中,曾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作为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之一提了出来。但由于我国客观存在的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差距大等基本国情和体制限制,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中共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分析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发展多

1 / 1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