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地《政治经济学》第四版课件2016年修订:第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章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本章主要内容7.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基本经济制度7.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7.4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7.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1.1中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我国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便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定的初级阶段起始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即50年代中期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终结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把我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含义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特指中国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而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在这个阶段中,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已占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必须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共对中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再认识的巨大成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中没有明确的论述。他们只是提出了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两阶段论,即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背景资料)关于初级阶段的提法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对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论述。1987年8月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则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再认识的巨大成果。接上页十八大报告则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国情和出发点。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中国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就要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它要求我们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原因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这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和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可以超越,但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是不可超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完成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在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规定性的同时,存在着既不同于“过渡时期”,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力水平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总水平还比较低,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多层次的生产力。生产社会化程度从整体上看也不够高,科学技术比较落后,在一些地区和部门还存在大量的小生产,从而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成熟性。第二,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应当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与过渡时期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是根本不同的。区别在于公有制经济在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中是否占据主体地位。现阶段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中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条件下的并存,而过渡时期是以私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条件下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是私有制经济处于被改造条件下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第三,在分配结构与分配方式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制度,使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者、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各按其提供的生产要素参与社会分配,取得工资、利润、利息、地租等收入)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营方式,按劳分配只是社会主义经济内部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而不是唯一的分配原则。除了存在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着非按劳分配形式,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7.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则构想不等于现成模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各国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条件,设想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原则,但他们并没有对未来社会规定现成的模式,并反复强调,未来社会是一幅什么图景,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这完全应当由各国共产党人根据具体的条件来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中国的探索与失误我国建国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基本上照搬了苏联模式。到5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使中共党的领导人开始意识到苏联体制的弊端以及斯大林有关社会主义的理论观念不完全符合中国实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提出以苏联为鉴走自己的路。毛泽东在50年代提出的“通过技术革命,加速现代化、工业化”,“走出一条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等思想,显示出毛泽东当时已察觉不能不顾中国国情而照搬苏联模式。1956年毛泽东写作《论十大关系》的起因就在于剖析苏联模式,总结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子。毛泽东强调,中国工业化必须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旨在探索一条不同于西欧和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提出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要走自己的道路的思想。毛泽东与工人在一起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发展和变化,指出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及时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轨道上来。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又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明确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后来由于“左”的失误而中断。改革开放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78年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把马克思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又系统地论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意的问题第一,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二,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三,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第五,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第六,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第七,必须坚持和平发展。第八,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7.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基本经济制度7.2.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以国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所有制结构的概念亦称“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一定社会形态下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构成。除原始公社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外,各种社会形态一般都同时并存着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这是由一国范围内各地区、各部门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所决定。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其中占主体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社会的性质。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包括: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劳动者个体所有制、中外合营企业等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等形式。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因我国现阶段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是因为:第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因此,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中占居主体地位,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第二,只有以公有制为主体,才能有利于调动广大职工和劳动者的积极性,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种优势,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应该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控制力上。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迅速,国有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国有经济仍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公有制经济仍然占主体。今后,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有经济的比重还可能会减少一些,但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为了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1 / 1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