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部编本人教版纪实作品的阅读教学目标•1.通过自由阅读,初步感知作品中的人物特点,激发进一步阅读探究的兴趣;•2.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本书。1937年10月,《西行漫记》(直译应为《红星照耀中国》)由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1938年12月18日上海复社翻译出版中译本时,由于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考虑到联合统一战线等情况,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尽管这样,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该书还是成了一部禁书。《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题目解说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埃德加·斯诺(1905-1972)于1905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年轻时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时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28年到达中国的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以后兼任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的特约通讯员。1930年以后,为采集新闻,遍访中国主要城市和东三省、内蒙、台湾及日本、朝鲜、荷属东印度。他是首先把鲁迅著作介绍到西方的人之一,也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在他的一生中,除了为欧美报刊写作通讯稿以外,他完成了11本著作,其中极大部分是和中国问题有关。他所写的《西行漫记》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作者简介1931年9月,斯诺以《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的身份在上海结识了宋庆龄,他们在一家巧克力店里从午间畅谈到晚餐时分,不久后斯诺第一次受邀前往位于法租界的莫利爱路两层楼寓所(今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拜访。据《宋庆龄年谱》记载,斯诺渴望到中国共产党的陕北根据地考察,并于1936年春专程到上海拜访宋庆龄请求帮助,“以便到红军地区以后起码作为一个中立者的待遇”。创作背景也是在这年春天,经宋庆龄的努力沟通,斯诺和外籍医生马海德都得到了确认口信。《宋庆龄年谱》上说,当时宋庆龄曾对马海德说:“中共中央想邀请一位公道的记者和一名医生,到陕北实地考察边区的情况,了解中共的抗日主张,我看你和斯诺一块儿去吧!”1936年春夏之交,宋庆龄促成斯诺与马海德前往陕北,安排接头和护送的就是“红星”中提到的“王牧师”(真名董健吾)。于是,后来读者们能够在《红星照耀中国》的开篇中读到,(宋庆龄)用隐形墨水准备了给毛泽东的介绍信以及得到北平朋友的帮助等。在延安,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主题思想《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在本书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第一章探寻红色中国讲述作者对红色世界的好奇,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的秘密。并且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成与共产党达成一致搞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内容梗概第二章去红都的道路讲述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并讲述了国民党通过“民团”这一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介绍了周恩来及贺龙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独特的个人魅力。介绍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们因为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而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内容梗概第三章在保安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谈到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红军大学开展的各项课程以及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第四章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本章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第五章长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着生记叙了第五次大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原等艰难英勇的事迹。第六章红星在西北讲述了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灾荒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而政策。第七章去前线的路上讲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对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第八章同红军在一起讲述了作者深入到真正的红军内部,了解他们年轻、精神饱满、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装备出色、政治觉悟高,才使得他们成为铁打的军队。并且讲述了促使司令员彭德怀走上革命道路的悲惨童年经历,以及他独特的个人魅力。红军采用游击战术的原因和策略。红军战士健康丰富的生活。第九章同红军在一起(续)共产党军事领导人徐海东的人生历程以及中国残酷的阶级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杀戮和苦难。讲述共产党团结回族人民抵抗压迫者的策略。第十章战争与和平讲述红色中国的少年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代表着中国的希望,讲述共产党为建立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领导人朱德极其杰出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第十一章回到保安讲述了在敌人封锁下的保安地区,红军丰富多彩的生活。讲述了俄国对于红色中国的影响以及德国顾问李德指挥作战时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第十二章又是白色世界详细记述了“西安事变”的具体经过、结果,以及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并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片段一:从1924年春至1927年国共关系破裂之前,毛泽东往返在广州和上海之间,同时在共产党中央和国民党中央工作,因为在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决议,“参加国民党,和它合作,并组织联合战线以反对北洋军阀。”毛泽东在湖南的农民工作中对于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提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施激进的土地政策和积极地组织农民。”“即实行广泛的土地分配。”片段赏析但毛泽东的建议没有得到陈独秀的支持,可以说是反对的,因为在中共的“五大”上,甚至没有讨论一下毛泽东的建议。陈独秀主导的思路是将“地主”定为拥有五百亩以上的人。毛泽东认为这“是全然不适合和不切实际的,而且忽视了中国土地经济的特质”,“陈独秀是中国党的彻头彻尾的独裁者,他甚至不同中央委员会商量就做出重大的决定。”赏析: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的工作中,毛泽东先后担任过国民党的宣传部部长,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所长和第五任农民部部长,还有主编国民党的刊物《政治周刊》。毛泽东在革命实践活动中,总是有着自己的独立判断,并要经过实践考查,所以他敢于挑战权威,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这是毛泽东能够形成独立思想并正确引导中国革命的可贵品质。片段二:众所周知,1927年4月开始,国共的合作彻底的决裂。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著名的“八七会议”,开除陈独秀出中央政治局。之后,毛泽东被派往湖南组织“秋收起义”。在组织秋收起义过程中,毛泽东经常要行走在安源矿工和农民自卫队之间,有一次毛泽东被地方的民团所捕获,“他们命令将我押解到民团总部,要在那里杀死我。不过,我曾向一个同志借了几十块钱,我想用它贿赂护送兵来放掉我。那些士兵都是雇佣来的兵,他们并没有兴趣看我被杀,所以他们同意释放我。但是那个押送我的副官不肯答应,因此我决定还是逃走,但是一直到我距民团总部二百码的地方才有机会。在这个地点,我挣脱了,跑到田野里去。我逃到一块高地,在一个池塘的上面,四周都是很长的草,我就躲在那里一直到日落。士兵们追赶我并且强迫几个农民一同搜寻。好几次,他们走到很近的地方,有一两次近得我几乎可以碰到他们,可是不知怎样地没有发现我,虽然有七八次我抛却希望,觉得一定再要被捕了。最后,到了日暮的时候,他们不搜寻了。”赏析:任何人都会有遇到危险的时候,毛泽东也不例外。这个故事情节和他的心理活动启发我们,没有价值地死去是不可行的,此时应想尽一切办法保全生命,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必须做出努力。同时,我们也明白,伟人也同平常人一样,有着正常的喜怒哀乐,伟人也是从平常人中锻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