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文言虚词复习(含有练习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常用文言虚词复习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替”、“给”动词“作出”、“制定”六王毕,四海一黄鹤一去不复返动词统一副词一旦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令壮者无取老妇留取丹心照汗青助词通娶夺取动词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A、少数沿用下来学不可以已B、有的完全消失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投诸渤海之北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而”的用法:(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一、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练一练解释下面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见学案)1.而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⑦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1.①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为了、为的是”②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③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④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⑥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⑦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⑧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何”的用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发问,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二、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二).用作副词。1、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程度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战?(《曹刿论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2.何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练一练解释下面虚词在句中的含义(见学案)2.①通“呵”,“喝问”②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什么”③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哪里”④疑问副词,“为什么”⑤疑问副词,“怎么”⑥副词,表程度深,“多么”“乎”的用法(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三、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4、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生乎吾前……(《师说》)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此用法很少见。例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赤壁赋》)3.乎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③延伫乎吾将反(《离骚》)()④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⑤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⑦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练一练解释下面虚词在句中的含义(见学案)3.①介词,相当于“于”,表示对象②语气助词,表示推测,“吧”③语气助词,表示句中停顿④语气助词,表示感叹⑤语气助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吗”或“呢”⑥用作介词,相当于“于”,表示比较⑦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表转折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乃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才,《触龙说赵太后》)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却,竟然《石钟山记》)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只,仅仅。《吕氏春秋》)四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3.用在句中,起确认作用,表判断可译为“是”“就是”等。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4.乃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练一练解释下面虚词在句中的含义(见学案)4.①副词,表承接,“才”②副词,表转折,“竟、却”③表示范围的限定,相当于“仅仅”“只”④副词,表肯定,相当于“就是”“原来是”⑤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五、“其”的用法(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它”“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2、活用为第一人称。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一定”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婉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或表选择,。例如:其如是,孰能御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如果”可译为“是”“还是”5.其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②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③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⑤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练一练解释下面虚词在句中的含义(见学案)⑦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事》)()⑧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⑨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⑩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5.①语气副词,表婉商语气②语气助词,无义③语气副词,表揣度④副词,“岂,难道”⑤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⑥代词,表第三人称,“他”⑦副词,表假设,“如果”⑧代词,表第三人称,可译为“他的”⑨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⑩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一).用作连词。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河水清且涟漪。(《伐檀》)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且六、(二).用作副词。1、相当于“将”“‘将要”,。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2、“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3.复音虚词“且夫”,用于句首,表意思更进一步,可译为“再说”,“况且”。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6.且①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②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③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⑤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⑥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⑧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练一练解释下面虚词在句中的含义(见学案)6.①副词,姑且②副词,暂且③副词,将要④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⑤副词,表示另提一事,“再说”⑥句首语气词,还有,表示进一层⑦连词,表并列关系,“并且”⑧连词,表让步,“尚且”“若”的用法(一).用作代词。1、表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二).动词,好象,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杜少府之任蜀州》七、(三).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1 / 10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