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评课稿谷彩宏12月10日上午,在初二(2)班教室听了杨晓帅老师的一堂后,很受启发,获益匪浅。现就我个人的听课感受,对这堂课评价如下。一、评教学目标《范进中举》是冀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属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自渎篇目,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都作了选录。本单元都是“小说”,目的在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中学生阅读赏析小说的能力与技巧。杨老师结合学生、教材及考点要求的情况,将这篇小说的教学目标分层设置为:知识目标:①了解作品及作者。②掌握文中重要字词的音义。③能疏通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能力目标:①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去分析人物形象,并能体会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②学习小说对比、夸张的讽刺艺术。情感目标:①通过学习课文,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及学习知识的真正作用。这样逐层推进的目标设置,既落实了文学作品阅读对于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又把新课程“美育”的目标根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了学生以文本为窗口来观照社会、思考人生的意识。二、评教学思路基于上述目标,杨老师预设这样的教学思路: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音义,梳理小说情节内容——结合课堂预习检测,明确重点字词及情节——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即品析精彩段落、分析人物形象、结合人物关系变化探究小说主题。如此一来,就把小说阅读与赏析的文体意识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使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小说的核心要素——人物呈辐射状展开,将小说三要素的作用具体化,提高了学生概述故事、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的能力。因而,整堂课结构清晰,循序渐进,学生思维活跃,在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了与文本、作者、时代的情、智、理的对话,享受到了探究的乐趣,感受到了艺术经典的韵味,激发了鉴赏性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三、评教学过程杨老师的这堂课采用的虽然是传统的板书教学,但却完全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杨老师把这堂课的课型定位为“合作、探究、欣赏”课。因此,在组织课堂、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对话时,各个环节衔接紧密,紧扣预设方案展开且适时加以变化。我把他的教学流程归结了一下:杨老师先是以假设孔乙己中举导入课文,补充介绍作者及作品情况,点拨学生积累相关文学常识,明确了吴敬梓的生活年代、人生经历,《儒林外史》的文学史地位——第一部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拓展了“外史”跟“正史”、“野史”的关系,窜连了吴敬梓的父亲吴霖起“拔贡”出身通过的是京城礼部进行的“会试”,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作家经历相映照,加深印象。接着,杨老师叫学生上黑板标注拼音,强调重点字词——激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小说的大致情节,对学生的复述作了及时的指导和鼓励评价。然后,引领学生一起复述情节,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并据此切入文章精彩片断的赏析。此时,点燃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那种由于听课老师较多而造成的紧张感融化了。而更为精妙的是:杨老师抓住学生的发言情况,用一个问题导入了对文章重点段落的赏析——小说的中心事件是“范进中举”,结合文章的这个标题,我认为文章有一段写得最精彩。大家认为应该是哪一段?把教师自己的阅读体会和学生的情感体验一结合,课堂对话如何深入的难题得到了圆满解决。加上教师的板书提示,文章的写作特色与情感基调得到了以点带面的强化。在完成文段赏析后,杨老师乘热打铁,继续用问题来引导学生逐渐走向对小说的主题探讨。一共“量身定做”了三个问题:范进只中了一个举人,也就是才通过了乡试就欢喜得发疯了。大家看看范进中举发疯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结合文中语句,看看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社会地位有何变化?——围绕范进中举、发疯的过程,他周围的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从这些人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这篇小说揭露了什么?批判了什么?最后,归纳学生对文章主题的解读,陈老师作了小结。学生在记笔记的过程中,再次学习了小说主题的归纳方法。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杨老师设置的六个主要问题,层层推进,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与自由表达,师生合唱,起伏有致,充分发挥了两大教学“主体”的课堂建构功能,令人茅塞顿开,大受启迪。四、评重点难点杨老师把“结合典型的人物描写,从动作、语言中分析人物性格,追究形成人物性格的原因”作为本堂课的重点,把“分析课文中各种任务的变化原因、认识封建社会中各种人物对功名、富贵的痴迷和丑态”作为难点,并设计了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在整体感知小说情节的基础上,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从教学过程及效果来看,这样的突破策略得到了丝丝入扣的实施,取得了圆满的预期效果,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杨老师不仅立足于小说阅读教学的常规方法指导,也不只是为了带动学生感受了文章艺术魅力就此打住,而且还注重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如,学生赏析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段落时,针对学生不指明语段所在具体页码、自然段的情况,马上发问:标没标段落序号?引起其他学生注意养成严谨的预习习惯。)、人物形象分析与小说主题解读方法的灵活规范化巩固应用。这也算是每一位执教者默认的重点和难点吧。五、评教师素质善于抓住学生情绪反应来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引导,是杨老师的魅力所在。无论是窜讲还是做示范模拟朗读,杨老师都能做到声情并茂,配以得体的身势语言,从而营造出了愉悦自由的课堂气氛。面对学生理解方面的不足,耐心加以引导,及时作出鼓励性评价,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在课堂大合唱中,杨老师让学生唱主角,把自己的阅读体验作为参照和珠线,有效地深化了学生对文本解读,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课堂。此外,从课堂反馈情况来看,杨老师还注重保持教学思路的稳定性,让学生熟悉自己的授课套路,进而找到参与课堂的方法,师生配合默契,互相学习。还有一个细节,女生畅所欲言的积极性比较高,尤其是最爱敢于发表自我观点的那三个女生,整节课上她们的声音几乎没有间断过。为此,杨老师有意识地调节了男女平衡,给男生相当的发言机会,直接点明让他们参与了进来。六、评板书设计杨老师的板书分为三块:一是课前板书,即预习检查部分。将课文重点字词在课前休息时就板书出来,有利于学生自我检测、勾画标注,对课文进行“再预习”,提前感知文本。其次是主体板书,即赏析第五自然段写作特色的板书,将主人公(范进)和次要人物(老太太、众人、范妻)依次纵向罗列,正面与侧面相互映衬,动作、语言、神态、肖像等描写分条并举,简洁且明了。加上相应的窜讲补充、口头明确,学生的心神既能超脱于书本之外,在教师的点拨中豁然了悟,又时时专注于课文中间,顺着原文语句旁批作注。第三种是潜板书,在归纳小结小说主题时,杨老师口述,学生笔录。这种“隐形”的板书格式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听写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取到了及时复习巩固、加深理解层次的潜在效果。七、我的建议杨老师的这节小说欣赏课,教学设计科学,教学过程完整,师生互动融洽,堪称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一个成功范例。在这节课的观摩学习中,我所获得的经验与启发让我难以再作吹毛求疵的指陈,唯有一条个人经验想与陈老师互通有无:一是关于情节梳理与概括:在学生复述完故事内容后,我们可按“人物+事件”的格式,为相应的情节拟一个小标题。我所拟的标题依次是:范进“进学”,胡屠户前来“贺喜”——范进要盘缠遭胡屠户臭骂——乡试回来,范进上集卖鸡——报录人报喜,邻居飞奔集上寻范进——范进看喜帖,喜极而疯,疯跑集上——众人商议治疯之道——胡屠户喝酒壮胆,上集市治疯——范进醒后,张乡绅送钱送房攀交情——范进送银给丈人,胡屠户假意推托收银子。这样更便于学生掌握小说情节的归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