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专题一-初三语文文言文篇目梳理及备战演练--第11篇-醉翁亭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篇目梳理及备战演练第11篇醉翁亭记上一页下一页考情检索:2009年实验区考查版本导航:★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11课★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1课★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27课上一页下一页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醉翁亭记醉翁亭位置所在:酿泉之上亭名由来:太守自谓山景图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山水之乐宴游图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酣之乐晚归图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乐乐人之乐与民同乐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1.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统编教材思考探究)【答案】第1段由远及近,先用“环滁皆山也”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然后用“望”“行”二字把读者的视线由西南诸峰引向琅琊、酿泉,进而“推出”醉翁亭。这样写,静的山与动的泉相映成趣,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2.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统编教材思考探究)【答案】“若夫”,文言文中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像那……”的意思;“至于”,用于一段话的开头,相当于“说到……”,可不译;“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这三段之间借助“若夫”“至于”“已而”三个词语衔接,一气呵成,脉络分明,展开了景物——游乐——归来的一幅幅画面。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3.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统编教材思考探究)【答案】主要表现了三种“乐”: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水的热爱以及“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也含蓄地流露出作者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4.《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在后世流传,找出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统编教材思考探究)【答案】①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②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很多人相聚吃饭、饮酒的热闹场面。③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并不在于喝酒。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地方。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5.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答案】交代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命名缘由。写对山水的喜爱,点出“乐”字,贯穿全文。6.第二段中“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写朝往暮归对四时不同景色的游赏,照应前文的描写,并由景美写到人乐,点出“乐亦无穷”,为下文写人叙事做铺垫。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7.第三段作者写滁人之游,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此画面反映了什么?【答案】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往来而不绝”,描绘了众人游的热闹景象,从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政绩。写了众人的乐,也暗含了太守的乐。8.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答案】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9.第三段中作者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滁人”跟随太守出游的欢乐场景。请分析他们“从太守游而乐”的原因。【答案】滁州百姓爱戴太守,愿意跟随太守出游;太守治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10.第三段写宴饮的鱼、酒、野味、野菜皆取之当地,意在表明什么?【答案】意在夸耀滁州的富足,也表明了野餐的简朴。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11.第三段作者反复描写“乐”的场景有什么作用?【答案】意在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同时也是为了表现作者治下政治清明的社会现实。12.如何理解第三段太守的“醉”?【答案】太守的“醉”是为山水之乐、宴酣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民同乐而醉。“醉”既照应了上文太守的“醉翁”名号,又开启下文,点明太守“醉”与“乐”的原因和内容。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13.本文最后一段运用了哪种手法来写“乐”?哪种“乐”的境界最高?为什么?【答案】衬托。作者巧妙地运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乐”在这里得到了升华。14.第四段中“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有何作用?【答案】总结上文,并同前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相呼应,体现了“醉”与“乐”的关系,揭示了文章主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15.文章结尾“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有何作用?【答案】最后点出太守姓名,解开全篇悬念,收束全文。文章至此结束,饶有余味。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16.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描写景物时又着眼一个“醉”,作者是怎样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的?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答案】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写一笔,更借“山水之乐”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特。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了“醉翁之意”不只“在乎山水之间”。到文章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点出全文主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一、古今异义1.野芳.发而幽香古义:今义:2.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今义:花芳香意趣,情趣意思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3.山间之四时.也古义:今义:4.射.者中,弈者胜古义:今义:季节时间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击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二、一词多义1.归云归.而岩穴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吾谁与归.2.谓太守谓.谁太守自谓.也3.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动词,聚拢动词,回去动词,归依动词,为,是动词,命名动词,居高面下,由上看下动词,靠近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4.乐山水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名词,乐趣形容词,欢乐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5.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溪深而.鱼肥朝而.往,暮而归杂然而.前陈者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递进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却,可是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三、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山.行六七里山:(2)杂然而前.陈者前:(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4)名.之者谁2009河南名:(5)故自号.曰醉翁也号:(6)至于负者歌.于途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名词作状语,在前面名词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名词用作动词,取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取号名词用作动词,唱歌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2.形容词活用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快乐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四、统编教材课下注释1.环滁..皆山也环滁: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林霏开:霏:环绕着滁州城茂盛的样子居高面下意趣,情趣树林里的雾气散了弥漫云气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6.云归而岩穴暝.暝:7.野芳.发而幽香芳:8.佳木秀.而繁阴秀:9.至于负者..歌于途负者:10.行者休于树...休于树:11.伛偻提携....伛偻:提携:昏暗花茂盛背着东西的人在树下休息弯腰曲脊,这里指老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12.泉香而酒洌.洌:13.山肴野蔌.蔌:14.杂然而前陈.者陈:15.宴酣.之乐酣:16.非丝.非竹.丝:竹:17.射.者中射:18.弈.者胜奕:清菜蔬陈列,摆开尽兴地喝酒弦乐器管乐器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下棋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19.觥筹..交错觥:筹:20.苍颜..白发苍颜:21.颓然..乎其间者颓然:22.树林阴翳.翳:2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24.太守谓.谁谓:酒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容颜苍老原指精神不振,这里形容醉态遮盖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为,是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1分)(一)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二)子瞻①迁②于齐安,庐于江上。……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④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贵于外,而姑寓⑤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节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注:①子瞻:苏轼的字。②迁:贬谪。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④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⑤寓:寄托。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景四时之景.不同至若春和景.明B.绝往来而不绝.者绝.多生怪柏C.谓太守谓.谁太守自谓.也D.从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战则请从.D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答案】醉后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3.语段(一)中作者始终以“太守”自称,结尾才点出太守姓名,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答案】①前文中一直以“太守”自称,设置悬念,结尾点明太守是谁,解除悬念,体现了构思的巧妙;②前文以“太守”自称,突出一郡长官的身份,有助于表现与民同乐的主题;③结尾用设问的手法(故设一问),在自问自答之中流露出自豪、自得之意。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4.语段(一)(二)中“太守之乐”和“子瞻之乐”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4分)【答案】异:太守之乐是与民同乐;子瞻之乐是自得其乐(乐观豁达,以“适意”为乐)。同:都有虽遭贬谪,却能随遇而安(安然自适)之乐;都有寄情山水之乐。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导航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一)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