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书法史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甲骨文,是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成熟书法。1899年王懿荣在一种称为“龙骨”的中药材上面,偶然发现一些刻画符号。“龙骨”,就是龟壳,而上面的刻画符号,后来经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证明,就是“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是距今约三千四百年前的商代遗物。后来经过不断挖掘,出土甲骨片达十万枚之多;而上面的刻画符号,也总计达4500个,其中1700个被逐一破译和解释出来。甲骨文内容大多为卜辞,乃记载占卜吉凶之事件。一甲骨文王懿荣(1845—1900),字正孺,又字廉生、莲生,晚年自号养潜居士。谥号文敏,《清史稿》有传。王懿荣是晚清一流的学者,着名的金石学家,有很高的鉴赏能力。他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首先发现甲骨文,被称为“甲骨之父”,是中国收藏鉴定甲骨文的第一人。但他还没来得及对甲骨文进行深入研究,便在庚子国难中以身殉国了。王懿荣既是伟大的学者,又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其学术贡献与爱国节操将永世长存。二开创先河的秦汉书法1秦代秦代墨迹,今可见者有《青川木牍》、《侯马盟书》、《云梦睡虎地秦简》等。竹木简牍和帛书,告别了钟鼎器物的依托,使书法以墨迹的形式系统地出现了;而且,这些墨迹书体,已经由长而扁,由圆而方,开始了隶变之先声。秦始皇统一六国,实施书同文,制定规范统一的书体,即小篆。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秦诏版》、《秦铜量铭》,为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其书法通篇气息规整,而单字欹正多姿、大小随意,笔画之间则多呈平行态势。《峄山刻石》为秦始皇登临峄山时命李斯记颂其德所立,唐时已毁,现存者为宋人转刻(称《长安本》),该篆书圆转遒正,与《碣石颂》、《会稽刻石》、《泰山刻石》一样,为标准秦篆,是后世小篆之祖。章草,是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它属于草书由胚胎时期逐渐走向规范化过程中的一种体段。唐朝张怀瓘称之为“既隶书之捷”,是由隶书的简捷写法发展演变而成的,是隶书草化或兼隶、草于一体的一种书体,也可以说章草是草书中带有隶书笔意的一种书体。章草的起源,按照唐朝张怀瓘主张,“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因章帝所好名焉。”,认为章草起于史游所做的《急就章》,得名于汉章帝。另有因《急就章》得名和因用于章奏而得名的说法。隶书相传为秦朝程邈所创。程邈为县狱吏,因得罪秦始皇,被关押于云阳狱中。其时政务多端,文书日繁,小篆不便于速写。程邈身为狱吏,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便在狱中创造了隶书。这种隶书特点是扁阔取势,结构简单,笔画平直,有了波磔,与小篆相比,书写方便,易于辨认。秦始皇看后大喜,不但赦免其罪,还提升其为御史。这种字因是徒隶所创,又首先在徒隶中使用,所以称之为隶书。其实,据出土的文字资料来看,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先,就有隶书萌芽。程邈只是做了一番整理工作。但历史一般认为程邈是隶书的创造者。可惜他没有书迹留下来。秦代隶书的产生程邈2、汉代汉代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隶书的出现,是书法史乃至文字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此,书法告别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字的结构不再有古文字那种象形的含义,而完全符号化了。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作为书法艺术,它打破了原来篆书单一用笔的局限,而有了十分丰富的变化。前人称篆书笔法为“玉箸”,即玉作成的筷子,横平竖直,均匀圆润。字的结体规矩严谨,较少变化。隶书则不然,它的点划分明,粗细有致,波画有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用笔有方有圆,或方圆兼济。结体或险峻跌宕,坚挺雄健,或秀丽工整,圆静妩媚,或坚守中宫,凝重端庄,或大开大合,意气飞扬,可谓千变万化,各臻其极。这真是书法史上瑰丽的一章。近人康有为极力推崇汉隶,他在《广艺舟双楫》中写道:“书莫盛于汉,非独气体所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隶变的意义杜度,东汉京兆杜陵人。字伯度。一说原名操,魏晋人因避魏武帝名讳,改称杜度。御史大夫杜延年曾孙,汉章帝时为齐相。杜度以善章草著名。崔瑗,崔寔父子学杜度书,后人并称为“崔,杜”,为张芝师。张芝与朱赐书。自谓“上比崔、杜不足”。南朝梁庾肩吾《书品》列杜度书品上之中。唐张怀瓘《书断》卷中列杜度章草为神品,评曰:“虽史游始草,书传不纪其能,又绝其迹。创其神妙,其惟杜公。”又以张芝与杜度相论曰:“伯英(张芝)损益伯度章草,亦犹逸少增减元常真书,虽润色精于断割,意则美矣。至若高深之意、质素之风,俱不及其师也。”刘德升,东汉桓、灵帝时颖川人。字君嗣。相传行书为其所创,当时胡昭,钟繇并师其法。唐张怀灌《书断》卷上云:“行书者,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书断》卷中又云:德升“以造行草擅名。虽以草创,亦甚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列刘德升行书为妙品。刘德升蔡邕(公元133-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祀县)人。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年少博学,曾师事大儒胡广,汉灵帝时为议郎,因上书评论朝纲缺失,被诬流放。董卓擅权时,被迫任侍御史,拜左中郎将。卓被诛后,他亦被牵连,被王充所捕,死于狱中。蔡邕是东汉末年罕见的大学者,他通经史、音律、天文,善辞章,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在中国书法史上,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在书法理论或是在书法实践方面,都有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古代书法“典轨”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一、第一部官方教科书和书法范本:刊写《熹平石经》后汉书·蔡邕传》载:“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其盛况可见一斑。蔡邕二、创立“飞白书“与传授笔法:传说中的笔法传承之祖《辞海》曰:“飞白是一种特殊风格的书法。相传东汉灵帝时修饰鸿都门,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写字,蔡邕受到启发,作‘飞白书’。”唐蔡希综(法书论》“……魏繇忽见蔡伯喈笔法于韦诞坐上,自捶胸三日,其胸尽青,因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乃活。繇苦求不与。及诞死,繇阴令人盗开其墓,遂得之。”钟繇和蔡邕一样,都是入山学书,不同的是,蔡邕幸运地得到了天赐“素书”,获得笔法,钟繇作为继承者,把笔法传了下来。三、“三位一体的,书法理论体系:其定古代书法理论基石蔡邕本人是杰出的书法家,据说其书法结体谨严,点画俯仰,惫态百出,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之誉。他又善于思考和总结前人经验,因此在书法理论上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书论著作,流传下来的有《笔赋》《篆势》《笔论》《九势》四篇。其中《笔赋》大部分内容为唐宋类书引用而得以保存,只是略有闭失;《篆势》为卫恒《四体书势》全文引录;《笔论》《九势》两篇为宋代陈思《书苑蓄华》所辑录。一是书法物象论。主要是关于书法的“本源”问题。得出结论“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他直接把自然物象和书法从形象上和本质上联系起来,自然万物不仅是书法的物象之源,而且从视觉审美上也是书法取法的对象,自然之“象”也是书法之“象”,甚至都能化而为书法。在《笔论》中提出“为书之道,须入其形”,然后一系列的描述:“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二是书法性情论,主要是关于书法的“本质”问题。这种理论揭示了书法是一门抒情性艺术的内在特征,可说是蔡邕最为人称道的部分。他在《笔论》中开宗明义地强调:“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态性,然后书之。三是书法势力论,主要关于书法的“美学特征”问题。《九势》接着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用“肌肤之丽”来比拟“力在字中”的审美效果,真是恰如其分,我们可以想象(也可以感受到),健康的人的肌肤是光泽而富有弹性的,为什么呢,因为健康的人富有生命的“活力”,因此才使人感到肌肤的美丽。蔡岂以深刻的洞察力,看到了书法审美的根本要求在于“势”,它又通过笔力得以体现,“力”就成了“势”的动因和源泉。“力”的爆发和消退决定了“势”的表现,因此(九势》又指出:“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三完成书体演变的魏晋书法经由了隶书为主宰的两汉,书法至魏晋,是一个空前的丰收季节,至此,所有书体全面问世,尤其是草书、楷书、行书的独立门户。此一时期的书体变化也最为复杂多端,几种书体大规模地交轨并行,而不是单线发展。也可以说,在书法的实用与艺术这两个主要因子中,艺术因子空前活跃。天发神谶碑此碑又名《天玺纪功碑》、《三断碑》。篆书,三国·吴天玺元年(276)立。碑原在江苏江宁,已毁。传为华核文、皇象书。清嘉庆十年(1805)毁于火。此碑非篆非隶,下笔多呈方棱,收笔多作尖形。转折方圆并用,形象奇异瑰伟。其笔法及体势,在书法史上可说是前无先例,后无继者。曹魏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为楷书经典的开山之作。书法史上所谓的二王帖学派系,即出自东晋的王羲之与王献之。王羲之有章草《豹奴帖》、《十七日帖》、《寒切帖》,小楷《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王献之有章草《七月二日帖》,小楷《洛神赋》、王僧虔《太子舍人帖》。二王最有创新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是其流美飘逸的行草书,如王羲之的《初月帖》、《丧乱帖》、《二谢帖》、《快雪时晴帖》、《姨母帖》、《得示帖》、《游目帖》以及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帖》(唐人模本)等,而王献之则有《鸭头丸帖》、《中秋帖》、《二十九日帖》等。此外,王珣《伯远帖》,亦有二王法度(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合称三希)。王珣伯远帖《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之宝。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王羲之丧乱帖《丧乱帖》反映了丧乱时期痛苦不安的情绪,因无意于书,故书法越见自然。用笔结字与《兰亭序》比较,略带古意,有些专家推断此种体式的字应更近王羲之书法的本来面貌,所以成为研究王羲之书风的重要材料。《中秋帖》被人称为“一笔书”之祖,世传张芝“一笔书”到晋代仅有王献之独得其法。畅快淋漓的笔法叹为观止。晋人墨本《法华经残卷》,楷书而存隶书气息、得行书笔意,横笔轻起,捺笔重掷,在貌似谨严中暗含灵便,此类经生书,实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此外,楼兰出土的大批残纸,如《李柏文书》,不但使我们得以窥见晋人书法的真面貌,而且为研究当时书风的演化提供了实证。真书曹娥诔(lei)辞卷四民间书家大显身手的南北朝书法南北朝最突出的成绩是楷书,主要见于墓志碑刻当中。此一时期上续汉魏之隶意碑风,下开隋唐之楷体书韵。南朝名书家有羊欣、王僧虔、陶弘景、肖子云等。北朝名书家有崔浩、郑昭道、赵文渊等。“龙门二十品”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是魏碑书法的代表。魏碑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二十品的称呼最早见于清代康有为所龙门二十品著的《广艺舟双楫》和方若所著的《校碑随笔》。内容一般是表达造像者祈福消灾的。它的书法艺术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从而形成了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兼隶书格调,又孕楷书因素的独特风格,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魏碑”体的代表。《杨大眼造像记》\《始平公造像》、《孙秋生造像》、《魏灵藏造像》并称“龙门四品”。南朝墓志《爨龙颜碑》、《刘怀民墓志》、《肖胆碑》等,方圆并济,已在碑体书中露出楷书灵秀之风。梁时《瘗鹤铭》石刻,楷书而有行书、隶书笔意,开张纵逸,有摩崖气度。爨龙颜碑此碑笔画浑劲,结体跌宕恣肆,变化极为丰富,含韵于朴,寓巧于拙。在众多碑刻中不失自己的独特面貌。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列神品三种,此为三种之首。谓为“雄强茂美之宗”。瘗鹤铭刻于南朝·梁(传)天监十三年(514年),陶弘景书。楷书摩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