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央银行统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中央银行统计章节内容:第一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间指标体系第二节货币供应量统计第三节货币概览与银行概览第四节利率统计第五节信贷收支统计第六节货币购买力统计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间指标体系的构成;掌握货币供应量的层次、结构的变动分析,初步掌握货币概览与银行概览的编制方法;掌握平均利率和利率指数的计算,了解利率风险的产生及其预测防范,会用缺口分析和期间分析法对利率风险进行评估;学会计算几种主要的货币购买力分析指标。◎学习重点:货币供应量统计、货币概览与银行概览的编制、利率变动分析、货币购买力统计◎学习难点:货币概览与银行概览的编制、利率变动分析、◎本章学习的参考资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第一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间指标货币政策目标:币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实现目标途径:政策工具→操作指标→中间指标→最终目标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间接调控调控工具:货币政策工具;监测工具:金融指标中间指标一、货币政策中间指标选择的一般原则(一)可测性(二)可控性(三)相关性(四)抗干扰性二、货币政策中间指标体系货币政策中间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近期指标,另一类是远期指标。近期指标是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作用的对象,中央银行对它们的控制力较强,但这些指标离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较远;远期指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间接作用的对象,中央银行对它们的控制力较弱,但这些指标离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较近。(一)近期指标1.存款准备金2.基础货币3.短期利率4.货币市场行情(二)远期指标1.货币供应量2.银行信贷规模第一节完本节阐述五个问题:货币供应量概念;货币层次划分;基础货币;货币乘数;货币供应统计分析第二节货币供应量统计一、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总额,它是一个存量概念,一般表现为现金和除政府之外的全部居民和机构在金融机构的存款,反映了时点上全社会的支付和购买能力。只有社会公众用于商品和劳务以及证交易的货币存量才纳入货币供应量统计二、货币层次划分(一)货币层次的划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97年版的《统计手册》提出并推荐的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为:M0:指流通中的现金;M1:狭义货币,M0+可转让本币存款和在国内可直接支付的外币存款;M2:狭义货币和准货币,M1+一定期限内的(三个月到一年之间)单位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外汇存款+可转让大面额存单;M3:广义货币,M2+外汇定期存款+商业票据+互助金存款+旅行支票。(二)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我国1994年10月份正式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货币供应量分为以下三个层次:M0、M1、M3M0是指流通领域中以现金形式存在的货币M1狭义货币,包含流通领域中的通货,即M0以及住户、非金融企业等部门的可用于转账支付的活期存款。M2广义货币,包含M1以及准货币。所谓的准货币,指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与其他存款之和。2001年6月份第一次修订货币供应量,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M2。修订后M2的统计口径为:M1+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2002年初,第二次修订货币供应量,将在中国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到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现在公布的货币供应量就是在存款性公司概览中统计核算的。三、基础货币(一)基础货币的概念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强力货币、始初货币,因为基础货币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根据200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中的定义,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我国的基础货币由:金融机构库存现金、流通中货币、金融机构特种存款、金融机构缴存准备金和邮政储蓄转存款构成。我国基础货币统计表如P103表4-1所示(二)基础货币统计分析-----结构分析(补充)例题:下表是某国家1999年和2000年两年的基础货币表,试根据它分析基础货币的结构特点并对该国两年的货币供应量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某国1999年、2000年两年基础货币表18101854123345412335010056880200011622848273024123350100568801999结构%总量结构%总量结构%总量结构%总量非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其中:发行货币基础货币年份单位:亿元分析:第一,由上表可以看出,发行货币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是构成基础货币的主要部分(99年占89%,00年占82%),相对于二者,非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在基础货币中的比重较小(99年占11%,00年占18%);第二,1999年、2000年的基础货币总量未变,而且发行货币在基础货币中的比重也没有变化;不同的是2000年相对于1999年,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比重下降(下降7%),而非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比重相应地上升(上升7%)。因此,该国家在货币乘数不变的条件下2000年的货币供应量相对于1999年是收缩了。四、货币乘数(一)货币乘数的概念与公式货币乘数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的倍数关系,也称为信用扩张倍数或基础货币扩张倍数,基本上反映了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总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在货币供应量增长和紧缩时,分别起扩大和衰减作用。其计算公式如下:K=MS/B式中:K表示货币乘数,MS表示货币供应量,B表示基础货币从上式也可得出:MS=K×B即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一般地说,货币供给量等于流通中现金与存款总额之和,基础货币是现金和存款准备金之和,即:MS=C+D,B=C+R式中:C表示现金,D表示存款,R表示商业银行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因此,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可进一步表示为:式中:C/———现金漏损率,亦称现金存款比率;r———准备金比率。包括法定准备金率rd和超额准备金率re上式表明货币乘数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现金存款比率,二是准备金比率。在决定货币乘数的系数中,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只有法定准备金比率rd,而现金存款比率C′和超额准备金率re分别由社会公众和存款机构决定,它们不是固定的,而且很容易受经济活动的影响。所以,中央银行一般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或存贷款利率来改变货币乘数。分析(二)货币乘数统计分析(补充)中央银行在确定了货币供应量控制目标后,有两条途径来实现目标,一是变动基础货币的数量,二是调节基础货币乘数。理论上认为,货币乘数主要受四个因素的影响:(1)现金比率(流通中的现金与各项存款的比率)(2)法定存款准备率(反比)(4)超额准备率(反比)(3)非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中央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反比)其中,法定存款准备率、超额准备率和非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中央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是反方向的。也就是说,准备率越高、中央银行发生的对非金融机构的存款越多,货币乘数的放大作用就越受到限制,反之,货币乘数的放大作用将越得到发挥。而现金比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方向不是完全确定的。例题例题:已知我国1993年基础货币13146亿元,货币供应量34880亿元,法定准备金率13%,1999年我国基础货币33620亿元,货币供应量119898亿元,法定准备金率8%。要求:(1)计算1993年、1999年的货币乘数。(2)做出货币乘数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上的理论说明。(3)结合计算结果和有关数据请做出基本分析。解:(1)K=MS/BK93=34880亿元/13146亿元=2.65K99=119898亿元/33620亿元=3.57(2)货币乘数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的倍数关系。它在货币供应量增长和紧缩时,分别起扩大和衰减作用。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从而确定了货币供应量控制目标后,有两条途径实现目标,一是变动基础货币的数量,二是调节基础货币乘数。理论上认为,货币乘数主要受四个因素的影响,即:现金比率(流通中的现金与各项存款的比率)、法定存款准备率、超额准备率和非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中央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的影响。其中,法定存款准备率、超额准备率和非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中央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是反方向的。也就是说,准备率越高、中央银行发生的对非金融机构的存款越多,货币乘数的放大作用就越受到限制,反之,货币乘数的放大作用将越得到发挥。而现金比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方向不是完全确定的。(3)从计算结果看,1999年的货币乘数比1993年有显著提高。货币乘数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银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调到8%,导致货币乘数放大,加强了货币乘数放大基础货币的效果。五、货币供应量统计分析(一)货币供应量统计分析货币供应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社会有支付能力的购买需求。因此,货币供应量变化可以反映社会需求的变化。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层次与结构的变动分析,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社会总供求的相对变动情况。1.各层次货币变动分析通过对不同层次货币的增减变动进行分析,可判断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下面以2009年1~12月,我国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统计资料为例进行分析:货币供应量(2009-12)日期余额比去年增长(%)流通中现金狭义货币广义货币流通中现金狭义货币广义货币2009-1238245.97220004.47606223.5511.7732.3527.682009-1136343.86212493.2594604.7214.9934.6329.742009-1035730.23207545.74586643.2914.0932.0329.512009-0936787.89201708.14585405.3415.9629.5129.312009-0834406.62200394.83576698.9511.5227.7228.532009-0734239.3195889.27573102.8511.5926.3728.422009-0633640.98193138.15568916.211.4624.7928.462009-0533560.29182010.87548230.7711.2418.6925.742009-0434257.27178213.57540481.2111.317.5262009-0333746.42176541.13530626.7110.91725.52009-0235141.64166149.6506708.078.310.620.42009-0141082.37165214.34496135.31126.718.82008-1234218.96166217.13475166.612.79.117.8从上表资料可见:2009年我国货币供应量总体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09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2万亿元,同比增长27.68%,增幅比上年末高9.86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2.0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2.00万亿元,同比增长32.35%,增幅比上年末高23.29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2.28个百分点;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82万亿元,同比增长11.77%,增幅比上年末低0.93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3.22个百分点。M0、M1、M2同比均呈现衰退迹象,但绝对金额仍不断攀高。另外从表中可见,自2009年9月起,我国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增速反超广义货币供应量(M2),结束了为时17个月的“剪刀差”,M1增速的快速提升,反映了实体经济短期资金面活跃程度的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继续回暖,经济的活跃度在继续提升。尽管2009年12月末,M2及M1均同比呈现衰退,但M1仍超过M2,说明我国经济已走出偏冷的区域。因为M1、M2主要是反应目前经济的景气程度。一般M1低于M2的时候,通常处于一个偏冷的区域;当M1超过M2的时候,就意味着经济走出偏冷的区域。2.货币供应量结构变动分析2009

1 / 7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