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5、《老子》与老子思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本讲阅读书目及推荐版本:老子注(魏·王弼注,诸子集成本)老子校释(朱谦之撰,中华书局)帛书老子校注(高明撰,中华书局)老子注译及评介(陈鼓应撰,中华书局)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讲授提纲】绪言:《汉志》说道家一、老子和《老子》二、道的内涵和特征三、自然、无为四、贵柔尚下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绪言《汉书·艺文志》说道家: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古让字),《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三个含义】(一)道家出于史官,故能洞察古今成败存亡之道,提出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二)具体指实道家思想乃是一种“君人南面之术”;(三)道家思想本有“合于”儒学之处,只是有的“放者”偏独发展,“独任清虚”而弃绝仁义礼学。《汉志》道家论之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指》说道家,有继承也有很大不同。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继承】采纳司马谈道家为一种统治术之说,对“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看法也有所汲取(所谓“合于”儒术之类),并且,对道家性质特征的概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与司马谈的“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之说,也颇多相同。【相异】立场不同:司马谈站在道家立场,《汉志》则完全站在儒家立场。故司马谈对道家不置恶辞,而《汉志》则批评“放者”“绝去礼学,兼弃仁义”。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一、老子和《老子》关于老子其人,有一个问题似可确定:其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而稍早。据《史记》本传,孔子曾向他问礼;同样说法早见于《礼记·曾子问》(四次),《庄子》之《天地》、《天道》、《天运》、《田子方》和《知北游》各篇,以及《吕氏春秋·当染》。但也有人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人,如汪中、梁启超、冯友兰、范文澜、罗根泽、侯外庐、杨荣国等。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关于《老子》其书,梁启超(《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人认为成书于战国末期;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刘节(《古史考存》)甚至认为成书于秦汉之间;而更多学者则论定成书于《庄子》之前,也即不晚于战国中期。迄今比较普遍的看法:老子是春秋末战国初人;而《老子》成书于战国初、中期,可能是其后学所记,基本保存了老子的思想。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庄子·天下篇》: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天下篇》之总结:贵柔、处下、无为现代很多学者都曾从不同角度总结过老子的思想体系,但似乎都不能令人满意。盖因老子思想玄虚而散漫,想整理出一个切合原义的体系并不容易。比较好的方法:(一)从古今公认的概念入手去理解其基本思想;(二)老老实实地把他的思想分为几个方面来具体说明。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二、“道”的内涵和特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四章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十四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二十一章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1.道是无形的东西(“惟恍惟惚”)2.道产生于一切有形物之前(“先天地生”、“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3.道虽无形,但确是实存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湛兮似或存”)4.道为最原始的有生机的母体(“可以为天下母”、“万物之宗”)5.道体独立并且周行不止(“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道虽难以感官明确把握,但它却有实用实效:天地之间,其犹槖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三、“自然”“无为”【自然】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二十三章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五十一章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老子所谓“自然”的含义——“自然而然”(非指自然界)钱钟书:“‘自然’而然,即‘莫之命而常’,盖未尝别有所‘法’或舍己而‘学’,亦不自觉为‘教父’而供人之‘法’与‘学’也。”不学不法而自为,无所依傍而自为(接近后世玄学家所谓“自生”“自性”“自为”,“任自然”)。此解仍可能产生误会:自为也是“为”,有主动性,这就不是“自然”。故老子强调“无为”: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三十七章道生养万物的方式,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即自然而然,正是道在运行时的根本特征,是自然之道。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实现自然无为的根本之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四十八章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人“无知无欲”,就能实现“无为”,从而达到“无不为”的目的。★特别注意:“无为”不等于“不为”,“无为”是一种特殊的“为”(无知无欲的为,昏昏昧昧的为),“无为”不是目的,“为”才是目的——以“无为”为手段达到“为”之目的。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七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九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可见,“无为”正是一种“大为”。“无为”并不是完全消极的,它固然不值得充分肯定,但也不是全无可取。另外要注意:陈鼓应把“无为”解释为“不妄为”,显然不够准确;但是他大力改变了对老子的基本评价,说老子的思想是积极的,有贡献。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四、贵柔尚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四十一章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四十五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八十一章以上这些话是说: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而且往往是对立并存。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二十二章将欲噏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以上这些话说:事物不仅对立并存,并且对立的两面是相互转化的。即其四十章所谓“反者道之动”。钱钟书:“‘反’有两义:一者,正反之反,违反也;二者,往反(返)之反,回反(返)也。……‘反者道之动’之‘反’字,兼‘反’意与‘返’亦即反之反意,一语中包赅反正之动为反与夫反反之动而合于正为返。”前者为对立转化,后者为循环转化。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在这种无休止的绝对的循环运动的情况下,人的主动作为是完全无益的。在自然大化系统中,人不可能有所作为,所以老子强调“无为”。同样的,人在社会生活中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也是完全无益无补的,反而会产生很多问题,导致争夺和混乱,伤人害己。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十八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在老子看来,人们如果都不去逞竞才智,都“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社会就和平安定。所以,他主张“柔弱”“处下”: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四十三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七十八章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这是老子提倡的一种人生态度或处世方式。这种以柔弱胜刚强的人生态度之得以提出,从理性的意义上说,乃是由于老子对对立转化之循环世界的认识;从历史兴亡的意义上说,是作为史官的老子对历史发展的总结;从现实人生的意义上说,是他看到了争夺残害的残酷,以及最终都没有好结果的事实。第四讲《老子》与老子思想[思考与讨论]1、老子之“道”的内涵(或特征)。2、老子“自然”“无为”的内涵。3、老子思想的实践品格之检讨。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