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应注重材料积累和语言积累俗话说:“七妇难为无米之炊。”再高明的作家,如果没有足够的材料的积累,它也绝不会写出优秀的作品来,更何况那些知识面狭窄社会经验少,而又不善于观察,体验生活的中学生呢?对于他们来说写一篇好作文更不是一件易事。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积累大量的材料。(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社会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①这个比喻形象地揭示了生活对写作的重要性,可是有的老师却认为,现在的学生过着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的两点一线的生活,每天都是单调机械的重复,根本不可能接触丰富的社会生活,观察、体验、感悟生活就更谈不上了。此话虽有一定的道理。却不能作为学生写不出好文章的理由,因为过作同样的生活的学生中有写作能力很强的。大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②可见,即使是“两点一线“的生活,也绝不是单调、机械的重复!伟大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③观察也是作文最重要的能源,观察可以获得灵感,触发写作的动机。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要认识生活,反映生活,就必须观察和感知生活,获得写作素材。因此,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教会他们去观察,体验和感悟生活的方法。1、要求学生时时处处留心周围的一切,细心的观察自然与社会中的景和物,人和事,抓住事物的特征,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即养成练笔的良好习惯。法国大文豪福楼拜曾要求莫泊桑:“当你走过坐在自己店里的杂货商面前,走过一个吸烟斗的守门人面前,走过一个马车站时,请你给我描绘一下这个杂货商和守门人,他们的姿态,他们整个身体的外貌,要用画家那样的手腕传达出他们的全部精神本质,使我不至于把他们和任何别的杂货商,任何别的守门人混同起来。”这实际是在训练莫泊桑观察并抓住事物特征的能力。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可以效仿这些做法,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比如农村的日出日落情景、动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孕育生长过程、周围人们的悲喜之态、马路上的各种车辆特征——既可以写指定的观察对象,也可以写无意中的观察所得,既可以写事物的变化过程也可以写定格的瞬间,只要长期坚持就不愁练不出一双关于观察的慧眼来。2、要求学生留心对周围事物的主观感受,并且经常把这些主观感受和情绪记录下来。比如明朗的天空、幽雅的环境使人欢愉,沉闷的气氛、阴冷的天气使人忧伤,长久的思念使短暂变的漫长,极度的嘈杂使平静变得焦躁、突如惹来的噩耗使人悲痛欲绝,等待已久的成功使人欣喜若狂——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感悟,学生便会觉得写出一篇优美的文章并不是件并不太难的事,同时他们还会发现生活既不单调也不乏味,生活其实很精彩。(二)指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课外阅读,做好摘录和读书笔记。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现在绝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大多局限于课文,涉及课外的极少,即使阅读一些课外的书籍,质量也让人担忧,再加上没有明确的课外阅读目标和有效的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导致有限的课外阅读处于无序和消遣的状态之中,既浪费最宝贵的时间,又常常毫无收获。有鉴于此,语文教师还得教会学生从文字资料中广泛的积累材料。1、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目的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做好摘录。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很重,对于他们来说就不可能阅读过多的课外读物,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便成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为了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必须明确阅读的目标。比如学习记叙文在讲授有关基本知识后,可以分门别类的选一些记叙文佳作让学生通过阅读摘录那些写人的景的好句好段;学习议论文,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历史人物故事等书籍,摘录一些名人的典型事迹名人名言和有影响的典故;学习小说,则可以让学生阅读几部名著,摘录一些典型的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心理、语言的句子段落等,而后有这些摘录的要求必须明确,因为只有这样才有针对性,才能对写作有帮助。2、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使他们养成“动笔读书”的习惯。摘录完全是照抄现成的文字资料,读出笔记则不仅要记一些文字资料,还要写出自己的分析,归纳与体会。把摘录与读书笔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1)记录所读文章的内容和观点。如记叙文的基本事件,议论文的论点,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的特征,小说的基本情节,散文的感情脉络等,对于中学生来说困难不小,但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时间久了,分析归纳的能力也就提高了。(2)记录自己的感受,即心得。可以写对某篇文章,某段文字的看法,以及从中获得的新的知识;也可以在阅读中联想到某些现实问题,记几句自己的观点,探讨事理;还可以对文章进行品头论足,辨别真伪等,做这样的读书笔记常常能深化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三)引导学生从新闻媒介、网络中获取信息。光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科的博大精深,作文内容的百花齐放,便决定了我们摄取“养料”的多向性。电视、报刊、网络是我们了解社会,认识人生的极好的窗口,这个窗口提供的都是新鲜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信息,自然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时代瞬息万变,,信息包罗万象,社会发展也一日千里,收纳广博,可以让写作者手头素材丰富而生动,且能够与时代接轨,不致落后于当今潮流。我们指导学生写作,不是同样可以对美国攻打伊拉克,联合国对伊朗的核检查,抒发对和平的渴盼和呼唤吗?不是同样可以描述可怕的“非典”“禽流感”“5﹒12汶川大地震”带给人们的恐慌与焦虑,深思一下在灾难突降的时候正确的做法吗?不是同样可以表达对中国足坛盛事的热情,展望中国足球的未来发展吗?……贴近实际,关注生活,让学生的习作更有真实感和人情味,更富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或远或近发生的一些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其更灵活更深。影视剧里的故事扣人心弦,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不也是很好的材料吗?二、关于语言训练(一)在加强思想品德修养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④所以,任何典型的材料,深刻的思想,精巧的构思,复杂的情节,都必须借助语言这个工具才能把他们表现出来,离开语言,一切文学作品都将不复存在。而如今许多学生写作时叙事不具体、描写不生动、议论不严密,究其原因是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不够。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还必须坚持语言训练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语言修养,首先决定于他的思想水平。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最后形成,经历的浅薄,情绪的不稳定,思想上的不成熟,常常会在作文中暴露出来。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致力于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中无所不在的真、善、美,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假、丑、恶,鼓励他们在作文中赞扬真、善、美,揭露与批判假、丑、恶,告诉他们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启示,给人以美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在此基础上,有效提高他们的语言修养才成为可能。(二)在清楚明了的基础上,力求使语言生动、形象。语言艺术家老舍先生说过:“不用任何形容,只是清清楚楚写下来的文章,而且写得好,就是最大的本事,真正的功夫。”可是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时,有时一句话能说明白的写了一段话,有时无需修饰的地方堆砌了一大堆形容词,导致文章的繁琐、啰嗦,有时又是满肚子的话儿一句也写不出来,好不容易写出几行字来,又显得空洞无味。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语言教师要能够指导学生用通俗浅显的语言说明白深刻的道理,写景状物可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再把这些方法灵活运用,语言自然就生动形象了。(三)在准确、生动的基础上,力求使语言简洁、精练。法国作家莫泊桑说过:“不论人家所要说的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他,一个动词使他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因此我们得寻求着直到发现这个字,这个动词和形容词才止。决不要安于“大致可以”⑤这就要求写作的人精心选择恰当的词语确切的表达作品的思想。比如鲁迅的诗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原作是“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把“眼看”改为“忍看”,把“刀边”改为“刀丛”后,就更能玛丽鲁迅对于战友的牺牲的深切收集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了。同时也更贴切地描绘了当时白色恐怖的森严气势。因此为了使学生的语言准确而精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懂得做一些炼词炼句的练习,比如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与“春风又满江南岸”“一枝红杏出墙来”与“几枝红杏出墙来”。等句子进行换词、缺词的比较练习,使学生看明白,惟有准确而精练的用词才能产生最佳的表达效果,从而养成写作时自觉斟字酌句的习惯。(四)在了解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常会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我认为,经常进行一些辨析语言特点的训练对培养学生敏锐的预感极有好处。比如修改病句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明白哪些句子不合逻辑,不合事理,不合语法,哪些句子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句式转换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该用陈述句、反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什么情况下该用被动句、否定句,朗读重音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明白贬义褒用,贬义褒用的不同效果——如此等等,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如果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有效手段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努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他们当然能够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悟淋漓尽致的挥洒于笔尖。以上就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感悟和一些做法,因为我一直认为注重积累方能打下写作的雄厚的物质基础,注重语言训练才能使学生妙笔生花。在紧紧抓住这两方面的基础上,再讲授一些立意、取材、谋篇布局之类的写作技巧,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引注摘录:①引自《文章例话》,三联书店1983年版,序言部分第1页。②转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的《语文教学概论》第128页。③转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的《中学语文教学法》第275页。④转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的《文学评论写作》第245页。⑤引自北京出版社1990版莫泊桑《谈小说》,第162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