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三、战国时期的改革商鞅变法背景目的性质措施影响成功原因魏文侯变法内容影响二、春秋时期的改革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背景目的内容影响特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知识框架BC1046BC771BC476BC475BC221西周春秋战国朝代更替结构示意图东周(BC770-BC256)周平王洛邑春秋——因鲁史《春秋》而得名;战国——因诸侯争霸连年不断的阶段特征而得名,也因西汉刘向作史书《战国策》而得名。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时期东周周朝春秋战国政治经济阶级军事文化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礼乐征伐出自诸侯→礼乐征伐出自大夫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新兴地主奴隶主百家争鸣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称霸天下的欲望二、春秋时期的改革——管仲改革1.背景:2.内容:“相地而衰征”4.影响对齐国:增加了财政收入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私田大增使得占有者十分富裕,而靠公田赋税的诸侯收入却日益减少。特点: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维护奴隶制统治总:打破了井田制界限,加快了井田制瓦解国有——私有3.目的:维护奴隶主统治局限:针对经济,未触及制度《史记》云:“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尊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卷13《周末风俗》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论战国风俗战国七位君主变法示意表魏文侯〈李悝﹑吴起变法〉前445-387年楚悼王〈吴起变法〉前401-381年秦孝公〈商鞅变法〉前364-338年齐威王〈邹忌变法〉前356-320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前325-299年燕昭王〈乐毅变法〉前312-279年韩昭侯〈申不害变法〉前362-333年战国的变法潮流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前594年-初税亩秦国:前408年-初租禾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铁器、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鲁国:三桓执政晋国:三家分晋齐国:田氏代齐卿大夫夺权赋税制度改革变法运动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政治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生产关系变革上层建筑变化社会制度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封建制度确立私有制确立经济发展秦国:商鞅变法魏秦赵齐楚燕韩匈奴战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看谁说得快!魏文侯变法李悝政治经济“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强调法治,制定《法经》吴起军事“尽地力”的农业政策1.内容创建军队“武卒”三、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变法前445-387年特点:改革由经济基础逐渐转移到上层建筑,维护地主阶级统治。1)对魏国:2、影响:3)对历史进程:2)对其他诸侯国:①有效打击了旧制度②增强了国力③使魏国迅速崛起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促进了社会的转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变法前445-387年探究问题: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秦孝公的《求贤令》请思考:战国时期秦国为什么要变法?又为什么能变法?四、战国时期的改革——商鞅变法前356、350年赵韩魏秦国偏处西方,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对外战争处于劣势。“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记》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商鞅来秦①客观上:②主观上:③人才上:④时代特征:秦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落后于六国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广纳贤士.商鞅入秦并积极宣传变法(扫清思想障碍)大变革时期,诸侯争霸及各国变法为秦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1.背景四、战国时期的改革——商鞅变法前356、350年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2.性质3.目的富国强兵商鞅商鞅准备进行变法前,阻力主要来自哪些阶层?如果你是商鞅,为扫除这些阻力,你会怎么做?论战权贵,扫清障碍。南门徙木,取信于民。说服秦王,获得支持。军功—官爵增强军队战斗力新兴地主贵族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保证兵源便于控制人民,促进社会稳定(1).军事上:②奖励军功(设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度),严肃军纪.①废除世卿世禄制③编制什伍组织4.措施四、战国时期的改革——商鞅变法前356、350年①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②稳定了国家财政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①废除了旧贵族土地占有制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国经济发展,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2).经济上: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迁民垦荒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私有,允许买卖土地。3)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四、战国时期的改革——商鞅变法前356、350年4.措施①加强对人民控制②加强中央集权①取代分封制②强化了中央集权(3).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2)推行什伍连坐制度1)废分封,行县制.3)严苛峻法,实行轻罪重刑①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②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①过于严苛四、战国时期的改革——商鞅变法前356、350年4.措施①加强了思想文化统治,②加强了中央集权①破坏了人类精神文明,后世文化政策产生恶劣影响.(4).思想文化上改变成年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生活方式,鼓励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四、战国时期的改革——商鞅变法前356、350年4.措施2.措施焚烧诗书(5).社会习俗上移风易俗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主要是为了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打击旧贵族势力D发展农业生产2)经济上:1)政治上:3)军事上:①提高了军队战斗力②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①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②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③稳定了统治秩序。四、战国时期的改革——商鞅变法前356、350年(1).对秦国收富国强兵之效5.影响A、积极影响1)推动社会转型:经济上,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促使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变为秦统一中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国家统一:(2).对历史发展5.影响四、战国时期的改革——商鞅变法前356、350年A、积极影响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革材料:1、秦孝公时,曾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基本要领,是注定不会有好下场的,“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2、西汉时,著名思想家贾谊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几段材料是从哪一角度来认识商鞅变法的?(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了剥削与压迫:(2)焚烧诗书的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如:刑法严酷、连坐法(3)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5.影响B、局限性四、战国时期的改革——商鞅变法前356、350年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2)秦孝公的鼎力支持。4)制定了行之有效、符合秦国实际的措施,执行坚决。3)商鞅个人不惧权贵、执法如山重要因素6.成功原因四、战国时期的改革——商鞅变法前356、350年认识:改革具有必要性;多样性;复杂曲折性;进步性;局限性。启示:1、只有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2、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3、改革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4、要制订法律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5、改革要讲究策略的灵活性,以减少改革的阻力。五、认识和启示管仲、李悝——法家代表。体现了他们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1.以上三位改革家分别是哪些思想派别代表?体现了他们什么思想主张?吴起——法家、兵家的代表。体现了他们强调国家和军队内部协调统一;军队必须严格执行命令;重视军队的素质和作战技能。Ⅱ.深入学习名称分类管仲改革李悝变法时间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内容经济上涉及对井田制的变革“相地而衰征”改变世卿世禄制;“尽地力”;“肺沟洫”;强调法治。成效增强了国力,使国家迅速崛起,成为当时比较强大的国家。未改变社会性质,仍然是奴隶制国家使魏国走进封建社会2.比较管仲改革与李悝变法的异同Ⅱ.深入学习3、什么是分封制?分封的目的是什么?西周都分封哪些人去做诸侯?西周的诸侯国与商王朝的附属国有何不同?分封制的作用如何?1.概念:2.目的:3.范围:4.内容:5.作用: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周王室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封赐给臣下,广建子国,用以拱卫周王室。巩固西周统治。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周王封土地和人民;诸侯尽义务;诸侯继续分封。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Ⅱ.深入学习周王诸侯卿、大夫士西周等级制度示意图分封制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为解决此矛盾,西周又实行了分封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Ⅱ.深入学习4、什么是宗法制?宗法制确定的继承方法是什么方法?什么是大宗、小宗?大宗和小宗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宗法制起了什么作用?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所谓宗法制,指的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逐渐完备。Ⅱ.深入学习•核心:•内容:•维护的工具:•作用:嫡长子继承制确立大宗、小宗体系礼乐制度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Ⅱ.深入学习宗法制确定的继承方法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度核心)。也就是说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为尊贵,故嫡长子也被称为宗子。而凡是嫡长子承位可奉祀始祖的都被成为大宗。小宗则是相对与大宗而言的。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对于大宗而言,小宗就是他的臣属,要对大宗绝对的服从。同时,小宗也是大宗的兄弟,具有血缘关系。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4、“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小雅·北山》你知道《诗经》中的这句话的意思吗?即天子对天下的土地拥有所有权。商、周时期,所有土地均归国王所有,这称为土地国有制。Ⅱ.深入学习5、什么是井田制?“公田”和“私田”是怎么回事?井田制:一种土地国有制,是商周社会的经济基础。这里说的“国有”实际上是一种国王为代表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农政全书》内容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公田”,由贵族占有;“私田”,是农夫的份田。两者均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Ⅱ.深入学习井田制的瓦解井田私田国有奴隶主私人占有产品要向周王进贡不用进贡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之上的,两者都是奴隶制存在的重要条件。两者的瓦解预示着奴隶制的消亡。私田越来越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6、看右图:第一层左为竞射图,右为采桑图;第二层左为宴乐舞武图,右为习射图;第三层左为攻防图,右为水战图。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战国铜壶金银错宴乐图说明了当时盛行习武。Ⅱ.深入学习你知道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吗?谈谈你对齐桓公的看法.管仲与齐桓公【齐桓公】(?~前643)春秋齐国君主。名姜小白。齐公之子,齐襄公弟。襄公在位,荒淫乱政,诛杀不当,他以避祸奔莒。襄公死后,姜小白返齐,被立为国君,是为桓公。他不计前嫌,任用管仲治理国家。在管仲和鲍叔牙等人的辅政下,又兼齐国地势辽阔有渔盐之利.很快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霸业至顶峰。齐桓公在位时,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终成春秋五霸第一人。管仲死后,他信用小人,疏于政事。及卒,诸子争位,齐霸业遂衰。齐桓公的用人之鉴•齐桓公不杀仇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