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讲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讲义一、课程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新中国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历史,其主要内容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逐步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而展开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其主线是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史,涉及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国防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新中国五十多年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和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逐步完善,全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其他各项建设事业也都有较快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初步得到体现。毋庸讳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了曲折的历程。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二十余年间,由于党和国家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指导思想上并不十分清楚,甚至走入误区,致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历经坎坷,遭受过严重挫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实事求是地评价新中国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得失,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为今天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鉴戒,也可以使人们加深对中国建设与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认识。二、学习目的与要求本课程属于历史学科。讲授与学习此课程,可使学生确切地了解当代中国史,为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要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全面把握与重点理解相结合、史论结合、课堂学习与自学讨论相结合、学习教材与读参考资料相结合,等等。作为政治类专业的学生学习此课,尤其应在把握新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重大历史问题,要有自己的理论思考;对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有所认识;掌握分析当代中国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参考教材与参考文献1.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吕连仁等编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3.杨先材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廖盖隆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5.庞松等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郑惠等主编:《五十年国事纪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8.《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人民出版社1982。9.《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86、1988。10.《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1、1993。11.《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6、1997、1999。1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人民出版社2000、2001。1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14.《毛泽东文集》第5~8卷,人民出版社1996、1999。1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8。16.《刘少奇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1985。17.《周恩来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1984。18.《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陈云文选》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5。20.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993。21.石仲泉著:《毛泽东的艰辛开拓》,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22.丛进著:《曲折发展的岁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23.王年一著:《大动乱的年代》,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24.《三中全会以来的重大决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25.陈雪薇主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大事件和决策调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26.陈明显等编著:《新中国四十年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27.马立诚等:《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28.汤应武著:《1976年以来的中国》,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29.《中共党史研究》杂志(1988~今),中共党史研究杂志社。30.《党的文献》杂志(1988~今),中央文献出版社。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一、学习要求与重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过程、新中国为巩固新政权采取的措施和恢复国民经济的意义。认识人民共和国方案的形成、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各项社会改革运动以及党和国家采取的各项方针政策。重点把握《共同纲领》的内容、新民主主义社会构想、党和国家的战略策略方针、恢复国民经济的经验等。二、基本概念1.《共同纲领》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纲领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等政策的总原则。规定人民的权利和国民的义务。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年部大宪章,它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2.统一全国财经管理为稳定物价,恢复和发展经济,1950年3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要求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统一全国物资调度、统一全国现金管理。这三个“统一”,使全国的财力、物力集中于中央,这对于平衡收支、稳定物价、扭转财政经济的困难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到1950年4、5月间,全国财政经济便实现了初步的统一,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局面基本上结束。这标志着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3.“不要四面出击”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党内有些人“左”倾急躁情绪滋长,主张四面出击,幻想一举消灭资本主义,提前实现社会主义。对此,毛泽东在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作的《不要四面出击》讲话严厉批评了这种主张,指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状况的基本好转,党应采取的战略策略方针就是“不要四面出击”,要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主要的敌人,即“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这一方针对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的任务,起了重大作用。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1950年6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举行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土地改革的指导文件。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对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方针和政策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规定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法充分贯彻了满足贫雇农的要求和坚决团结中农的两条基本原则。它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对于地主的其他财产,包括地主所兼营的工商业在内,不予没收。对民族工商业,则采取保护政策,不得侵犯。规定“保护中农(包括富裕中农在内)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容许一部分富裕中农有高于当地人均数的土地量。另外,鉴于人民革命已经取得全国性的胜利,富农的政治态度一般较以前也有所改变,因而,将原来的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即“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佣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这样做,有利于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和农业生产的早日恢复和发展。从1950年冬开始,全国新解放区以《土地改革法》为指导,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5.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新解放区的3亿农民仍然受着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这是恢复国民经济的极大障碍,也是新中国民主化、工业化、独立和富强的障碍。因此,在广大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既是继续完成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根本条件。从1950年冬开始,全国新解放区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土地改革的指导文件。土地改革一般都经历了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复查总结等步骤。到1952年9月,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以外,全国普遍地实行了土地改革,全国3亿农民分得了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700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土地改革的胜利,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为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三反”“五反”运动从1951年12月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和国家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惩治了一批贪污腐化分子,处分了一些犯有浪费、官僚错误的干部。1952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首先在大中城市开展“五反”斗争的指示》,要求在全国城市中,向违法的资本家开展一场大规模的坚决的彻底的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此后,“五反”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到1952年8月,“五反”运动和“三反”运动基本上同时结束。“三反”、“五反”运动,是建国后反对资产阶级进攻的一次重大斗争。这个运动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从国家机关内清除了一批阶级异己分子和蜕化变质分子。对于澄清吏治,移风易俗,使干部队伍树立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的作风,具有重要意义。三、基本问题1.新民主主义的建国方案中国共产党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的艰苦探索,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找到了经过新民主主义达到社会主义的途径。新民主主义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两部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对新民主主义国家提出了科学构想。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和《共同纲领》中,阐明了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构想,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关于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关于新中国的国体,毛泽东指出,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种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在政治上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也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的政体,采用民主集中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选举政府,从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关于新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方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将新中国经济划分为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这些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这种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风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是经济落后的中国在革命胜利后,发展生产力建设富强国家的必由之路。在经济方针上,采取“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方针,依次照顾四面八方的利益,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关于新中国的文化,就是发展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为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毛泽东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关于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新中国的构想,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

1 / 6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