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命题设计与考核能力要求命题原则一、命题依据考试本身的性质和地理学科评价目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一种以书面形式、具有统一性、有组织的和带有竞争性的社会考试,其目的是为考查并确定考生是否具备升入更高一级学校所应有的知识、能力等,考试的结果被用来选拔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青年进入大学继续学习。高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在很大意义上能决定一个青年人一生的前途与命运,因而极受社会关注。我国人口众多,每年约有300多万高中毕业生参加入学考试,各高等学校从中选拔80万左右的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带有规模大、选拔性强和竞争激烈等特点。如果以考试分数的反映形式为标准,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应属于常模参照性考试,因而要求测验分数的分布范围广,测验难度适中,所测项目包括的知识与能力范围较广,较多地采用选择题型,重视试题的区分功能等。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这一性质的确定,使得高考有别于省级高中毕业会考(属水平考试,即标准参照性考试,其目的是检验应试者所具备或掌握的知识是否达标或达到的程度),更不同于教学过程中的成绩考核(其目的是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而要求考试必须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一定的难度。高考的性质和地理学科的教学目的,决定了地理学科高考具有如下的评价目标:(1)是否具备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2)是否具备运用地理工具和方法分析和评价地理事象的思维品质;(3)是否具备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评判地理事项的创新意识和能力;(4)是否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命题立足本学科的研究内容及方法地理学科主要包括普通地理和区域地理两部分。普通地理主要讨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一般规律,又包括自然地理(含地图知识)和人文地理(含经济地理)两部分。前者研究地球整体的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它对于人们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性具有重要作用。后者研究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人类如何合理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建立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和环境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各种科学的形成,每种科学提出的问题,都不是随心所欲的,乃是出于每个时代特有的需要,每个时代所具有的知识和能力。人类是在与逐渐恶化的自然环境不断奋争、妥协和适应的过程中进化和发展起来的,并在不断认识和探索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学习着生存(发展至今,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依然是生存)。于是,人类最初关注和探索的问题及其研究方法和结论,形成了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科学——地理学。在其基础上,随着人类探索世界的不断深入、人类自身不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逐渐形成和发展了其他科学。因而,地理学研究的根本目的,一是所有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是怎样聚合到一个地点并共同起作用的,怎样共同决定地方的特征并构成人类生活的基础;二是这些地理事实怎样在不同的地点有所不同,怎样造成地方和地区的差别,并成为人类不断发展的基础。无论学校地理教材的形式、内容如何更新,其教学目的仍然要忠实于地理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所以,地理学科所研究的内容和特点应是:(1)研究地表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并探究其原因;(2)探寻地理事物和现象变化发展的规律;(3)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间的相互联系和地区差异性;(4)阐明人和地理环境的正确关系。地理学科高考的内容,即是围绕地理学科所研究的内容及其特点出考题,以保证地理学科的科学实质。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是由地理学的特征而产生和形成的,它包括综合、联系、区域、战略以及立体的思维方式,它们构成了掌握和精通地理学科的科学思想基础。地理学是关于地表的知识,它的研究内容不只是各地区的山川、聚居、道路和国家,还包括这些地区的气候、动植物、居民及其文化,即它们整个的特征。而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地的气候受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植被、河流等因素的影响,它又对当地的水文特征、植被类型以及农业生产等发生显著的影响。一地的工业发展可以影响到农业生产和交通线的分布。这都说明了地理学研究从内容到方法的本质特性——综合性。由于各个地区所处的位置不同、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间的相互关系也不一样,因此便形成各个地区不同的地理特征。这便是地理学的区域性。地理学所研究的事物和现象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研究这种变化发展的特点,掌握地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并据此预测和推论未来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结果,这便是地理学的战略性。地理学的表达方式是独特的,除文字表述外,还有各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等,与文字一同构成了地理学表现的双重形式,形成了地理学的形象特征。至于空间想像、立体思维方式,在一开始学习地图知识和研究地球时,就开始形成和发展,并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被强化。地理科高考则是以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载体,以地理学基本思维方法为主体,将数学、哲学的思辨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实验实证综合为一,并将研究对象落实在极为现实的“区域”上。同时,考查的内容多反映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表现出明显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战略性。三、命题强调对地理学习能力、地理思维过程、方法的考核命题强调对地理学习能力的考查。地理学习能力是指在一般学习能力基础上而为地理学科所独有的地理学习与初步研究的能力。如对地理学工具的灵活掌握运用,包括对各种类型的地图、地理图表的判读、绘制、分析;善于观察、发现和分析地理现象;善于获取或提取地理信息;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地理结论的综合思维方法等。学生要掌握一门科学知识,在心理上是需要经历一定过程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一定的发展过程,前一过程是后一过程的基础,后一过程是前一过程的发展。认识的第一步,是开始于人类的各种感觉器官对于事物和现象的接触而形成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这些认识属于感性认识阶段。第二步是把这些感性材料,经过思维、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构成概念,再根据各种概念得出对事物的判断,这些是属于理性认识阶段。只有感性的材料十分丰富、详实而切合实际,才能得出正确的概念和判断;所以理性认识有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步是以理论去指导实践,使理论回到生产实践及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列宁指出,认识客观真理与客观现实的途径是:“以生动的直觉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学生学习和掌握一门新知识的心理过程,是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一方面,它也和认识过程一样,也须从生动的直觉,即对所研究的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对这些感性的认识,通过思维的过程形成概念和判断;另一方面,它同科学认识过程的方式不同。科学认识过程的任务是探寻真理,它一般采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方式。而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一般不是从实践开始,而是通过书本、教具的运用,教师的讲述等方式,并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接受前人已经积累下来的已知的知识。因而,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1)感知新教材,形成地理表象;(2)理解新教材,形成地理概念;(3)以概念为基础,形成地理规律性的认识;(4)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5)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解释、阐明地理问题。地理高考则是以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特征为依据,从地理概念、地理基本技能到地理原理和规律出发,划分出记忆、理解、运用等不同的层次,提出了10项能力要求,即普通高中地理教育的评价目标。由于教学形式、手段的改变,特别是教育观念的转变,1999年又将原有的能力要求作了重新修订,以进一步适应当代地理教育观念和21世纪教育发展的要求。由此,地理高考命题以对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技能的考查为主线,改变“地名、物产加铁路线”的传统地理考试模式,坚持以“理”为主,强调知识点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质量,注重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阐释,注重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和评价实际问题。四、命题体现时代气息,鼓励创新思维近年来,地理高考试题已初步形成“从实际出发,关注热点,鼓励以创造性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风格和特色。美国地理学家普雷斯顿·詹姆斯在讲到地理科学发展的前途时曾说:“要使地理研究为年轻一代所吸引,一个强有力的方法就在于清楚地表明它对于解决重要问题时能作出什么样的贡献。抽象的概念需要结合实际的应用,不掌握这一点,就会使地理工作陷入无足轻重的境地。”的确,一门学科的兴衰与存废,起决定作用的前提是: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它给世界带来的冲击,包括对人固有观念的冲击迅猛而不可抗拒。同时,地表环境已进入人文时期,人类主体与其外部的自然环境相互依存、作用、制约,形成了一个人与环境系统的复杂体系。在地表环境中,人类是生物圈的一员,通过创造性的生产活动与消费过程对环境变化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主动改变环境的强大力量。因此,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进程中,又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要解决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需要全人类世世代代的全心投入,下列问题都有很强的地理成分:人口增长、饥荒、城市化、社会经济差异……移民、动植物的灭绝、砍伐森林、土壤侵蚀、荒漠化、自然灾害、有毒废弃物和核废料、空气污染、臭氧层空洞、资源的有限性与增长的极限、土地利用……上述困难和问题所造成的冲突向有志于给人类以希望、信心和能力,以建设一个美好世界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挑战。”因而,设计取材于实际、形式新颖、设问灵活、切中时弊的试题,鼓励学生用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规律观察、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我国和世界焦点问题、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形成公民的环境意识,是命题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实践也证明,这样的命题风格与特色有利于提高中学的地理教学质量,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关注、研究、分析和评价地理及社会问题,帮助他们认识地理学在决策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重大自然与社会问题时,将具有什么样的作用。能力要求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文字表述比较概要,而内涵却很丰富。下面以历年的高考试题为例证,分别对评价目标进行讨论、解释和说明。一、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识记重要的地理数据;了解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记忆地理的基础知识,或者叫地理的“基础语言”。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基础语言,它们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累积获得的。地理的基础语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包括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定性和定量的表述,同时还包括它们的空间位置,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等。地理基础语言是进一步展现其他地理能力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具体是指具有常见性、多用性、稳定性、独特意义的地理事物。例如,“考试内容”部分和中学教材中涉及的大洲、大洋,主要山脉、河流、地形区,主要国际组织、国家、政区、城市、交通线、人口,以及世界和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物产等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及对其中有关内容的空间位置、定量的表述等。对重要地理事物的定量表述主要有:绝对数据、相对数据——比例数据、顺序数据等类型。绝对数据是指明或者表示地理事物的数量或数量范围的数据,如:地球的平均半径,地轴的倾斜角度,特殊纬线、经线的度数;银河系直径,太阳光球表面的温度;地理区域(大洲、国家等)的面积、人口数量和少数民族数;主要山峰(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主要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重要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流量,地面高程等。比例数据是表示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地理事物之间对比关系的数据,如:海水盐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森林覆盖率、人均占有的水资源、人均耕地面积、能源构成等。顺序数据是表示同类地理事物或可比属性的排序状况的数据,如:按面积、某种资源拥有量等的国家排序,主要河流按长度、流量的排序,不同国家的重要物产在国际上的地位等。要求记忆的重要地理数据,指“考试内容”部分和教材中能够说明重要地理问题的数据,如中国的年径流总量、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在世界上的名次等。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一般是指具有全国或世界意义,且尚未写入教材的、近期出现的地理事物或事物的发展变化。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