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诵读-结题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关于《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双文”素养》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传承人类文化的最主要载体就是经典作品。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曾经说过: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精神原创性、源泉性的东西,它们都应该进入国民教育,比如英国人都要读莎士比亚。中国也有这样的精神遗产,比如《论语》和《庄子》,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民族思想情感的源头构成;比如唐诗,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其次,从民族精神的传承来看,经典诵读是至关重要的通道。一个民族的精神痕迹都珍藏在它的民族语言里,而经典作品就仿佛一条条珍贵的深深的痕迹,它烙在每一代人的心里,见证了民族灵魂的薪火相传。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把语文素养和人文内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要充分体现、落实这一目标,诵读经典无疑是最现实的选择。由此可以看出教学与经典古诗文诵读进行有机的融合,已成为必然。鉴于以上认识,我们试图通过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使之不断向诵读实效性方向发展。在诵读的应用特别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上进行有益地研究与探索,真正让诵读活动成为学生汲取知识、提高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开展把语文和音乐学科的整合,《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双文”素养》课题研究。(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21、研究的主要内容,即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创新环境,营造经典诵读的良好氛围的研究。环境建设能为学生学习经典创设浓浓的氛围,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经典诗文及佳作佳句。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自由诵读,并印刻脑海。(2)布置作业,巩固古诗诵读积累感悟与运用的研究。练习的目的是提高学习经典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积极的积累,更深刻地感悟,更灵活的运用,在积累、感悟与运用的过程中感受经典诵读的无穷魅力。(3)补充资源,拓展学生经典诵读视野的研究。在学生读完某一经典后,可以经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生学习了《早春》这首诗后,然后搜索与春有关的相关诗文,看看他们是从哪个角度定春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经典,探索经典的兴趣。(4)善于评价,激发学生经典诵读学习热情的研究。除过程性评价外,也进行书面测评另将学习成果多样化。通过朗读,吟唱,绘画,表演小品将诗写成书法作品等形式评价学习成果,激发学习激情。(5)开展活动,提供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研究。定期举行朗读比赛,分个人、双人、多人、小组、集体、自由组合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举和参与的积极性,把古诗文与其它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如配乐朗读、作诗画、课本剧、编故事等激发学生自由探究古诗的兴趣。2、几个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经典诗文”的“经典”是指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具有典范意义的意思;这里“诗文”的“诗”主要是指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如唐诗宋词等,“文”主要是指四书五经以及《三字经》、《弟子规》等典籍贤文。“双文”分别指的是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3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方式是引导学生读、背、诵《语文课程标准》中附录的小学阶段必须诵读的100余首诗词外,和选相关的经典诗词。诵读的经典文集主要是《弟子规》、《孝经》、《增广贤文》、《三字经》、《千字文》等,这些经文原则上是通读。而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将选读主要的精彩华章佳句。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如何通过诵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诗词和美文,以达到益学生之心智、怡学生之性情、变化学生之气质、滋养学生之人生;促使我校师生自身在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方面得到有效地提高。(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1、新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江泽民同志“一个民族只有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思想,按照语文学科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对学校资源和地区资源的分析、研究、开发与利用,发挥学校、地区优势,让那些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语”、“文”熏染学生的心灵,从而加深他们的文化底蕴,唤醒他们的智慧灵气,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从而为学4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形成具有我校语文学习的新形式。2、根据古诗文朗朗上口,易于记忆的特点,引导学生大量诵读,营造积极的诵读氛围,为学生的诵读搭建有利的平台。通过课内外的有效结合,拓展诵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大量接触古文学,领略祖国语言的魅力,将古诗文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在诵读过程中,以锻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开展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的研究与实践,对于推动和加强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引导他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和精神营养,丰富语言、开拓眼界、陶冶情操、发展潜能、使他们成为具有创造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传统古诗里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做人的道理,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四)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1、通过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浓厚的诵读兴趣和良好的诵读习惯,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为学生创设文化传承的平台,提高学生诵读兴趣、水平。2、通过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引导学生探寻民族文化之源,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灿烂文化的热爱,并初步引导学生关注热爱世界经典文化,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3、通过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不断改变诵读形式,对诵读与课堂教学整合进行积极探索,摸索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要进一步更5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培养我校科研型、创新型骨干教师队伍。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一)研究的基本方法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多种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城区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收集学生及教师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和语文素养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课题实验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2、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经典诵读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供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3、行动研究法。强调对我校语文教学以及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语文素养退化,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新的教学措施,拟定行动计划,强化“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引导一线教师参与教研工作,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人,使教师将研究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4、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为“经典诵读”和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深化教学改革奠定基础。(二)研究的主要过程6本课题实施周期为两年(2010.4——2012.4),为保证课题积极、稳妥的实施,具体的实施时段如下:1、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具体任务包括:(1)确立课题方案,明确诵读研究的方向。撰写并修改完善本课题研究方案,形成正式研究方案。(2)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3)围绕“经典诗文知多少”设计问卷调查及进行数据分析,调查研究对象,收集原始材料。2、实施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6月)???(1)观察收集学生在学校吟唱过程中人文素养变化的相关资料。(2)营造诵读的环境。①为每位学生订阅《中华经典诵读本》及《古诗文诵读80首》,并把所有古诗文分解到每一年级,每一学期。②每学期利用升旗仪式号召学生进行经典诵读。③每节语文课预备铃响教师准时进入教室组织学生开始课前两分钟的诵读(可以培养好学生小干部,让学生自行组织)。④每次语文早读必须有十分钟诵读时间(7:40-7:50高年级从7:30开始),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加强诵读指导,开展小型而活泼的诵读活动。让每天清晨的校园内充满“子曰”、“诗云”朗朗诵读声。3、总结阶段(2010年6月—2010年9月)???(1)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积极撰写科研论文。7我们组织教师参加总课题组及自治区论文、教案评选,以总结新一轮课题研究经验,交流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展示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共200多篇获奖,其中那个60多篇论文和教学设计获总课题组获一、二奖。(2)学生经典诗文吟唱汇报,开展经典诵读课题成果展示活动。在写字、作文教学渗透经典。我们把写字教学、作文教学与经典诗文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每个学期开展一次学生经典诗文写字比赛、经典诗文征文比赛,诗配画比赛。学生在写字比赛中,书写或默写经典名句,让漂亮的硬笔字、毛笔字出现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作当中引用经典;诗配画比赛中,用画笔为古诗配上美丽的画。三、研究的成果(一)理论成果经过研究,我们对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收获颇丰。1、经典精读原则小学阶段诵读的中华经典包括《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孝经》、《唐诗三百首》等启蒙学读物,也包括《四书五经》及诸子学说。但是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由于这些古文经典都是以文言文形式出现的,其内容和形式毕竟离我们现代生活已经相隔太远,也存在一些封建糟粕的东西,所以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应有所取舍。首先我们选择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的,内容积极向上的经典篇章让学生诵读;其次,选取比较简单的,易于背诵的经典材料来诵读,针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选择一些简单的、具有8一定群众基础的唐诗之类经典材料来安排诵读,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选择一些稍为复杂一点的诗歌,词或者骈文来作为经典诵读材料。对于读经活动来说,要让儿童对诵读经典产生兴趣,就要求学习内容具有可读性,要有文学性、艺术性。因此那些缺乏文采、说教性太强的内容我们不选取。2、学科整合,融为一体。①诵读与音乐整合将经典的内容插上音乐的翅膀,在音乐课上孩子们或给经典的古诗词配上节奏,即兴来上一段说唱,或者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了经典文化的陶冶也能受到音乐的感染。在语文课上,根据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播放适当的音乐,能为课堂注入无限的艺术魅力,学生会随着音乐节奏产生心灵的共鸣,引发审美愉悦,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但课内学习古诗词,容量毕竟是有限的。根据学生喜爱流行的歌曲的特点,也可以借助这股流行风,把古诗词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把诗词配上自己喜欢的旋律,定期以歌唱比赛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诗文积累,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语文课上借助音乐的外衣学习经典,学习经典的任务得以高效的完成:音乐课上引进经典的内容展开教学,丰富了教学的形式。我们沿用古人的方式吟唱诗歌,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如《赠汪伦》中,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歌声就是李白好友汪伦踏着节拍唱送别诗的声音,深深打动了李白。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古人分别的场景,给诗文的背诵带来了一缕新的春风,又为学生音乐智能的发展创新了教学方式。②诵读与美术整合9“画是有形诗,诗是无形画,诗画同源”,两者的同质性决定了两者结缘的可能。因此我们将诗词引入美术课堂,以诗词为画题,任由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心中所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诵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孩子们以诗为内容,描绘出诗中的意境,使孩子们在品诗作画时,入情入境。也可以借助配画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图画的观察,使孩子们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在有了生动的表像的前提下,他们更易品明诗意,自然也就减轻了学习的难度。如在教高鼎的《村居》一诗,在学生理解了诗意后,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美术基础,大胆地发挥想象,人人画一幅“儿童放纸鸢”图,然后,再让学生相互比较、讨论、评比,这不仅是培养学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