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杜塞尔多夫媒体港—德国老工业港口改造典范■刘涟涟1孙亦民2■LiuLianlianSunYimin作者单位:1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大连·116023)2大连千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大连·116600)收稿日期:2011-06-01TheDusseldorfMediaHarbor:AParadigmofReconstructionofOldIndustrialHarborinGermany[摘要]本文简要回顾杜塞尔多夫港的历史变革,探究杜塞尔多夫老港由封闭的工业区转变为一个开放的现代化商业、休闲和居住混合区的复兴过程,最后总结媒体港的更新改造规划策略,希望为我国正在大规模开展的城市港口拓展与更新改造提供借鉴。[关键词]杜塞尔多夫媒体港老工业港口改造德国[Abstract]ThispaperbrieflytracesthehistoryofDusseldorf’soldRhineharbor,andthenexploresthetransformationofaclosedindustrialharborintoamodernbusinessleisureandresidentialarea,andintheendsummariesthestrategiesofMediaHarborplanning.HopingtoprovideagoodexampleforreconstructionofoldindustrialharborsinChina.[Keywords]Dusseldorfmediaharbor,Reconstructionofoldindustrialharbor,Germany引言内陆港在城市历史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它们传统上是商业、交通与生产的物流节点。随着旧行业的崩溃和相应服务业的增加,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也在改变①。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杜塞尔多夫港作为德国第三大内陆港,经历了城市由制造业中心向服务业中心的经济结构转变和港口运输向道路运输的交通结构转变。杜塞尔多夫港通过功能转变与结构调整,由一个封闭衰败的老工业港口转变为一个具有优美自然生态景观、巨大经济潜力和高品质生活环境的充满活力的新城市中心。杜塞尔多夫媒体港因港口功能调整中媒体业等临港新兴服务业异军突起而得名,并已成为老工业港口结构转型的典范之一。一、杜塞尔多夫港的历史沿革位于莱茵河畔的杜塞尔多夫具有理想的港口位置,自15世纪杜塞尔多夫的城市徽章上就有锚的图案。杜塞尔多夫港的发展得益于19世纪中叶的工业化发展。1886年,市议会决定在称作“劳斯沃德”(Lausward)的地区建设一个港口,这是今天市区港口的一部分②,并委托柏林的建筑师普沃茨克进行港口规划。占地80hm2的杜塞尔多夫港于1896年开幕,这是当时昀现代的内河港口。20世纪前30年,世界经济的增长与国际航运交通的进步,使得莱茵河港口的运输变得更加重要。杜塞尔多夫港作为德国重要的进出口岸之一,鲁尔区煤矿、钢铁等产品出口与德国对农产品进口均需通过杜塞尔多夫港,导致港口的货运物流量迅速增长,并很快超过百万吨。因此,这一时期港口得以扩建。“一战”前夕,主要港口区占地约135hm2,并成为莱茵河昀大的内陆港口③。此后,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杜塞尔多夫港口遭到严重破坏。“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德国经济的复苏,杜塞尔多夫港的货运量得以恢复。20世纪60年代初,德国城市已经呈现出由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变趋势。随着汽车和公路的发展,货运交通也开始向道路交通转移,港口货运量停滞。但在1955年~1964年间,杜塞尔多夫港口仍旧在进行扩建以增强其吸引力。20世纪60年代中期,港口达到了昀大规模,拥有8个码头,55hm2的水域面积。同一时期,杜塞尔多夫市的范围也扩大了一倍。昀初港口的位置在城市南部边缘,现在则几乎临近市区,距老城不足1km④。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引发世界经济衰退,德国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物流链的改变使莱茵河内港口的经济重要性明显下降;杜塞尔多夫市作为北威州首府和国际化大都市,需要建立一个新区来完成这一职责。鉴于以上原因,杜塞尔多夫市议会在1974年正式决定缩小港口面积,并考虑集中重组临近市区的港口,用于满足城市的新功能。杜塞尔多夫港口的转型也由此正式拉开了序幕。二、媒体港的发展历程杜塞尔多夫港口转型的目的,在于提升港口区的品质,增强其经济活力,提高地区的吸引力。港口的更新规划理念,一是将部分港口工业用地转用于城市规划,发展为城市服务与办公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二是为商业港口的现代化创造必要条件,保持原有企业的竞争力。1.1976~1989:港口结构重组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港口更新改造的范围由临近市区的入境口岸逐渐延伸至港口的核心码头区。港口的更新改造主要经历了3次规划调整期,可划分为4个建设阶段(图1,图2)。1976年,在港口结构改造的昀初规划中,首先考虑将临近市区的几个港口码头区列入改造发展规划,并分为4个阶段逐步进行,依次是入境口岸(Zollhafen);商业码头/锤子街码头(AmHandelshafen/Hammerstraße);运输街码头(Speditionstraße);锅炉街码头(Kesselstraße)。1978年~1989年的第一阶段改造期间,入境口岸的10hm2用地经过改造后,建有电视塔(1982)、北威州议会大厦(1988)、莱茵公园、一个居住区和游艇港⑤(图3)。2.1990~2002:媒体港的发展1990年东、西德统一之后,德国的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德国社会的结构性改革及其对就业和地方经济的影响显得更加重要。“在失业率颇高、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城市中,地方政府机构的意图是推动衰败中的地方产业基础进行现代化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o.852006)37城市建筑|主题专栏|URBANISMANDARCHITECTURE|FEATURE-THEME革,发展新型的产业和服务经济,并试图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吸引投资并支持地方公司和企业的发展,鼓励地方市民创建自己的产业⑥。”早在1985年,市议会决定在毗邻市中心的港口区发展新兴的媒体产业。1989年,市议会通过了一项名为“核心区”的9hm2用地发展规划决议,核心区即商业码头至锤子街之间的港区。港口的更新改造进入到第二阶段。此后的10多年间,核心区的更新规划与建设项目逐步实现。1999年,由弗兰克·盖里(FrankO.Gehry)设计的新海关大院(NeuerZollhof1-3)构成了媒体港昀著名的景观(图3中右侧建筑)。运输街东岸作为呼应核心区的沿河景观,也被纳入到第二阶段实施,其港口老建筑的更新改造在2002年完成。核心区展现出新旧建筑对比鲜明、富有创造性、充满活力的新环境,吸引了众多媒体企业和文化机构,如奥美广告公司、欧洲媒体研究所、北威州电影基金会、国家广播公司和北威州建筑师公会⑦,一些小型创意工作室、手工艺作坊和餐饮、零售、多媒体影院等服务机构也进驻于此。当时进驻该地区的企业以传媒领域为主,“媒体港”由此得名。媒体港逐步成为媒体、广告、时尚、艺术和商业中心。工作之余,娱乐、购物、休闲等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也悄然融于这一地区(图4)。3.2002年至今:媒体港的延续基于媒体港的蓬勃发展,在1992年编制的港口未来发展框架基础上,2001年市议会从经济、城市规划和生态角度对杜塞尔多夫主要港区的各种发展方案开展评估,确定港区的功能定位,并由此得出一个指导行动建议,用于指导未来发展⑤。2002年发表的“杜塞尔多夫港口展望”报告指出,运输街码头既是媒体港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西部工业区和东部核心媒体港的缓冲地带⑧。当前,第三阶段对运输街西侧与木料街(Holzstraße)之间区域的更新改造仍在建设之中。运输街西侧的规划设计来自于1998年对该地段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竞赛。改造后的新区将提供大约600个新的就业岗位⑨。结合第三阶段运输街西侧的规划理念,第四阶段锅炉街的规划方案以居住和工作的混合发展为主导,方案仍在讨论和完善中(图5)。4.媒体港的未来发展2004年,杜塞尔多夫城市发展规划委员会制定了新港区发展规划,以进一步振兴港口。对运输街和锅炉街码头的规划进行了修订,并进一步延伸媒体港的改造范围,将布雷默街(Bremerstraße)/磨坊街码头与经济港(Wirtschaftshafen)/劳斯沃德(Lausward)港区纳入到新发展规划中⑩。后两个港口码头是杜塞尔多夫的主要港口区,主要供工业、商业服务、船舶和铁路货运使用。磨坊街码头(Weizenmühlenstraße)有多个大型工厂,同时也是船舶和卡车货运码头,主要运送食品和饲料。劳斯沃德港区设有一个电厂,也是煤炭储存区。在港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这两个港口的功能转变仍主要以商业和居住的混合发展为目标。此外,布雷默街码头的顶端继续作为绿化用地,入境口岸的莱茵公园通过跨河大桥可一直延伸至此。对于目前仍在运营中的电厂,一方面要进一步降低其对周边媒体港居民的噪音等生态环境影响;另一方面,将结合市场,规划适当的功能转变以取代发电厂。三、媒体港的更新改造规划策略杜塞尔多夫媒体港的更新规划理念体现了后工业时代欧洲城市规划理念的转变与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中期,生态环境保护与工业闲置用地的功能转变成为欧洲城市的关注焦点。在这一时期,对入境口岸的更新改造中,几乎超过一半的土地用作绿化用地。20世纪90年代,在北威州举办的埃姆歇公园1杜塞尔多夫港口总图(图片来源:互联网)22000年媒体港总体规划(图片来源:互联网)4由莱茵公园远眺媒体港(图片来源:作者拍摄,2009)3远眺莱茵公园、游艇港和电视塔(图片来源:作者拍摄,2009)38国际建筑展(IBA:InternationalBuildingExhibitionEmscherPark)项目开创了工业遗迹保护再利用和工业景观复兴之路。这一为期10年的项目影响了整个鲁尔工业区及其港口区的更新改造方向。因此媒体港第二阶段规划与第一阶段将港口建筑拆除的改造规划理念相反,注重对港口工业文化和工业遗迹的保护,规划方案在现有城市结构基础上保持历史港口布局,实现新老建筑均衡的谨慎更新。除了对一些仓库和港口建筑的保留,位于商业港口街的全部机械设备被作为历史港口建筑技术发展的见证,在1990年列入建筑保护名单⑤。媒体港的规划体现了保护性更新,对港口区的原有街道网络和城市骨架的改造也都十分有节制地进行。总体上,媒体港的每个码头区及其水面仍能呈现出“港口”的特点。在土地使用规划方面,媒体港实现了多种功能区的混合发展(图6)。媒体港并没有被完全规划为商业区。原因在于:功能单一的商业区在夜晚会变成毫无生机的空城。媒体港的前期建设中没有规划大面积的住宅区,但在中长期规划中,居住与工作的混合发展模式成为主导方向。2000年之后,鉴于媒体港的成功转型(前两个阶段),杜塞尔多夫市政当局对港口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进行了3次修订。2002年考虑将运输街码头地段作为媒体港的延续,转变为包括商业、办公、酒店及餐厅等功能的商务园区⑤:之后,2004年和2007年对港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又进一步做了调整,确定将运输街码头西侧与锅炉街码头改为住宅建筑用地,原来作为特殊用地的磨坊街码头、西侧码头作为商业性使用,东侧和码头端口区作为商务园区;发电厂及其附属公司、临近的联合货运场地作为商业和工业用地;布雷默街码头的顶端作为绿化用地;将南侧部分转变为商务园区。在交通规划方面,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是媒体港发展的根本。每一阶段改造中,道路和公共交通规划都占据了重要地位。已建成的港区具有完备的交通基础设施和极为便利的公共交通联系。目前,港口区的公共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共有3条城郊快轨(S-bahn)线路(S8,S1,S28)、3条有轨电车(708,704,709)和2条公共汽车线路(725,726)可达媒体港及其周边。通过公共交通方式,媒体港与市中心的国王大街和老城仅10分钟行程,距飞机场仅20分钟行程。运输街码头的规划设计延续了媒体港一直以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