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市并非树形》——大连城市形态结构演变及特征研究摘要:半网络结构城市具有树形结构的城市不具备的联系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因而,建立半网络结构的城市能更好的应对复杂多变的城市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大连城市形态结构的演变历程,探讨大连城市半网络结构的特征,为大连以后城市建设及其它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关键字:城市形态;城市结构;树状结构;半网络结构1读《城市并非树形》美国城市设计学家亚历山大在《城市并非树形》一文中探讨了城市设计的方法,但其原则并不限于城市规划。文章对多个著名城市设想方案进行了分析,认为每个城市都有它的形成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复杂性只能表现在城市形态结构的差异上。亚历山大提倡基于新时代的开放民主互动体系进行城市思考,而不应基于简单线性的、个人中心的、个人权威主义的、封闭专制的落后思维系统进行城市设计和城市思考,来解决复杂而又多变的城市问题了。亚历山大先分析了自然城市和人工城市的在形态上的差别,他认为自然城市是一种半网络结构,而人工城市则是一种简单线性的树状结构。从数学上说树形结构是一种半网络结构的特例,而这里的“半网络结构”具体说是不属于树形结构的半网络结构。树形结构的形成遵循了比半网络结构更为严格和更多的规则,缺乏半网络结构所具有的联系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因而,树形结构的城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损伤,可以说复杂的城市结构更利于城市的发展。在分析了一系列树形结构的城市乌托邦范式之后,亚历山大给出了树形结构城市更为清晰的缺陷:树形结构是以城市整体单元与其它单元联系的,从属于城市单元的个体单元(比城市街区小的单元,任何级别,比如人、一个商店、一个公司等等)在树形结构中都不能具有单独意志和自主的行动,这将城市结构简化成了军营结构。因为现实中社会生活本身不是一种等级制的树状结构,所以树状结构的城市也是不真实的,优良的城市结构必须和社会生活产生对应关系。亚历山大认为功能“交叠”在一定程度上的好的,在分析半网络结构和树状结构的城市结构实例中得出了二者的一些基本差别:树状结构通过限定边界来规划城市生活,而半网络结构则通过明确一个中心来组织城市生活,这时它的边界往往自然形成并且处于动态状态,这种结构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结构,城市生活随时随地发生交叠。这中理论对我们的设计非常有启示:我们在社区计划中更应该着力于建立中心、从而通过自然的引力来诱发、丰富城市生活,让各种生活团体自然形成并且动态变化,而不是去着力于建设静态的、死板的、封闭的边界围墙。放大到城市之中,我们也不应着力于城市边界的划分,而应该让城市围绕中心自然发展形成。亚历山大虽然没有提出很好的、有效而且明确的营建城市的方法。但是他起码给了我们一个起点、一个支点,让我们反省、扭转我们的错误,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们一个正确的看待城市问题的角度和方式。2大连城市形态结构演变历程大连的城市形态是俄日殖民时期所留下的欧美城市骨架,它不同于上海、天津等由若干列强割据的租界发展而成的城市,租界各自为政,衔接紊乱,缺乏整体规划,早期城市形态相对陌形。也不同于一直为日本势力所控制的长春,更不同于哈尔滨、青岛等城市,虽然它们都先后为俄日占据,但城市形态格局没很大的变动。而大连具有俄日时期两种不同风格、特色鲜明、相对完整的城市格局并存的特征。2.1俄踞时期大连的城市形态大连的海港有着天然的掩护,可防风浪,水深域阔,岸线曲折多变。沙俄占领大连后,决定在有更大发展空间的青泥洼建设市区。1899年沙俄时代的大连市总体规划,主要指的是行政区和欧罗巴区的总体规划,这个规划的道路骨架形如蛛网,在交通枢纽和中心形成圆形或半圆形广场,广场间以直线干道相联系。每个中心向外辐射若干干道,有多层环形道路将辐射路相连,形成地段。行政区是最早建设的地段,市政厅建筑坐落在广场北面,各机关则散在附近街道的两侧。其余地段便是铁路、轮船等单位的家属住宅。该区的形态是:在辐射和环形支路的扇形区段间,以小路分割成均匀的住宅地块,中间建造有二至三层坡顶式的花园式住宅。在该区利用地形做了一方小公园;将西北沿海规划为海水浴场,环境幽美,处处散发着北欧的乡土气息。欧罗巴区的中心有直径213米的圆形广场,由圆形广场向外辐射了10条道路。此次规划着眼于少数贵族富豪的生活,在广场、林荫道和重要建筑物上下功夫,体现了巴洛克色彩规划的特点,也是近代殖民地城市与资本主义城市的共同点。该区的形态是:市民区与商业区犬牙交错,按街区划分成较小的整齐街道;士绅的住宅区在远离市中心的南山坡上规划为高级的花园别墅区,街区划分较大;商业区背靠着铁路,面临着海港广场;尽端的欧洲市场是149米×213米的长形广场;隔着公园是华人区,人口繁密。郊区规划包括:海的南岸规划为别墅区,付家庄规划为疗养院;马栏河盐滩附近规划为跑马场,而建筑材料生产厂则规划在离市区较远的铁路支线附近,其产品可直接供给城市建设之用。2.2日踞时期大连的城市形态1904年日俄战争中日军占领大连之后,即在大连建立战线后方兵站,对大连实行军管。1905年,日俄签定了朴茨茅斯条约。从此,日本获得了沿南满铁路的势力范围和大连市区(包括旅顺港、金县等),直到1945年大连市解放时为止。日本占领前期,没有变更沙俄时代的城市区划,但是由于军事的需要,将原来欧洲区大广场以东包括铁路与海港划为军用地区。原俄人居住的行政区和欧洲区则由日本人居住,西公园仍是隔离华人和日本人的绿带。1907年后军用区渐渐开放。这时由日本的仓琢良夫、前田松韵主持修改了沙俄时代的规划,把一些顺应山势的弯路改直,把较大的居住地段划分成细小以利出售,主要的城市布局、道路骨架、广场位置都没有变动。在发展中期,日本在实施沙俄城市规划的同时,也继续修建、扩建海港等设施。为了有计划地建立理想的大城市,制定了大连城市发展规划,并全面修订了建筑规则。规划一改原来放射形的集中式而采取带状发展空间模式,根据丘陵滨海的特殊地形,呈现出多向的线形发展形态。新规划没有遵循严格的功能分区,尚有住宅和商业在一起的混合区,指定了两个工厂区沿铁路线发展,在工厂和铁路间增加一个中国区。扩建区的道路系统采取网格加斜道的道路系统,顺着轴线方向建造了一个更大的方形广场,扩建后城市由单心式变为多心式,1899年大连城市空间组织示意图1907年大连城市空间组织示意图城市重心也随之西移。在扩张与战败前期,制度了大连发展规划和地域法规协调了城市的功能、技术和美学,大连迅速有序地发展,至30年代市区已大体建满。新建的火车站周围成为繁华的市中心,并以交通所需时间来决定市区范围,大连的范围规划在距离市中心半径16公里以内。自霍华德倡导花园城市与卫星城并付诸实践后,大连将大连湾北部的甘井子区作为工业卫星城。3大连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分析3.1“半网络”结构的城市形态大连城市的历史形态无论是巴洛克式风格,还是棋盘式风格,在结构特征上都属于半网络形。它们都不存在树形结构的等级制度,尤其是后者更为明显。虽然巴洛克风格在放射形道路的交点会表现出一定的中心性,但其网状的环路与放射路层层相交,在拓扑关系上与棋盘式仍属于同一类,这样的城市骨架在结构上为人们提供灵活多变的路线选择,大大增加了日常活动的重叠和社交机会,保证了城市的活力。但不是所有采用方格式道路骨架系统的城市都是半网络结构,街廓尺度是形成半网络格局的最关键因素。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及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开发区、新区建设或多或少都忽视了这个问题,有的城市和地区采用的是大网格系统,表面上是纵横分明的方格道路,但是主要道路的间距达700~800米以上,形成超大尺度的街廓。于是,城市开发过程中细分用地时,往往使街廓内部形成若干等级的支路,导致大量尽端路的出现。街廓内部的道路各为其主,互不相渗、联系阻断、系统紊乱,实为缺乏“交叠”的树形结构,绝非真正的半网络系统。大连城市的街廓尺度在长向上大都不超过120米,很好地适应了开发规模。由于每块用地与周边街道都有良好的直接联系,除了在街廓的1/2或1/3处统一规划服务性道路外,内部无须添加支路,形成清晰的半网络结构。对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其街廓长向一般都不超过200米,小的甚至可达60米的。大连的街廓和街道由于与欧美城市的尺度相当,所以营造出一种亲切宜人,富有节奏的街道空间。复杂生动、便利灵活的半网络肌理是大连城市充满生机的根本。3.2两种风格城市形态差异从理论上讲,“半网络”结构,但两者仍存在许多城市形态方面的差别,巴洛克轴线系统是公共象征主义,带有中央集权的特征,城市广场是主要公共建筑物的节点,主要干道是节点间的线性序列空间,共同形成了强烈视觉冲击的环境景观。而棋盘式系统是人人平等的个体主义,具有机会均等的民主特征,道路把城区划分成许多相同的矩形,街廊整齐,街道尺度亲切,较好的方向识别性,相邻地段其有较均等的开发机会。日踞初期,采取了棋盘式城市形态,以充分适应机动车交通方式的发展,弱化土地区位的差异性,便于细分地块的出售与转让,促成新区用地的全方位开发,并较好地适应了同期颁布的区划法现统一控制和标准化管理的需要。棋盘式城市具有较强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征,代表了民主平等的精神,是新兴的、进步的、现代的。所以说,大连从巴洛克轴线风格过渡到棋盘式风格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历史必然。3.3城市肌理的保护与继承手掌形态近代大连城市干道示意图大连城市历史形态已经成为大连城市风貌的基本特征之一,从城市文化特色的保护来看,在城市现代化发展中将面临形态肌理的保护的问题。大连的城市骨架属于半网络结构,街道相对密致分布,交通用地比例高,变线灵活,有助于对城市交通的梳理和均布。由于车辆的激增将平行道路辟为单向道路,然后计算出对交通信号的优化控制,可以非常有效地缓解历史地段的交通问题。这也是大连比其它城市交通顺畅的重要原因。而步行者也会因为在各个交叉口处的多向选择而自然产生对城市生活的丰富体验。此外,一些平行主要街道的辅助性道路更增添了城市肌理的细致,产生了良好亲切的街巷空间与生活气氛。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规模的增大,设计人员往往乐于提出合并街坊街廓、关闭内部道路、拓宽主干道的办法,这种“擦黑板”之举还是未能摆脱已过时的现代功能主义的思想束缚。现代规划理论越来越重视城市各种活动的混杂,而不是分离;越来越重视人的精神情趣和体验,而不是城市功能的机械运行。破坏传统的城市肌理,只会使城市形象向发展中国家定型,而不是向发达国家靠近。4总结现代城市受功能主义的影响,强调功能分区、道路等级、人车分流、邻里单位、居住组团、城市中心分级设置等规划概念,城市结构形态表现出强烈的树形结构特征。而树形结构的等级秩序破坏了城市活动的横向联系和交叠,大大降低了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交融性和随机性使人们失去了在传统城市中可体验到生动、丰富、愉悦的感受。因此,在规划城市时要吸取这方面的教训,重视城市“半网络”结构的组织。参考文献:[1]亚历山大·克里斯多夫著.严小婴译.城市并非树形.建筑师(24).[2]孙晖,梁江.大连城市形态历史格局的特质分析[J].建筑创作,2002.[3]萧宗谊.大连城市形态初探——I.1898—1904年沙俄占领时期[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88(28).[4]萧宗谊.大连城市形态初探——I.1905—1945年日本占领时期[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88(28).[5]郭建科,韩增林.大连城市交通网络演变的分形研究.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