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岳麓版精准高考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必修二1.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地主土地私有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手工业是农业的重要补充。我国古代手工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有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三种形式。3.古代商业和城市发展是农业的重要补充,尽管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仍然得到了很大发展。4.明清时期,农耕文明发展到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第15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及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第1课时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基础攻关2考点突破3仿真模拟基础攻关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是从________经济向_______经济发展而来的。2.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________流域和_______流域形成规模,北方以旱地的_________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_______生产为代表。3.以______业为主、__________业为辅。采集种植黄河长江粟麦稻作种植家畜饲养[易混辨析]什么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耕作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二、生产工具的演变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之一是______________,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工具。2.进入文明时代,______、______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3.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农具和________技术出现并推广。4.唐代长江下游一带出现_________,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5.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有曹魏时的_______和唐朝的_________。刀耕火种耒耜铁牛耕曲辕犁翻车筒车三、水利设施的完善1.原因(1)______发展的需要。(2)社会生产力尤其是铁制工具的发展和推动。2.概况(1)春秋战国时期,建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西汉时期,兴建了_______、白渠等;西域地区出现__________。(3)从_____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农业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坎儿井汉四、耕作方式的演变1.商周时期:采用大规模______________方式进行农业生产。2.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产生(1)条件: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___________的出现。(2)经营方式: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_________为单位经营农业,同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______________”式的经营方式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之一。简单协作私有土地家庭男耕女织(3)评价①优点: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②缺点:小农经济的狭小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也是近代以来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其破产的原因之一。[易混辨析]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图解识记]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2.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考点突破[史料探究]史料一春节时,在农家的偏房门上常贴有“五谷丰登日、六畜兴旺年”的春联。而在十二生肖中,有六种动物为古代农民饲养的“六畜”。史料二《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主题1史料三观察下列图片史料四“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皇皇天朝,万千气象。江山坐在百姓心上……一座座粮仓与天下人共享;一代代兴亡,与天下人担当。——人教版历史必修二问题:综合以上史料,分析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提示:(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发展。(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4)“以农立国。”[拓展深化]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区别(1)小农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的小规模个体农业经济。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本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其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带有闭塞性和迟滞性。(3)自耕农经济主要与租佃经济相对而言,指用自己的土地生产的小农经济。[对点训练]1.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D[解析]题干所给材料表明家庭农业包括播种、灌溉、施肥、犁耕等多个环节,高投入追求高产出,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涉及家庭农业的市场化和生产的专业化,故A、C两项错误。依据所学,明末农村依然是铁犁牛耕,并未减少对犁的依赖,故B项错误。2.(2016·玉林)武则天在位期间,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她还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A.体现了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B.武则天时期实施重农抑商政策C.唐朝加强对农业的技术指导D.古代农业在唐朝已经基本定型A[解析]材料信息“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她还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可见体现了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故A项正确;抑商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唐朝加强对农业的技术指导,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古代农业在唐朝已经基本定型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史料探究]史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得)。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西汉晁错《论贵粟疏》史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主题2问题:上述史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和影响?提示:(1)从史料一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得)”等信息可知材料一强调的是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难以应付天灾、战乱及统治阶级的苛捐杂税。(2)从史料二中“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可知史料强调的是小农经济对封建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拓展深化]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影响因素和影响(1)特点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②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③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⑤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因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④高利贷者的趁机剥削。(3)影响①有利影响: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长期领先世界的物质基础。②不利影响: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不利于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对点训练]3.据史料记载,唐初诏令男20岁、女15岁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岁、女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人口增长B.稳定地方秩序C.完善政绩考核D.增加政府收入[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赋税政策。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中国古代长期实行以土地税(包括依附于土地的户税与丁税)为主,以商税(包括关税与市税)为辅的税收制度。唐朝结婚年龄不断降低以及“准户口增多”作为升官的依据,其目的就是增加户口数量,增加赋税收入,从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选D项。D4.(2016·合肥)据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B.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C.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D.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农本商末观念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作为农业副业的家庭手工业除了自给自足(可供数口之用),还有可能“换钱易粟”,这是属于商品经济了,故B项正确;根据“换钱易粟”可以看出商品经济的存在,但是无法判断是否发达,故C项错误;虽然材料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但是并没有确切信息表明它是主要收入来源,故D项错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