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农耕经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土地制度的发展与演变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手工业冶金、纺织陶瓷等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官私手工业的消长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缓慢发展商业和城市各历史时期的商业城市的发展古代的对外贸易重农抑商政策考点分布真题链接命题趋势形式探究1.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2.小农经济1.2016年浙江文综2.2015年广东文综3.2015年天津文综4.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5.2015年江苏卷精耕细作的理解;小农经济的考察选择题为主,也有非选择题;多采用新材料、新情境的形式;与当今的热点问题相结合览知识概要生产力生产关系早期农业出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男耕女织集体耕作小农经济•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2.生产工具革新的表现;•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4.“千耦其耘”的原因;•5.小农经济的原因、特点、评价;古代农业早期农业的出现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演变:犁耕技术的发展:灌溉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和水利技术: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土地制度的演变: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南稻北粟的经济格局形成生产工具:石器、耒耜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耒耜——青铜农具——铁农具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耕作方式、农用动力革命)春秋末出现——汉代推广(耦犁、犁壁)——唐朝成熟(曲辕犁:传统步犁定型)翻车(曹魏、人力)——筒车(唐朝、水力)都江堰、郑国渠(战国)集体劳作(大规模简单协作、粗放式经营)——个体农耕(即小农经济,主要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特点、优点、局限、地位和作用、评价)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考点梳理•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是怎样演变的?其特点是什么?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反映的实质是什么?•演变: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特点:精耕细作。实质:生产力水平的变化。•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领先世界;(2)独立发展,自成体系;(3)精耕细作;(4)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5)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3、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通常体现在哪些方面?•(1)农具的改进和推广;(2)农业技术的进步;(3)水利设施的兴修;(4)农作物品种的交流和推广;(5)耕地面积的增加;(6)粮食总产量和单位产量的增加;(7)国家人口的增加;(8)赋税制度的变化;(9)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等。概念阐释——1.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5、(2012·四川文综)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回答问题。•材料三:表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楼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农桑辑要》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十二气历》明清《农政全书》•(3)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解析】第(3)问,表格中涉及到的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历法和耕作技术等内容,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2小问,从我国人地关系、生产力和政策三个角度分析精耕细作的特点产生的原因。•【答案】(3)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4分,每点1分,任答4点即可)•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4分)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2分)•1.(2016·大同联考)西汉的《氾胜之书》载:“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东汉的《四民月令》则说:“凡种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主要说明()•A.古人根据节气探求最佳播种时间•B.两汉时期比较重视对小麦的种植•C.南稻北麦的粮食生产格局已形成•D.稻麦轮作制在两汉时期已被推广•2.(2015·揭阳模拟)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受到广泛重视。孟子说:“凶年,粪其田而不足。”荀子认为:“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由此可见()•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C.小农经济开始形成•D.农民社会地位低下频考二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发展3.(2016届山东桓台县第二中学高三1月检测历史试卷)下图为嘉峪关地区出土的魏晋时期画像砖,据此可以判断当时()A.我国北方开始出现铁犁牛耕B.西北地区农耕技术全国领先C.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得到推广D.我国古代犁耕技术已经定型4.(2016·广东广州一模·12)如图为山东出土的东汉耕耱画像石(局部),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粉碎、平整已耕翻的土地)。这反映出当时()A.传统耕犁构造定型B.耕作技术日趋完善C.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D.铁犁牛耕推广到南方史料三(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③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论语》[教你读史]史料三体现了政府官员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干预。③处从官员引导、改进技术和重视赈灾等方面描述了官员对农业的重视,即“重农”思想。思考:史料三体现了怎样的观点?据材料概括其表现?•材料一:•(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10分)(1)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6分)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4分)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春秋时期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①生产工具因素:②生产关系因素:③农民自身因素:④封建政府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1、含义:2、形成⑴时间:⑵原因:3、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地位:封建社会的主体经济(春秋战国—鸦片战争前)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基本特征;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封闭性)④负担沉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脆弱性)⑤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落后性)5、特点: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④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6、评价⑴积极方面:⑵消极方面:①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③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7、破产: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与联系“小农经济”不等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相对商品经济而言的没有社会性。小农经济是私有制下的产物。“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典型的自然经济。但是小农经济只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而自然经济可以包括多个家庭组成的经济单位(如封建庄园)①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中的经济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②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近代结束。③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它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是和市场相联系。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小农经济被农业合作社所代替。【典题例证】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井田制开始瓦解B.商品经济发展C.小农经济兴起D.家庭手工业产生解析据题干中的“治田”“宅”“桑”“衣帛”等信息,可以判断是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状态,C符合题意。A、D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B与材料矛盾。答案C不可断章取义•(2016·湛江调研)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A.脆弱性B.封闭性•C.再生性D.落后性•解析:选C动乱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都会产生打击,动乱对农业的影响,不能证明农业的脆弱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封闭性,故B项错误;根据“遭到打击”、“恢复”可以看出小农经济的再生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出现关于小农经济落后的信息,故D项错误。•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冶铁技术的落后B.精耕细作的需要•C.小农经济的阻碍D.耕牛的极度缺少•解析:选C冶铁技术的落后与否与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无必然的联系,故A项错误;铁犁牛耕技术更加有利于精耕细作的需要,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由于财力有限,使得占用一定财力的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受阻,故C项正确;耕牛的极度缺少会在一定程度影响牛耕的推广,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201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中国古代()•A.小农经济的依赖性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小农经济的优越性•【解析】民谣反映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兵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AB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答案为C。注意命题的视角•(2016·豫晋冀三省调研)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解析】选C。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一妇每日纺棉”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属于自然经济,也是重农政策的表现,故A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体现在雇佣关系,材料未涉及,故B错误;“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与市场有联系,故C正确;农民“或纳税完官”,但未涉及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D错误。2.(2016·广东广州二模·12)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强化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C.社会政局动荡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史料探究】1.小农经济确立的背景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夷、斤、斸,试诸壤土。——[春秋]左丘明《国语·齐语》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春秋]左丘明《国语·晋语》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时,提出“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的主张。——聂玉海《中国古代史》据材料概括小农经济确立的背景。高考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