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章-绪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绪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什么是“人”?•这一概念在哲学领域争论很多,从本学科特点出发,我们界定为: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这里的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第一个主要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要素);第二个子系统主要指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包括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等要素)。一、人与社会环境2、人类行为的定义(1)行为(behavior)定义:行为是主体的活动或者对环境的反应。狭义行为指能直接观察到的一切外在活动,广义行为还包括人的内在思想和心理过程。(2)人类行为(humanbehavior)定义:个体(或群体、组织)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行为分类按行为起源分:本能行为(遗传)习得行为(学习)按行为的功能分:生理行为心理行为社会行为按行为内容分•摄食行为(生存行为)•睡眠行为(生养行为)•游戏行为(生趣行为)•认知行为(生智行为)•劳作行为(生产行为)•繁衍行为(生殖行为)•皈依行为(生息行为)按行为主体分•个人行为•集体行为•组织行为按医学标准分•正常行为•异常行为•健康行为•病理行为按个人成长阶段分•胎儿行为•婴儿行为•幼儿行为•青年行为•中年行为•老年行为(3)人类行为的三个层面•生物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社会层面•生物生理层面•人类个体作为一个生物有机体,其行为发展必然受到生物生理因素的制约。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的基本生物性状受遗传信息的控制,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体质状况构成个人社会发展的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第三、人作为一个生物体内在的“生物钟”规定着每个人基本的生活节奏和生命周期,人人都逃不出生老病死的大限,生理发育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或阶段也常常构成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或生命事件。•心理层面人的潜意识、感觉、认知、情绪、需要、态度、意志等心理过程,也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动力。关于人类行为的心理层面,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人本心理学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刻分析。•社会层面•从社会的角度看,人类行为实际上是一个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人总是生活在社会系统中,社会系统的时空结构作为一种基本框架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确定了个体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位置,这个位置规定着人类行为的形态和发展。从时间上说,自然时间节奏和社会时间安排叠加在一起,共同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从空间上说,物理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共同影响人的行为。•社会系统对人类行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作为社会化机制,它影响着个体对社会角色规范的学习和领悟。(2)作为资源配置机制,它影响着个体角色扮演所需要的条件和手段。(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三种:市场、制度安排和关系网络)(3)社会系统的运行方式影响着人类行为的内部环境,即生理和心理过程。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复合性•变化性•多样性•累积性3.社会环境什么是环境?环境有哪些分类标准?如何给社会环境下定义?社会环境应该有哪些内容?环境分类:自然环境(physicalenvironment)(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存在,如资源、物候)社会环境(socialenvironment)定义:环境是影响有生命事物的所有因素和条件。(1)环境(environment)定义: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义的活动所形成的环境体系。关键点:指出了与人类行为的联系指明了与自然环境的联系(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内容诠释:•它是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由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交织而成的体系,也包括纳入人类活动视野的、经过或将要被人类活动影响或改造的部分自然环境体系。•包括家庭、学校、社区、政府、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区别•关键:是否被人类活动影响和改造过例如:隆中躬耕田自然变人文社会环境的构成•物理环境(改造后的自然界、人工世界)•社会组织(家庭、群体、社区、关系网)•社会文化(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制度等)4、为什么要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意义:•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目的的需要;•是熟悉社会工作过程步骤的需要;•是研究社会问题训练思维的需要。(1)社工专业服务目标:“环境中的人”•专业大背景:社会矛盾彰显、问题突出•社会工作:(socialwork)•是国家和社会解决并预防社会成员缺乏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社会功能失调而产生社会问题的一项专门事业和一门学科。•社会工作的中心:社会环境中的人•核心问题:人类受社会环境影响巨大社会工作者服务途径:•直接帮助帮助案主解决问题,提高应对能力•协调关系协调案主与公私组织机构间的关系•影响政策联系人与组织,帮助获得资源机会案例1分析思路图:(2)社会工作基本步骤•研究问题和情境•选择介入的目标•制定具体的计划•实施实际的介入向个人提供咨询协调、沟通组织影响其改变政策•有序地结束介入(3)研究社会问题训练思维•本门课程积累了社工专业基础知识•提供了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试图整合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犯罪医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本门课程提供了人与环境互动视角•突出了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意义•生理因素是基础(行为的生物基础)•心理因素是核心(行为动机和动力)•社会因素是根本(决定性影响因素)社会环境为人类行为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方式社会环境是人类成长的有力支持和影响力量社会环境为人类成长提供了时代参照和标准人类行为的个人问题往往源自深层社会原因案例2: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观看《马加爵的公开遗书》•分析并讨论:•有哪些社会诱因导致马加爵事件发生?马加爵事件是指发生於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的一起刑事案件。此案件由於作案者身为大学生出身卑微,手段残忍而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马加爵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提示:家庭、学校、暗恋的女友、寝室同学、社会救济保障、就业系统、文化氛围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3)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同样,良好的遗传特性需要依托适当的社会环境才得以发挥;(4)作为能动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更大。第二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他根据对精神障碍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人格及其发展理论。从人类的成长角度看,他对深层无意识的发现、对早期儿童生活经验的强调、关于人格的划分、关于心理性欲的五个发展时期以及他对心理防御机制的阐述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结构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至善原则心理发展阶段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3、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心理性欲的发展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也可以被视为是人格的发展阶段。弗氏将其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年龄。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征期(3—6岁)潜伏期(10—12岁)生殖器期(青春期—死)另外,弗氏还提出了自我心理防御机制。4.对弗氏的批评:A许多假设都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充足的实验证据。B泛性论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主要区别:•(1)弗氏强调本我的生物性冲动,而埃氏则注重自我的合乎理性的世界。•(2)弗氏强调人的本质的动物性成分,而埃氏则认为先天的无意识的欲望只在人类成长的早期很重要,人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生物,被自我所控制。•(3)在个体成长与发展上,弗氏强调过去、历史的经验,而埃氏则强调未来,一个人对未来的向往决定这个人现在的行为。•(4)在人的成长中,弗氏强调性本能的驱动力,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而埃氏则强调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意义,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5)在对人类成长过程的分析中,弗氏的重点是儿童期,而埃氏关注的目光延伸到了整个生命过程。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阶段社会心理任务成功的解决办法婴儿期信任感的建立对不信任感的威胁期望儿童早期自信心对羞愧感意愿儿童中期积极对罪恶感目的儿童晚期勤勉对自卑能力青少年期自我认同对角色混淆忠诚青年前期亲密对孤立爱成熟期创造力对停滞照顾老年期自我完善对绝望智慧•对埃里克森的批评•A其发展模式太偏向于中产阶级的经历,没有考虑到社会阶级、种族集团以及不同机会的差别。•B理论本身很含糊,对许多重要问题没有提出充分的解释,如导致人类成长的原因是什么?危机的解决是如何影响人格的?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1896—1980)是瑞士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于对儿童认知周围环境并对之作出反应的方式和过程的研究。他的思想被认为是当代发展心理学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成果。•皮亚杰主要研究的是人类的认知,但关心的不是认知的内容,而是认知如何形成、智力和思维如何发生发展等,也就是说,他关心的主要是获取信息、解决问题以及新的思想创立的过程。•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胚胎时期。认知的不断发展是由一系列具有质的差异的阶段所组成,通过这些不同的阶段,新生儿的认知能力便会从以条件反射为主转变为成年人的复杂的逻辑思维。1、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皮亚杰认为,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人的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就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也就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1)图式:个人用来对付环境中的情景时所应用的心理结构和思想模式。•(2)适应(adaptation):包括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是指面对外界信息,将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图式和结构之中。顺应指的是当旧的图式不再起作用时,通过创造新的图式从而作出调整并适应新的情况。•(3)平衡(equilibrium),指的是图式和顺应之间的平衡。2、认知发展的阶段•(1)感觉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岁—成人)3、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对皮亚杰的批评批评认为,皮亚杰所宣称的认知发展四个阶段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它们确实如其所描绘的那样而存在。许多人可能从来就没有达到最高的阶段,一个木匠可能只需要具体运算能力。而一个建筑师则需要形式运算能力。另外还有一种批评认为,皮亚杰过于迷恋动物性的过程,并过高估计了它在人类成长中的地位,而低估了家庭、学校等社会性因素的作用。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劳伦斯·科尔伯格(1927—1987),美国心理学家,他关于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主要受到皮亚杰的启发。科尔伯格继承和发展了皮亚杰的相关思想,进而提出了在当代颇有影响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将道德的发展区分为三个层次,并细分为六个阶段。对科尔伯格的批评:(1)第六阶段不是采用经验的方法,而是一种假设的和推理的结果。(2)他的道德阶段划分是否普遍,不可更改?(3)他的道德理论反映的仅仅是西方的自由的价值观,反映的是男人的价值观。五、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通常也被称为行为主义,其理论奠基人是巴甫洛夫和约翰·B·华生。行为主义的出现是对本能理论的批评。•行为主义对行为的无意识的动机不感兴趣,他们的核心问题是人类行为的学习,而在行为的习得中,环境的影响被强调得异常突出。因此,常常被贴上机械论和决定论的标签。(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华生(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其理论要点:1、强调行为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