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青少年期青少年期,又称青春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青春期通常被定义为始于约10-12岁终于21-22岁的成长阶段。青春早期始于10-15岁左右,其特征是重大的生理、认知和社会变化。青春晚期始于约16-18岁并且一直持续到22岁。青春晚期有两个重要的发展任务;从家庭中独立出来以及形成人格认同。埃里克森把这一阶段称为认同和认同混乱。第一节青春期的生理维度•一、青春期过程•从生物学角度看,青春期伴随着生长突进、生理机制成熟以及第二特征――如男孩的胡须,男孩、女孩都会在这一时期发生生理上的重大变化。•生理变化给男孩和女孩的心理都会带来影响。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既会带来正面情感,也会带来负面情感。有的女孩会因为月经的到来而产生自卑、烦躁感。在女孩对于生理变化做出正面还是负面反应问题这个问题上,一个影响因素是,他们是早熟还是晚熟。•二.青春期的生理问题•1.营养需求与饮食习惯•2.超重问题•3.头痛•4.粉刺第二节心理维度•(一)心理发展:•1.智力发展:在皮亚杰看来,青春期的认知发展是智力发展的最后阶段,该发展阶段一般始于11岁或12岁左右,在这一发展阶段中,青少年能够进行抽象思维了,而在该阶段之前,孩子只能运用具体思维,尤其出现了两个特点:(1)逻辑思维日益占有主导地位(2)思维品质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显著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2.交流•伴随青春期思维能力的提高,青少年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提高。例如:•在这一时期中,运用比喻的能力提高了。•在青春期中,令人感兴趣的现象是讽刺和嘲笑的作用。•青春期的写作能力也很丰富,开始用写日记来记录内心思想和个人经历的年龄。•在青春期,男孩和女孩在说话特性上的区分越加明显。•3.态度与情感:情感强烈、易冲动•(1)青少年很容易动感情。情绪、情感比较强烈,带有明显的敏感性。(发展心理学奠基人霍尔将青春期特征视为“风暴和压力”)•(2)青少年情绪、情感的内容、形成,十分丰富多彩而复杂。•4.社会认知与调节青少年处于个性形成并走向稳定的阶段,尤其是处于自我意识深入发展的阶段。主要表现为:•(1)自我意识增强•人们认为青春期是形成认同的重要时期。埃里克森认为,就这类问题所对的生命阶段而言,其特点是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不仅能清晰地意识自己的内心生活,而且主动根据社会要求去不断认识和发展自己,逐步能够独立自觉地按照一定目标和准则来评价自已的品质和能力。但他们的自我意识并不十分成熟,存在着片面性、主观性和被动性,同时个体之间因环境、教育因素的不同还存在差异。•(2)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柯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的六阶段论,各个阶段都有判定是非的不同方法,还包含着判断一个人为什么要做的对的不同理由。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正是处于人际遵从阶段,要交给孩子独立性的价值,并且增强年轻人独立自主以及抵抗同龄群体压力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中,利克纳从父母的角度提出了以下看法:使你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谈论独立的价值帮助年轻人择善而言帮助年轻人理解自己帮助年轻人观察受欢迎的程度帮助年轻人摆脱对同龄群体的顺从•(二)心理危险•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的心理问题主要涉及外化(社会化)障碍,对男孩而言尤为如此。在12-16岁之间,超过25%的男孩和女孩有犯罪或行为障碍问题。青春期的内在社会化障碍在于青少年抑郁,并且想自杀。第三节社会维度•(一)青少年次文化•青少年为了满足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需要,他们需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并且以独特的方式诠释出来希望被社会所接纳与尊重,青少年在这方面的发展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而这些都表现在了语言、服装、舞蹈、音乐、发型、吸烟、药物、性关系等各个方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青少年次文化。•依Kohlberg理论,青少年处于顺从权威及法治观念异向时期,在是非判断上,已具有成人法治观念的基础,但却因为反抗意识强烈又缺乏生活经验,以致于无法对认知、道德作有效的判断,处于似是而非的阶段,这种无方向性使他们希望有团体接纳、承认他们,渴求一种心灵的慰籍,寻求独立自主以体现自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等似乎忽视了青少年次文化的存在,常常以强制手段迫使青少年接受成人社会的规章、理念,使人觉得青少年次文化都是负面的、庸俗的、追求享乐的、反道德的,却很少反思成人社会是否给了一个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环境。(二)同龄群体•案例:朋辈群体对学生成长的作用•王某,男,1986年出生,独子。父亲是长途汽车驾驶员,母亲是公司职员,文化程度均为初中。家庭和睦,无老人同住。•在上海某中学读预备班时,在校常与同学为小事发生争斗,或动手打人,造成同学关系紧张。与教师关系较疏远,不会主动与老师打招呼。班主任在班上批评他以后,眼睛斜瞪老师;当其与同学冲突,有老师介入以后,甚至对老师发脾气;家长指出其缺点时,会不顾场合当中摔东西或顶撞,不能控制过激情绪;情绪波动大,成绩不良。•在对王某及其家长、同学、老师进行访谈后了解到,王某成长于三口之家,从小遇到不顺心的事爱吵闹。父亲由于长期在外,疏于管教,母亲教育方法也有不足之处。小学阶段曾因怀疑多动症而就诊,但真正出现明显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在预备班时期。•更深入的调查显示,王某在小学二年级时无故被学校足球队员打过。小学三年级后,因喜欢踢足球,经多次要求,与小张一起加入校足球队,小张踢前锋,他任后卫,几乎形影不离。下课以后,小张常谈论读书太烦,只要球踢好了,当个明星,比什么都强。因此对学业放松了,为交作业常学着小张强迫成绩好的同学交来作业抄袭,又以足球队员的身份欺负其他同学,逐渐形成攻击性倾向。小张还因常接触高年级学生,沾染不良习气,还经常向王某讲述他和同伴打假的不良行为,这种有意无意的传播让王某听得津津有味,对人要心狠的观念在内心逐渐形成。•预备班时,他把小学的习气带入中学,没有了足球队员的特殊地位,一时适应不了这一变化,就惹是生非来宣泄。在校一年中,王某常因攻击他人而受到同学指责、老师批评,人际关系紧张。因此,不得不在一年后转学。•一般来说,青少年的社会化有三条重要的途径,一是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纵向影响,二是兄弟姐妹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纯粹的横向或者纵向,在很多大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年龄差距是比较大的,这种影响呈混合的交叉性),三是同辈群体的横向影响。•现在的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缺少了兄弟姐妹这一社会化途径以后,同辈群体在社会化中所起的作用就愈加显得重要。•青少年群体可以归结为两个类型。一,以一定形式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可以称为正式群体,如少先队,一个班级。二,自然形成的群体,如几个要好的朋友组成的固定团体,体育兴趣小组。•青少年正式群体的影响主要是在主流价值体系下进行的,老师以及少先队的指导员等都是主流价值的代表。很多时候,这些群体拥有较多数目的成员,群体的凝聚力不是很强,青少年对这些群体的依附和投入程度不是很大。而非正式的青少年群体则是青少年自发组成的,他们会把较多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到这里面去,对青少年的成长有较为重要的影响,这里着重讨论非正式的群体。•1、小群体的形成•(1).性格相似。(2).有共同的兴趣爱好。•(3).年龄相当。(4).能力不能有较大的差距。•(5).价值趋向有相似性。•(6).家庭背景。•2、小群体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1.小群体的成员之间有相互联系的情感纽带。2.小群体的规模和存续时间都有一定的稳定性。•3.排他性。•4.有一个具有领导能力和号召力的领袖。•5.群体具有共同的行为方式。•6.成员的交叉性3、小群体的功能•正功能•1.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有传承文化的功能。•2.为青少年提供心理支持。•3.训练青少年适应社会角色的能力。•4.可以使青少年在互动中修正自己。•负功能:•青少年本身具有边缘的性质,是价值不确定的群体,正因为这种价值的不确定致使他们有越轨的冲动。因此,当几个或更多的青少年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很可能使反社会的冲动加强,从而导致群体的反主流倾向产生。4、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小群体首先,家长应当弄清楚孩子所在群体的性质。一般来说,青少年群体可分为三个类型:一是积极型群体;二是消极群体;三是中性群体。家长要通过观察和直接接触等方式来分析小群体的类型,以分别对待。对积极型群体和中性群体要加以引导;对消极群体,家长应责令孩子退出,并联合老师或其他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第四节青少年行为问题及其矫治•一、青少年问题概述•(一)青少年行为问题的表现形式•逃学、早恋、婚前性行为、适应不良、心理失调、精神病态、人际关系紧张、吸烟、吸毒、酗酒、沉迷网吧、少女怀孕、亚健康、暴力行为乃至犯罪等都是青少年行为问题的重要表现。(二)解决问题的社会工作对策•根据社会工作的视角,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主要在于其人与环境的不适当互动,表现为个人原因和环境原因两个方面。•推动可变的个人因素或环境因素朝积极方面变化,是帮助青少年与社会环境达成平衡的根本手段。(1)针对个人原因,一般可以采用微观的社会工作手法。例如,针对心理失调,就可以采用肌肉松弛法、系统消敏法。针对越轨问题,如果是因为青少年没有认识到行为是否越轨,那就可以采用认知治疗法;如果是因为青少年不懂如何进行规范行为,那就可以采用行为治疗法。(2)针对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社会工作需要根据具体原因分析采用相应对策。例如,如果人际关系不佳是源于青少年缺乏交往技巧,那就可采用社区工作手法,开展针对性的教育项目进行交往知识的培训。由于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原因机制极其复杂,而青少年又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因此,针对可能的多个原因采用整合手法,以学校为基础依托,整合家庭、社区、社会的多方面资源提供专业服务,就是舒缓、解决和预防青少年行为问题的重要方法。二、青少年越轨行为•(一)青少年的越轨行为含义:越轨行为,又称偏差行为或偏离行为。美国学者道格拉斯认为:“所谓越规是指在一个社会中,被社会成员判定为违反其社会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它包括犯罪、违法及违反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的所有思想和行为。”简言之,越轨行为可以界定为违反或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越轨行为是多种消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道德、学校、家庭、大众传媒等多方面。越轨包括犯罪,但越轨不一定是犯罪,犯罪是越轨的最高表现形式。青少年从越轨到犯罪,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影响越轨和犯罪的因素在多数时空区间是相似的,或就是同一种因素。(二)青少年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①心理因素: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到成熟的过渡时期,身心发育不成熟,而且青少年缺乏调适生理与心理迅速变化的机制以及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其中社会不良适应、个性发展障碍、心理失常、生理病变以及需求畸形是导致青少年异常行为的主要因素。•②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首先担任了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任务,当家庭的这种教化功能不能顺利实现时,青少年的越轨行为就会呈现增长的趋势。•首先,家庭结构残缺。•其次,家庭关系恶化,气氛恶劣。•再次,家庭教育的不足与失误。•③学校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存在问题,青少年的正常社会化进程就会受到人为干扰,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④社会因素:现代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各种思想观念冲斥其中,加之网络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不良文化的冲击,社会风气的败坏,青少年社会工作不到位等都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出现产生重要的影响。三、青少年沉迷网络•美国社会学家、美国网络上瘾中心执行主任金伯利·扬博士在她的报告《应对校园网络上瘾》中分析说,“青少年学生沉溺网络的原因包括:校园中几乎无限的免费上网的机会,大量的课余时间,网上行为没有监管或控制;逃避学习压力;与社会生活疏离,等等。”(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成因•1.学习压力及学业不佳•2.代际冲突带来的发展困惑•3.群体交往上的缺憾•4.价值观选择与发展的冲突(二)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解决•1.改变孩子的生存状态•2.改善青少年的人际环境•3.与孩子实现共同成长•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