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认识幼儿游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本书不仅有相关概念的离析,还有深入的剖析与思考,使读者能够更加彻底地理解幼儿游戏的内涵与实践法则,从而有利于提高幼儿游戏开展的质量。认识幼儿游戏,通过离析游戏的本质特征理解什么是游戏,并据此来判断游戏的真伪。其从社会性角度、认知角度、游戏主题角度对游戏进行分类,了解各类游戏的纵向发展,并通过对影响较大的游戏理论的解读,理解游戏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游戏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古老的活动,伴随着人类发展的每个阶段。对于每个人而言,它也并不陌生,因为它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通过案例1-1和案例1-2可知,儿童眼中的游戏似乎并不是教师眼中的游戏,教师辛苦开展各种游戏,换来的却是“老师的游戏玩好了,我们玩自己的吧”“幼儿园里忙死了,累死了”的感叹。那么究竟什么是游戏?“什么是游戏?”“游戏就是玩啊!”这个问题很好回答。“那什么是玩呢?”“玩……玩,就是让我们很开心。”追问让被问者有些语结。——来自学前专业学生“儿童游戏”课堂的真实情境123一、定义的整体模式:“绳索”譬喻霍普斯(Hoppes,1984年)从体育的角度来看,游戏是一种运动,是体育运动的一种;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游戏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一种表现;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游戏和学习及教育有关;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游戏是了解人类发展的途径建议从整体上来把握,将它们譬喻为“绳索”:这类概念如同许多相互交错的纤维组成的“绳索”,不存在一个具体的含义,但是这许多交错的纤维均反映了这个多样性构词的特定方面的含义且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集合。维特根斯坦&伯纳德·罗素【思考】建议不妨从整体上来把握,将它们譬喻为“绳索”:这类概念如同许多相互交错的纤维组成的“绳索”,不存在一个具体的含义,但是这许多交错的纤维均反映了这个多样性构词的特定方面的含义且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集合。如何理解游戏定义的“绳索譬喻”?如何理解“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集合”?一、定义的整体模式:“绳索”譬喻如上所述,为理解游戏的概念,我们不妨先离析出游戏的特征,这些特征宛如绳索的纤维,共同构成我们对游戏的认识。刘焱(2004年)也指出,游戏特征列举法是一种常见的用来解释游戏、解决游戏定义问题的方法,即通过找到游戏的一些“共同属性”来定义游戏。学者们列举了大量的用来定义游戏的特征,其中有些是重要的特征,有些特征就未必重要;有些特征强调的是游戏的行为表现,而有些特征则特别强调内在状态或特性(如趣味性),还有一些则强调游戏的情景因素。二、游戏的本质特征二、游戏的本质特征(一)内在动机性游戏不受外在驱力所支配,如不受由饥饿产生的食欲所驱动,不受社会要求或其他外在目标(如获得权力及财富)所驱动。相反,游戏的动机来自于个体自身,是一种内驱性的行为,是由内部动机引起的、主动的、自发的活动。(二)自由选择自由选择是与内在动机性相关联的一个特征要素。在游戏中,幼儿应当可以自由地选择参与游戏或是退出游戏,可以自由选择什么时候游戏、和谁游戏、玩什么游戏,如果失去了自由选择游戏就不能真正促进幼儿发展。(三)积极情感体验游戏中充满着“愉悦及欢乐”,幼儿在游戏中往往会有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四)过程导向游戏具有过程导向的特征。当儿童玩游戏时,他更关注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当然,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而是相比而言,游戏的过程更为重要。(五)非真实性所谓“非真实性”,就是模拟或对一个现实场景的装扮。游戏是由内在动机性引起的,是幼儿自发、自愿的需要。与此相关,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时间、玩伴、材料和内容,如果失去了自由选择,内在动机就会大打折扣。游戏的这5个特征,作为游戏定义的标准,犹如一竿标尺,可以帮我们辨别游戏的真伪。如果幼儿玩游戏不是出于自由意愿,不是自己想玩;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不得不”玩;没有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就不能说这个游戏幼儿真正的游戏。三、判断游戏真伪(一)游戏消耗过剩的精力(二)游戏补充不足的精力席勒+斯宾塞拉扎鲁斯+帕特里克一、游戏可调节精力1游戏消除未来不需要的本能19世纪末期,科学家发现人类胚胎的发展重演了种族进化的历史,美国心理学家霍尔(Hall)将之用在游戏领域,提出游戏来自种族的本能,儿童游戏重演了人类的发展历史,儿童游戏阶段与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是可以对应的,儿童游戏的目的就是要消除那些不应在现代生活中出现的原始本能,如儿童玩棍棒可以帮助幼儿消除先人用棍棒进行狩猎的本能。二、游戏可加强或消除本能2游戏加强未来需要的本能与复演说相反,预演说认为游戏不是消除原始本能,而是要通过练习加强未来所需的本能,以便为将来生活做准备和联系。其代表人物为德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格鲁斯(KarlGroos)。二、游戏可加强或消除本能123(一)游戏反映了幼儿的认知发展1.游戏促进了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2.游戏促进了幼儿意志行动的发展3.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三)游戏促进了幼儿的认知发展(二)游戏巩固了幼儿的发展三、游戏反映、巩固并促进认知发展(一)游戏是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矛盾的平衡机制•1.能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2.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体验(二)游戏可以帮助自我调节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四、游戏促进健康情绪情感和人格的发展所谓元交际,是一种抽象的交际,是处于交际过程中的双方对对方真实意图或传递信息的意义的辨识和理解,是一种对交流信息的“意会”。元交际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交往能力,是一种对“内隐的交际”所传达的信息进行意义沟通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社会性交往将变得比较困难。五、游戏促进社会性尤其是元交际的发展人类学家贝特森(Bateson)最早将游戏与元交际理论联系起来,他指出游戏活动的开展以元交际为基础,同时也是儿童获得元交际能力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当儿童在游戏中扮演某种角色时,重点不是在于学习某个特定角色的行为方式,而是在学习关于角色的概念,在于区分这一角色和其他角色的不同之处,了解特定的行为之间的制约关系。也就是说,元交际式的学习是儿童游戏的重要价值。五、游戏促进社会性尤其是元交际的发展机体调节唤醒水平的行为通常有两种:六、游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唤醒状态游戏与探究是机体维持最佳唤醒水平的两种不同方式。唤醒调节理论揭示了环境刺激与人的行为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互动关系,对于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和活动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环境缺乏刺激对儿童发展当然不利,因此我们强调环境刺激的丰富性,但并不是说环境刺激越多越好。我们在为幼儿创设环境时,一定要从整体上考虑环境创设在刺激性方面的适宜度,根据儿童的反应及时调整环境的刺激程度。从社会性角度分类从认知角度分类从游戏的主题和持续时间角度分类游戏中蕴藏着各种社会交往,有研究者从社会角度对幼儿游戏进行研究分类,帕顿(Parten)的经典观察研究指出:幼儿的游戏行为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过程:一、从社会性角度分类独自游戏(2岁到2岁半)平行游戏(2岁半到3岁)联合游戏(3岁半到4岁半)合作游戏(4岁半以上)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两岁之前的幼儿游戏以独自游戏为主,即幼儿自己一个人玩,没有玩伴意识。即使旁边有其他儿童,幼儿也如入无人之境,只顾自己一个人玩。平行游戏主要发生在2.5—3岁期间。幼儿虽然可能与另一名幼儿在同一空间玩着类似的游戏,但是彼此之间没有互动,宛如两条平行线一样,没有交集。如两名幼儿在一起搭积木,但是各搭各的,只是偶尔抬头看看对方。联合游戏主要发生3.5—4.5岁期间。儿童在一起玩,彼此之间有社会性交往,例如有言语的沟通、玩具的交换等,这些社会交往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但是并不是游戏的合作。更大的儿童(一般4岁半以上)才能玩真正的合作游戏,这是一种有着共同需要、共同计划、共同协商完成的游戏活动,如幼儿一起用积木共同搭建房子。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将幼儿游戏分为四类:感觉运动游戏(或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见表1-3)。表1-3皮亚杰的游戏分类年龄认知发展阶段主要游戏类型0~2岁感觉运动阶段感觉运动游戏结构游戏2~7岁前运算阶段象征游戏7~12岁具体运算阶段规则游戏二、从认知角度分类(一)感觉运动游戏感觉运动游戏,即通过身体的运动或简单动作的重复使身体感官获得一种机能性的快乐,如幼儿反复摇动摇铃、来回奔跑、敲打物体、在椅子上晃来晃去等。感觉运动游戏(又称练习性游戏、机能性游戏)主要出现在感觉运动时期(0—2岁),随着年龄的增长,该类游戏在所有幼儿自由活动中的时间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到6—7岁,只占全部自由游戏的14%。(二)象征性游戏象征性游戏是指幼儿借助于替代物的帮助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或情景的活动。幼儿这种“以物代物”替代功能的出现是一种婴儿记忆、联想、延迟模仿的心理现象的表现,表明幼儿产生了实物的表象,能够利用表象来进行思考,即象征功能的出现。象征功能的出现反映了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大进步,说明直接感知的运动形式开始内化为思维了。在幼儿园阶段的自由游戏中,象征性游戏所占比例最高。在象征性游戏中,关键词是“替代”或“假装”,即用A替代、假装B。替代、假装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大班还要开展角色游戏吗?在一日活动的时间安排中,教师既要安排集体教学活动,又要安排区角活动,还要安排户外活动和各类游戏,时间显得非常局促。大班教研组长感叹:“真的是忙不过来了!”……近期她看了不少关于幼儿游戏方面的书籍,书中提到幼儿随着年龄的增大“会从角色游戏中走出,向规则游戏发展”,于是,她在考虑大班幼儿的作息时间时,想仅保留规则游戏和结构游戏,取消角色游戏。这样做一方面保证了主要游戏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幼儿尽快进入高一层次的游戏中。思考:你同意这位教师的做法吗?大班还需要开展角色游戏吗?孩子们为什么不喂食?托班老师创设了“给动物喂食”的环境:一只“老虎”张大着嘴巴(将老虎的头像贴在纸巾盒上),老虎头像下面放了一个盒子,盒子里放了一把勺子和一些乒乓球。教师希望幼儿在玩用勺子给老虎喂肉的过程中,小肌肉动作以及手眼得以协调发展。因为考虑到托班幼儿喜欢将细小物体塞入嘴巴、鼻孔中,所以教师特地用比较大的乒乓球来代替食物。可没有想到,大多数幼儿不是用勺子将乒乓球送入到“老虎”的嘴中,而是在乒乓球掉落在地上后就一个劲地把乒乓球扔在地上,看它弹跳,追逐它玩了。老师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孩子没有出现期望中的“喂食”游戏呢?(三)结构游戏结构游戏是儿童通过操作各种材料,进行物体构造的活动。皮亚杰认为,结构游戏“既包括了感觉运动的技能,又包括了象征性的表现”。也就是说,结构游戏不仅需要一定的操作技能,还需要空间知觉以及以想象力为基础的象征能力。1324幼儿为何不照着搭建某小班幼儿活动区角,教师投放了雪花片,活动区的柜子上摆放了几个用雪花片组成的作品,并在墙面上张贴了这些作品的示意图。幼儿来到活动区角,有的摸摸雪花片;有的拿着雪花片往地上撒还喊着“下雪了”;有一两个学生拿着雪花片在桌子上拼着什么……可是就是没有按照老师的期望进行模拟构建。这是为什么呢?(四)规则游戏规则游戏是一种至少两个人共同参与的、结成一种互补关系、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具有竞赛性的游戏,对应的英语为“Game”。这类游戏既可以是感觉运动的,如玩打弹珠或抛接球游戏;也可以是各种类型的智力游戏,如下棋、打牌、大富翁以及各类桌面游戏等。规则性和竞赛性是规则游戏的两大特点。在规则游戏中,规则高于一切,游戏者要遵循支配游戏的外在规则。因此,游戏者能否玩规则游戏,取决于其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如幼儿最初在玩弹珠时,只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用各种方式玩,或抛或滚,这时幼儿依然处在以动作为中心的“玩物”阶段,无规则可言;继而,幼儿可以模仿年长儿童玩弹珠的游戏动作,但仍是以自我为中心,各玩各的,这时游戏的规则并不具有交互性,对游戏者不具有控制性;只有等到幼儿开始顾及他人,注意到与他人的关系,协作才慢慢出现,他们开始理解规则的意义,愿意遵守游戏的规则。放弃围棋的毛毛听说围棋对于幼儿智力发展有好处,妈妈将4岁的毛毛送到了围棋兴趣班。可是毛毛似乎不喜欢围棋:老师讲的时候他坐立不安,动来动去;拿着围棋,毛毛更多时候不是下棋,而是更喜欢将围棋从一个盒子倒到另一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