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复习资料第一章跨文化交际概述1在文化学研究领域,通常把文化分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2文化的特征:交际的符号性、民族的选择性。观念的整合性和动态的可变性。3.交际的本质属性:有意识行为和无意识行为、编码过程和解码过程以及语法规则和语用规则。4.除语言之外,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还创造了许多交际工具,主要有以下三大类:文字、盲文和手语、旗语、灯语和号语。5.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要点:跨文化交际是指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主要包括四个要点:A.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B.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交际C.交际双方进行的是实时的口语交际D.交际双方进行的是直接的语言交际第二章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交际6.从跨文化交际的现实情况来看,影响交际的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价值观念(文化特质的深层结构)、民族性格(文化特质的外化表现)、自然环境(文化特质的历史缘由)态度7.态度由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范畴构成。8.态度具有四个功能:功力实现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和课题认知功能9.直觉的整体性是整体思维的第一个特点,东方人以直觉的整体性和和谐的辩证性著称于世。10.民族中心主义:某个民族把自己当做世界的中心,把本民族的文化当做对待其他民族的参照系,它以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行为,并把自己的文化与其他文化对立起来。第三章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11.有效的环境不仅依赖于对文化背景的认识,也依赖于对社会环境的认识,而社会环境对交际来说实际上是广义的“交际背景”12.交际背景主要包括三个要素:交际者:社会地位是决定交际的重要情景因素交际目的:可分为文化型、职业型专业型普通型交际场景:最重要的是物理场景(分时间场景和空间场景)13.社会角色就是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对某一特定社会身份的行为的期望,人们社会交往从方式到内容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角色关系。14.人际关系的四种类型: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政治关系15.制约人际关系的四个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地理因素16.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偏向于“情感型”关系和“混合型”关系,西方社会偏向于“工具型”第四章规范系统与文化过滤17.规则体现在交际的不同层面上:一个是语言本题层面,被称为“编码规则”。另一个是社会语用层面,被称为“制约规则”18.规范更多的表现为意识形态,而规范更多的表现为外显行为19.言语交际规范涉及如下范畴:①语言系统规则,如音位及其组合规则、构词法、词法和句法、语义选择等等②言语行为规则,如称谓、问候、恭维、道歉、同意③言语交际规则,如解释原则、合作原则、礼貌原则④话语组织规则,如说话人顺序,话轮转换,语篇结构、话题结构⑤非言语行为规则,如音量,语速、表情20.道德规范指特定文化中具有伦理内涵的社会价值取向,是人们对社会上的事物和行为的对与错、是与非、善与恶、好与坏的评判标准。21.意义的获得是交际最主要的环节和最终目的22.代码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交际情景层面,二是社会环境层面,三十文化背景层面,包括文化代码、环境代码、心里代码和审美代码等。23.明指意义和暗涵意义属于词汇层面,句法意义和认知意义意义属于句法层面。24.时间顺序观念是人类认知结构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观念之一。第五章跨文化交际语用对比分析25.在跨文化交际时人们常常理所当然地以本国文化的准则和社会规范作为解释和评价别人的标准,这就是被学者们称为“语用迁移”的现象。26.格赖斯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量的原则质的原则关联原则方式原则27.利奇礼貌原则:得体,宽宏,赞誉,谦虚,一致,同情准则28.奥斯汀进一步依据“言有所为”建立了言语行为的“三分法”模式。29.影响人们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的因素很多,可大致归纳如下:权力关系,社会距离,要求大小,权利与义务。30.不同文化中对道歉言语行为的实施。道歉的时机不同,对道歉的理解不同。形式化的道歉用语。第六章跨文化语篇对比分析31.对语篇差异的研究,一般认为起始于美国学者卡普兰(kaplan)所开创的“对比修辞学”32.斯考仑(scollon)认为,汉语属“归纳式”的话语模式,英语则属于“演绎式”33.决定语篇构建方式的深层动因是文化,是基本的、传统的价值取向。34.中国人(包括一些东方国家)的思维方式在语篇结构上的投射、表现为直觉、具体、圆形的特征。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在语篇结构上的投射,表现为分析、抽象、线型的特征。35.在中国文化中,一部《论语》记载了孔子和其弟子之间的对话,基本上采用演绎式语篇结构。36.语篇的结构特征指句子本身的结构(如主位程序),即“主位推进程序”六个类型:平行型延续性集中型交叉性幷列型派生型第七章非言语行为差异与跨文化交737.体距行为是交际者利用空间距离传递信息的行为,即人们在唉言语交际中处理相互之间空间距离的方式。38.从所有的非言语行为来看,空间行为,即人际空间距离最为敏感,也最能反映社会关系的“权势性”第八章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39.性别文化是指社会为不同的性别所规定的信仰、价值和行为体系、是社会为不同性别的人们所分别限定的所思所为所言所觉的范围。40.影响性别文化所形成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社会与文化方面,生理因素41.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帕森最先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性别语言。42.男女性别文化之存在,根本上由心理定势乃至价值观等方面所造成的差异43.在一个大文化圈内部,跨性别交际属于亚文化(性别文化)之间的交际。44.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权势结构方面,社会文化方面,社会心理方面,学校教育方面)a文化定势“男尊女卑”模式的直接反映b权势话语“双重标准”评价的必然产物(文化歧视通过语言的折射演变成观念定势,这种观念定势通过社会语用机制,成为社会化,制度化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内容,重新进入我们的价值系统,最终形成了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社会化”“制度化”“化石化”)C社团内部“性别角色”认定的具体表现对男性的评判有典型的工具性评判特征,而对女性则带有明显的情感型特征。在具体的社会活动中,男女社会成员都被赋予了彼此有别的社会性别特征。